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榮譽與成就
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展賽並有獲獎 ,業績收入:《新中國美術家大典》 、《中國專家人名詞典》第十一卷、《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 等十餘部典籍。曾被山西生活晨報等媒體刊登 。
社會評說
秀平之氣 在於書品和人品
文化視點 記者 趙新民 胡中華 張紅娜 近日,隨同省電視台的朋友,和書法研究顧問趙老師,一行三人驅車到山西省太原市採訪青年書法家鄭秀平 。一路上天色陰蒙,抵達太原市時,路上已經有很深的積水了,秀平老師執意親自去接我們。從城北到城南,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在市內堵了不止半個小時。這讓我們三人特別感動,初次到太原的陌生感蕩然無存。
當我們看到其作品後,甚為驚愕,那字字獨立的體勢,精妙的傳統筆法, 流露出書寫者真誠與自信,獨具格調,其作品於當代書壇中“無甚愧焉”。余嘗有志於學書,十餘年間,雖藝事昭昭然於心目間,然無建樹,今有幸與秀平認識,與之交往,收益甚多,其德智兼具,內外兼修的人品和磊落率真的性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當代中青年優秀書法家的鄭秀平而言,單純的筆墨技法和書寫已不能涵蓋其藝術所臻的境界與其所揭示的意義。對其書法藝術所體現的內容與價值必須結合時代文化橫斷層面去審視,總之書法表現終歸於書家的個人心性和文化習慣來印證哲學觀念和精神依託,來呈現出非常和諧而富於變化的形式美感。然而其書法“內”里的文人氣質與“外”在儒雅醇正,仍超邁等倫,風雅難匹的。由於鄭秀平修自機械製造專業,將機械構圖滲透於作品之中,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書法視覺表現力方面的不足,在當代文化多元的社會裡,其對傳統哲學思想的因襲和繼承,對前人“觀物取象”的創作方面的追述。
鄭秀平對古代大師作品的學習、臨摹和筆墨技巧的洗鍊有著準確的把握。表面看來是以全力追求銘妙的境界,骨子裡卻在追求他思想意識中巧則靈變,拙則渾古,妙造自然的審美感受,應物調心,而得自在,寄託了作品內在更豐富的意蘊,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藝術意境。
他的思維方式來源於對佛道思想的精研與體悟,唯有道者,能持正常心,悟後起修,以智慧得精神上的解脫,以智慧使心性歸於自性,能從生命本意進行創作,取靈變之妙,體悟“心源即道源”之理,有著深厚的人文關懷,開闊的胸襟,才能揮灑如意,筆墨功夫體現出書家人品與學問,正如宋代朱熹所講,“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這裡所說“變化之道”也是鄭秀平藝術思想核心所在。
鄭秀平先生的篆隸書法獨標奇絕,渾樸古邁,氣勢跌宕,風神茂密,別具一種表現上的張力;其楷書、宗晉人之法“不激不厲”;行草書形式簡約,極盡變化之能事,以收為放,以短作長,以簡馭繁的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達了書家審美理想。但書法作為傳統藝術樣式又不可避免地要經受走向現代文明的衝擊,現代人對空間和構成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先生對於空間構成有著敏銳的知覺,並善於個性的表達。宗白華先生論書法的結構與章法認為,構成空間美的兩大要素,空間意識和生命意蘊,恰恰暗合了其對結構章法的處理,體現了人格完善和審美理想,增加書法自身的吸引力和表現力,其不同時期的作品反映了書法家不同的自我心態價值取向。
當然,沒有任何藝術會像書法藝術這樣依賴於傳統。每個書家的成長曆程,亦即是其學習傳統的過程。觀其早期作品受北碑影響,側重結體,多求其勢,能略加沉實,更顯稚拙渾然。秀平其表儒雅有君子之風,其言喜怒哀懼、愛厭勇怯的宣達,言之鑿鑿。以誠意追尋造化,不尚虛名,一藝術人格能寄託高深,喻意象外,以求大和,不尚瑣碎,取殤簡約,而不失精微。以傳統宇宙觀和時空觀作為書法藝術的架構,來審視自然和身心。以人文理想和良知體現傳統文化品格,反映客觀現實和獨立創新意識。
傳統是棵大樹,新境界是果實。學書者不知創造之為貴,及由有法至無法之規律,必難辯別真偽與美醜。對物理、事理,俯仰察觀,不使其偏,所謂“用情心專,情至而自得也”,這也許是鄭秀平書法藝術超乎常人的最好詮解。
不僅在書法上有真品性的體現,秀平老師的為人更是讓我們由衷稱是。他謙虛認真,待人接物真誠敦厚,在繁蕪浮躁的當今時代,尤為顯得珍貴。鄭秀平創作正值盛年,取得可觀的成績,我作為道友,真誠企盼他在書法王國中有更高更遠的發展。(編輯:殷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