鄭興武

鄭興武,1942年3月2日生於浙江省義烏縣(市),1960年畢業於浙江嚴州中學,同年考入南京大學天文系射電天文專業,1965年畢業,並於當年直接被南京大學天文系聘為助教,1980年提升為講師,1990年聘為副教授,2001年提升為教授。

個人簡歷

男,1942年3月2日生於浙江省義烏縣(市),1960年畢業於浙江嚴州中學,同年考入南京大學天文系射電天文專業,1965年畢業,並於當年直接被南京大學天文系聘為助教,1980年提升為講師,1990年聘為副教授,2001年提升為教授。
1982年至1984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天文系,從師於國際知名專家James Moran教授,學習甚長基線干涉儀(VLBI)波譜觀測技術,研究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天體物理脈澤。之後,受哈佛-斯密松天體物理中心邀請,分別以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訪問科學家(visiting scientist)、哈佛學院天文台副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和亞毫米波陣項目顧問(SMA project consultant)等,先後十餘次回訪,開展科研協作。
1998年被聘為中科院烏魯木齊天文站客座研究員,2003年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聘為客座研究員,2004年被國家天文台聘為客座研究員,2005年被紫金山天文台聘為客座研究員。
曾先後擔任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25米射電望遠鏡、紫金山天文台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和烏魯木齊天文站南山25米 射電望遠鏡評價專家組成員。 2000年被聘為中國學院射電聯合開放研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研究領域

鄭興武教授長期以來使用大射電干涉陣(VLA)和甚長基線干涉陣(VLBA),致力於星際熱分子譜線和非熱脈澤分子線輻射觀測,研究領域包括巨分子雲、大質量分子雲核和大質量原恆星形成、天體物理脈澤、原恆星盤和分子外流中脈澤動力學、河外星系盤中超脈澤、銀河系脈澤視差和自行、銀河繫結構和運動學等研究。
研究取得兩項重要成果:(1)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利用甚大陣(VLA),觀測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星際NH_3分子線輻射,從分子雲核的都卜勒頻移測出旋轉速度梯度112 km/s/pc,估計分子雲核的質量約為100太陽質量,年輕OB恆星的質量為20 太陽質量。這是國際上最早發現和測量出大質量分子雲核旋轉的工作之一,為恆星形成理論研究中動量轉移提供了觀測依據(ApJ.,1985, 293,522)。(2)與國內外專家協作,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用甚長基線干涉儀(VLBI)高分辯率觀測與大質量恆星形成區成協的甲醇分子脈澤(一種亮溫度超過億度,最高可達萬億度的宇宙雷射),測量它們的三角視差和自行,導出它們的距離和三維運動速度,獲得甲醇分子(CH3OH)脈澤在旋臂上的分布和遠動,研究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和動力學性質。首次觀測銀河系英仙臂中一個大質量分子雲核W3OH中的甲醇分子脈澤,精確測量出這個脈澤到地球的距離 636040 光年,測量精度達到2%,這是有史以來天文學中對如此遙遠的天體,精度最高的距離測量,徹底解決了天文界關於英仙臂距離的長期爭論。2006年1月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該項研究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9年度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