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懿剛

鄭懿剛,原籍南澳,官至虎門水師提督。因他屢立戰功,深得道光帝賞識。鄭母壽誕之日,道光帝御書“喜燕母壽”牌匾賞賜。鄭及後告老還鄉,朝廷賜他于澄海城南建“將軍府”。

基本信息

簡介

這座宅第座南向北,面對池仔內(今廣播電視大廈),東面是姚厝祠,西面是“三格門第”。門額是石刻“將軍第”三字。府第落成之日,面積1X2米的御書紅木牌匾高掛廳堂之上,光彩照人。

傳說

澄海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外砂清鄉和澄海城南的鄭將軍有關。 方耀的父親方源曾在鄭懿剛的部隊任過職,故方耀對鄭極其崇敬,尊為父執。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八月,方耀調任潮州總兵,不久,便到澄海城拜謁這位鄭老前輩。他的轎子一到文祠前,得知將軍第便在前面不遠,立即下轎步行,以表摯誠。在鄭府中,方耀以地方官的身份,詢問老將軍的起居,在澄海是否受欺侮?老將軍告知,受欺侮之事倒未曾發生,但個別村民也過於凶蠻。他老慈娘亡故之後,葬於白沙埔(今白沙良種場),某日,家人抬著豬頭前往掃墓,路上遇一外砂村民,搶過豬頭便走。鄭氏家人懇求說,請讓他們祭拜之後,才把豬頭奉送。該村民大聲斥責說:“天頂雷公,地下鹹豐,我是外砂王聲豐。生公無食,拜什麼死公!”捧起豬頭揚長而去。此人也可謂行不改名,坐不易姓的漢子。這次掃墓不成,老將軍一直耿耿於懷。 老將軍的無意訴說,方耀謹記在心。保一方安寧,正是其職責所在。他決心要懲誡那些凶頑的賊寇。又是外砂王姓!兩年後的辦積案,他便有了借題發揮的機會。外砂王姓村民也就在劫難逃了。 這一次“清鄉”,王姓村民無路可走,紛紛逃往海灘,在鹹草地上安營紮寨,安頓鍋灶。今天的壩頭鎮,在“清鄉”之前,人煙稀少,水天茫茫,只有一些鹹媼田與草寮,清鄉之後,三日村、大壩村、四圍村、五圍村、六圍村、七圍村、九圍村、十圍村、以及鹹堤、大山溝、下水、透寮、企馬線、四合、頭份、四十畝、頭圍、二圍、風台墩、百二兩、八十畝、東媼墩、灰厝、柴井、北港等,這些以王姓人為主體的村出現了。這是清初澄海斥遷時集體大遷移以來,澄海歷史上又一次規模最大的移民。它也是壩頭人絕大多數姓王,以及他們始終其宗祠在外砂的根本原因。 當年外砂王姓人拖兒帶女,倉惶出逃,連衣物和農具也來不及幾件。他們冀望有日能踏上歸途,然而,當他們回首家園的時候,觸目竟是一片焦土。 然而,歷史常走向它的反面。方耀外砂清鄉,卻加速沿海地區的開發、使澄海出現一個壩頭。這是總兵大人始料不及的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