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輝

鄒伯奇創製我國首部照相機
今年7月27日是創製我國第一部照相機的鄒伯奇誕生180周年。
在南海市黃岐區泌沖的伯奇公署里的伯奇紀念室內,有一幅照片是廣州博物館從100多年前的原件翻拍放大後提供陳列的。照片中的主人風采依然,他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先驅——鄒伯奇。只見他頭戴瓜殼帽,身穿黑皮襖,圓形的眼鏡架上鼻樑,又目炯炯有神,注視著遠方,似是有無窮的思考。他右手拿著書本,械手執著一根煙桿。旁邊是兩 層的高腳茶几,上面擺放著插了花的花瓶和加了蓋的茶盅;茶几內放著書籍和儀器,顯示出主人的學者風範和閒雅的生活情趣。
鄒伯奇(1819-1869)字特夫,號一鶚,清代南海縣神安司泌沖)人,他一生勤奮好學,對西方的自然科學極為重視,獻身科技,對我國各家學說加以研究,對西方的自然科學極為重視,做到融會貫通。故清代《南海縣誌?鄒伯奇傳》說他“聰敏絕人”,“尤精於天文、歷算,能薈萃中西之說而貫通之,為吾粵向來名儒所未有。”評價相當之高。
鄒伯奇在17歲的時候便開始研究光學,有人提出塔的倒影見於密室,不知是何道理。他鑽研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其中有“陽遂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的記載,從而得到啟發。道光甲辰(1844)年,鄒伯奇用透鏡向太陽取火,見到透鏡能攝各種景物成像。因此,馬上關閉閡窗,在密室中見到景物成像。於是他角類引申以木箱為暗箱研製成攝影之器來。
鄒伯奇在《攝影之器記》(《見鄒微君存稿》)一文中說:“有一密室,惟前壁開小孔透光,則室外諸物盡倒影於後壁,居東者見於西,在下者射於上,以似平非平之中高鏡安其孔,接淨白紙,則形形色色畢肖馬。紙距鏡視鏡高為遠近,如以鏡照日,遠一尺得火,則紙距鏡不過一尺為最明,稍遠則漸暗也。若描寫為畫,與當面景色無少異,變而更之。以木為箱,中張白紙或(乳)白色玻璃,前面開孔筒,筒口安鏡而進退之,後面開窺孔,隨意轉移而觀之,名曰攝影之器。”這就是鄒伯奇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反覆試驗,自行創製的我國第一部照相機,當時他只有25歲,是他對光學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鄒伯奇創製的這部照相機,主要用於測量和繪圖,但曾經用它來拍過幾張照片,其中一張是上面提到的自拍像。這一張特別的照片,其下班底片於50年代由鄒伯奇的曾孫鄒孟才先生捐獻給廣州博物館,現珍藏在廣州越秀山五層樓,對研究我國的攝影史和鄒伯奇的活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泌沖捨近求遠奇公園內伯奇紀念室看到這幅照片是廣州博物館從原件翻拍放大提供陳列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