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邦述故居

鄧邦述故居

鄧邦述故居位於侍其巷38號,鄧氏祖上本是名門望族,其曾祖是兩廣總督鄧廷楨。鄧邦述(1868-1939),吳縣東山人。清光緒二十五年進士,授翰林。

基本信息

故居簡介

鄧邦述故居位於侍其巷38號,為“口”字形六上六下的走馬樓,建築裝飾十分簡樸,沒有雕樑畫棟,也沒有迴廊曲折。廳的西側有一座二層樓房,樓房下有廊房可以穿過,此樓就是鄧邦述的藏書處“群碧樓”,前樓下層是鄧氏書齋。整個建築坐北朝南,分東西兩路。東路設石庫門,入內有庭院,後為平房兩進,依次為轎廳和大廳,大廳額“行素堂”。現在住有十二戶居民。

人物簡介

鄧邦述故居鄧邦述故居

鄧氏祖上本是名門望族,其曾祖是兩廣總督鄧廷楨。鄧邦述(1868-1939),吳縣東山人。清光緒二十五年進士,授翰林。其祖上累世都有藏書。他的舅舅常州趙能靜,也是一位著名藏書家,家有天放樓,藏書數萬卷。鄧邦述在天放樓讀到許多珍本、秘本,後來與趙能靜之女結婚,更堅定了他藏書的信念。光緒三十年他居住吳縣時,就將所剩餘的錢全部買書。光緒三十一年任吉林民政使時,藏書達4萬卷,多為珍本。光緒三十二年游歐美歸,途經上海,喜獲黃丕烈兩部舊藏,宋刻唐代李群玉撰《群玉詩集》三卷,後集五卷和唐代李中撰《碧雲集》三卷。這兩部書還因為它們經歷了明清兩朝許多著名藏書家的收藏而尤為珍貴,書中鈐有文徵明、安歧、黃丕烈、金俊明、徐乾學、張雋、季振宜、馮新之等人的收藏印記。鄧邦述以《群玉詩集》和《碧雲集》各取一字,名其書樓曰“群碧樓”。當時藏家看重明嘉靖刻本,群碧樓藏150部之多,乃命其室“百靖齋”。群碧樓藏書甚精,至宣統三年,其宋刻本已達八百餘卷、抄本五千餘卷、批校本五百餘卷。民國後,他先後任牛莊、蕪湖關監督。民國10年遷家蘇州,民國15年辭官居侍其巷,專事著述。先後注錄收藏目錄四部:《雙漚居藏書書目初編》、《群碧樓書目》、《群碧樓善本書錄》、《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書衣題識》等。所藏書中較為著名的有清初季振直所纂《全唐詩》稿本等。民國16年(1927年),鄧邦述生活窮困,將藏書的一半以四萬五千元的價格賣給上海書商孫伯淵,孫伯淵又以五萬五千元轉售鄭振鐸。之後,又將剩下的名家鈔本、校本分別出售給蘇州集寶齋和北京景文閣、東來閣、文殿閣四家書鋪。直到1940年,鄧邦述畢生藏書才全部散盡。因書已散盡,鄧邦述遂將群碧樓更名為“寒瘦山房”,取意“郊寒島瘦”一語。鄧氏還好詩詞、擅繪畫,並工書法,誠如他晚年所言:“四十學書,五十學詩,六十學詞,七十學畫”。1949年,其善本運至台灣,今一部分藏於台灣南港中研院,一部分藏在中央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