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鄖縣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該館2008年10月18日開館,是湖北省首家以恐龍主題展示為主的博物館,也是鄂西北目前最大的地質博物館。位於漢江南岸的鄖縣國家地質公園,主要由恐龍湖、青龍山恐龍化石群等組成,面積約4平方公里。作為地質公園的標誌性建築,鄖縣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建築面積2580平方米,造型為恐龍蛋的兩層結構。

基本信息

簡介

鄖縣國家地質公園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園區一期已建成科普瀏覽區和鄖縣國家地質博物館。科普瀏覽區現場展示恐龍蛋化石地質遺蹟,集科普、科考於一體。占地1000平方米;鄖縣國家地質博物館集圖片、文字、模型、實物標本、影視等多媒體。充分展示地質景觀、自然,人文歷史和社會資源,是我省唯一國家級古生物地質公園,它的開發建設對地質遺蹟保護、研究、科普作用很大,對我縣的旅遊產業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鄖縣國家地質公園對外開放,年接待遊客能力20萬人。自開園以來,已接待2.5萬人,日平均接待量149人。目前,鄖縣國家地質公園正在申報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布局

(圖)恐龍化石展恐龍化石展

作為地質公園的標誌性建築,鄖縣恐龍博物館建築面積2580平方米,造型為恐龍蛋的兩層結構,一層為恐龍廳及容納50人的4D影院演示廳、景觀廳;二層為展示廳、地質廳等。該館周圍建有恐龍蛋化石群遺蹟主題廣場、地質公園標誌牌、科普展示中心、恐龍蛋化石展示長廊、地質景觀牆、恐龍遊藝園等。

館藏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是繼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據悉,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為“全球最完整、規模超西峽”。有地質專家聲稱“這一罕見的地質遺蹟是地球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尤其是1997年在鄖縣梅鋪鎮李家溝發現的晚白堊紀時期鳥腳類恐龍骨骼化石——“巴克龍”世界罕見,距今大約有7500萬年。
專家考察發現,在這塊面積約10平方公里的區域裡,蛋化石密集程度高,在地層剖面上產蛋層位一般為2-6層,且層位比較穩定。土廟嶺分布有5層,同一層位蛋窩間距一般為3-5米,最密處不足3米,每窩蛋的數量一般為10個左右,最多可見25個。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為國內外研究恐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對探討恐龍蛋化石的系統分類與演化,對探索地球上恐龍大批死亡、滅絕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由於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具有數量大、保存完好等特點,所以倍受專家青睞。
2005年8月,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成功申報為國家地質公園。據悉,鄖縣國家地質公園是目前我省首家恐龍博物館,也是鄂西北最大的地質博物館。它主要由恐龍湖、青龍山恐龍等化石群組成,是迄今世界上恐龍蛋化石最集中、種類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化石群,其覆蓋面積達4.2平方公里。這些中生代白堊紀晚期紅粉沙岩地層的恐龍蛋化石,距今已有6700萬年至13500萬年的歷史了。該地質公園建築面積達2580平方米,外觀酷似一個巨型的恐龍蛋,分為上下兩個展廳,一層為恐龍廳,由同時能容納50人的4D影院演示廳和景觀廳組成;二層為展示廳、地質廳、辦公室。一層恐龍廳內展示有鄖縣各景點風光片電子文檔、畫冊介紹,6具化石含量在80%以上的完整的恐龍骨架,二層的鄖縣龍、鴨嘴龍、禽龍等模型,惟妙惟肖,再現了這些“龍王”當年生活的情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