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坑村

鄭坑村

鄭坑村位於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城東部。

基本信息

1.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鄭坑鄉鄭坑村

鄭坑村位於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城東部。鄭坑鄉人民政府駐鄭坑村,海拔660米

11

,距縣城17.5公里。為明代鄭姓開基,故名。村轄6個自然村,人口187戶,795人,其中畲族272人,占鄉總人口34.27%。是縣內畲族人口比例較高的村主要聚居地。系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村。耕地面積520畝,主產水稻、雜糧;林地7194畝,產杉、松、雜木和毛竹,建有油茶、茶葉基地。200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8萬元,人均純收入2387元。

2、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祥華鄉鄭坑村

地處祥華鄉政府駐地東南10公里處,海拔570米。因山峰環抱,故原稱盛卿,又稱盛坑。其中有一個地名為鄭坑,1965年撤區建社,大隊刻制公章時,誤將盛卿為鄭坑,後將錯就錯沿用至今。村委會設在鄭坑,轄兩個自然村,農耕點後坂。村民主要為蘇姓。

3、浙江省縉雲縣大源鎮鄭坑村

鄭坑村位於縉雲縣東南部,全村共有112戶,420人口,山林面積2000多畝,

33

耕地面積80畝,屬大源鎮管轄,與該縣欠發達山區鄉的部分村一樣,該村三面環山,一面緊鄰下岸水庫,5年前全村不通機耕路,目前不通有線電視。距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山路,離縣城50公里,離該縣安嶺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橫溪鎮30公里,鄭坑村歷史上曾一度屬仙居縣管理,故全村90%以上人通仙居方言,與仙居周邊鄉鎮通婚狀況普遍,歷史沿革相似,社會習俗相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該村屬典型的山區村,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村民辛苦勞作一年只能換來半年糧食,半年雜糧,溫飽問題難以解決,為發展農業,全村幾乎無人外出搞副業,有幾個也是到鄉政府所在地做苦力。村民們雖然把周邊林地改為耕地種上蕃薯、玉米作物,但一年到頭還是剩不下幾個錢,大部分房子都是泥牆結構,大部分村民生活十分貧困,年復一年過著背朝天臉朝地生活.

 2002年後,省委提出欠發達山區奔小康工程,浙江省仙居縣橫溪鎮積極回響,率先行動,提出移民興鎮的戰略,並制定十分優惠政策吸引高山深山移民下山脫貧。鄭坑村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萌發了整體遷移的強烈念頭,此時,柯良新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經過走訪了解和外出經商積累的見識,決定做兩件事關鄭坑村命運的大事,一是修路,二是移民。柯良新認為山里人要改變面貌必須先修路,然後等條件成熟動員村民下山脫貧。當時靠近安嶺鄉的縉雲縣雙坑村化了兩年多時間為打通到安嶺的隧道,但因資金等問題中途擱淺,柯良新上任後籌措資金300多萬元,歷時一年時間終於打通寬4米長1公里的鄭安隧道,修建7公里的盤山公路,告別了雙坑、鄭坑、黃泥弄3村不通機耕路歷史,機動車終於開進了深山老林。路修通了,村民的出行方便了,村民看到了自然資源化為經濟資源的希望,但嚴峻的事實又擺在柯良新面前,一方面機耕路修通了,但路面保養、硬化、架設有線電視、電信擴容等還要投資,人才和企業引進又很困難,村集體收入困難情況得不到改觀,要徹底改變落後面貌,過上城裡人生活還需要投一筆天文數字,而此時全村已債務累累;另一方面,由於山高路陡,行走不便,缺乏電視電影等文化娛樂設施,教育醫療單位又遠離村莊,談不上全面的社會保障,大部分青壯年,大學畢業生和外村姑娘不願到鄭坑村生活,村民們不斷向四面八方遷移,回家的人越來越少,全村200多間房屋一半以上斷牆倒壁,年久失修,已接近倒塌,有的家裡還出了雜草青藤,一派衰敗的景象,危房比比皆是,就連柯良新回家因房屋倒塌先是住父母家,後因房子太舊又借用兄弟家食宿,這個昔日雖貧窮但人丁興旺的鄭坑村面臨消失解散的危險。怎么辦?必須走下山移民,整體搬遷的路子,這個信念越來越強烈。2003年柯良新就趕到仙居縣橫溪鎮,向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要求到仙居橫溪落戶,得到鎮裡大力支持。經過柯良新和鄭坑村村民反覆選擇,把地址選在集鎮區主軸東西大街旁,離鎮政府行政中心不到300米。為解決移民的實際困難,橫溪鎮向俞店村以每畝3.8萬元價格徵用土地60畝,並原價轉讓給鄭坑村,安置房屋367間,每戶都分配一間以上,安置5間辦公樓,8間活動室,並將村名改為柯家村,2007年底大部分房屋將結頂,實現了一個山區村轉化為城鎮居民村的歷史性飛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