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黃酒

酒當從黃酒侃起,尋蹤覓跡,當始於西周,聲譽秦朝,盛於南北朝,經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已深入人心,累經演變,由黃酒,白酒,藥酒,啤酒,洋酒,種類五花八門不計其數,但在鄂西北一帶,除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品質的“名酒”外,鄖縣黃酒(也稱鄖縣老黃酒)登大雅之堂亦當之無愧。

釀造方法

鄖縣黃酒大多選在每年農曆九月九日和次年的清明節,作為良辰吉日,精釀而成,這樣兩次做酒足夠喝上一年。每到那一天,所有的農戶都會放下手頭的活,全身心投入做酒,而做酒的過程又十分規範講究。
首先把備好的糯米加水浸泡,然後滔淨,撈起,上籠旺火蒸熟後,(稱為莓飯)倒出冷卻,再把提前砍碎浸泡過的大曲過濾,取原汁適量加水,混合蒸好的莓飯攪均倒進缸.壇加蓋讓其發酵……從鄖縣大曲的製作時間到選料,及製作進程也是一套一套有著嚴格的程式。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份,農戶們都要上山採回野菊花、女紅根、柴狼、柴虎等多種中草藥,然後加水熬煮,提取精華,加進麥麩和少量麵粉,拌均,捏成團放進模子,用力擠壓成型,俗稱踩曲,再將踩好的大曲集中蓋緊,發酵,約七天后取出,日曬夜露到乾透為止,再掛到通風乾燥的地方待後備用。
當裝進缸、壇的半成品黃酒,在開始發酵後要高度關注也是整個做酒過程的關鍵一步,稍有疏忽,將前功盡棄。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用擀杖上下攪動一次以防焐頭,這叫“打頭”,同時要防止酒水外流。在完全發酵穩定後,立即封缸封壇。到了年關即可開壇飲用,這便成了久負盛名的“鄖縣黃酒”,顏色又分橙紅,橙黃兩種,且又清澈透明,呈琥珀光澤,因富含多種維生素,多達二十種胺基酸,又因古代進貢朝廷而聞名。

飲用習俗

鄖縣喝黃酒也頗為講究,喝時通常加熱到45—50度為宜,用碗而不用杯,無論逢年過節還是婚喪嫁娶,不管再好的白酒都得擱到一邊,先喝主人敬上的兩碗黃酒,白酒酌情而飲,否則有失酒禮,難逃“罰酒”,同時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叫讓酒不讓飯。鄖縣黃酒如同鄖縣的父老鄉親,十分直白,坦率,喝著苦,細品酣甜香濃,回味無窮,一旦喝上,極易上癮難捨其味。因此,遠道而來的客人若見其美味佳釀自有一番“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心境。
如果遠方的客人返家時,主人又通常會裝滿兩大塑膠壺作為饋贈佳品。而鄖縣老鄉在遠行走親訪友的時候,往往又免不了帶上自己的土特產,“糯米大曲、黃酒”權當最高禮物送給親朋以示敬意。

黃酒特色

鄖縣老黃酒罐裝存放,越久越好,飲用時,開瓮滿房生香,色澤黃亮,醇香可口,微帶梅酸,味薄平和,頗富後勁,酣飲不傷人。春飲兩頰桃紅,夏飲清涼消暑,秋飲舒盤恬神,冬飲驅寒保暖,為四季之最佳飲料,常飲壯骨健身,延年益壽。

營養價值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認為21世紀將是功能性食品的世紀。鄖縣老黃酒最具功能性食品的特點,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通經活血、延緩衰老、防癌、降血壓、抗疲勞、去瘀散結的功效,用紅糯粟谷作的老黃酒,還能治療經血不調、產後瘀血等多種婦科病,故鄖縣產婦坐月子飲黃酒已成良習。以黃酒為原料拌制的膏、丹丸,可治跌打損傷,消腫止痛,在鄖縣用黃酒製成的中成藥高達100多個品種。可見,黃酒在祖國醫學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