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鄉里舊聞》由孫犁所著,是一個世紀前,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幅略圖。《鄉里舊聞》讓我們想到奧納夫·古爾布蘭生的《童年與故鄉》,平凡的故鄉人物,瑣碎的生活情節,令人唏噓的命運故事:甘甜的瓊漿頃刻飲盡,生命的凱歌轉瞬落幕。天地無情,逝者如斯。孫犁曾說:“凡是偉大的作家,都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鄉里舊聞》正是體現人道精神的作品。
作者簡介
孫犁(1913—2002),現代著名作家。河北安平人。1927年他開始文學創作,1938年秉筆從戎,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戰爭。1945年發表短篇小說名作《荷花澱》,新中國成立後發表長篇小說名作《風雲初記》、中篇名作《鐵木前傳》,以及《白洋淀紀事》等多種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集。他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繪出了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卷。他是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後成為新中國的一位極負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家,並被認作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孫犁的作品追求一種清馨質樸的美的韻致。他的小說具有濃郁清麗的詩意筆觸以及精巧別致的構思,含蓄凝練,清新明快,有“詩體小說”之稱。他所塑造的豐滿靈動的農村女性形象尤其令人難忘。他的散文極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語言簡潔樸實,思想深湛,意味雋永。
媒體推薦
故鄉是人生的起點,是作家創作的源泉。孫犁晚年的《鄉里舊聞》最有力地證明:作家與故鄉有割不斷的綿綿情思。
——劉宗武(天津孫犁研究會前秘書長)
《鄉里舊聞》令我想到奧納夫·古爾布蘭生的《童年與故鄉》,平凡的故鄉人物,瑣碎的生活情節,令人唏噓的命運故事:甘甜的瓊漿頃刻飲盡,生命的凱歌轉瞬落幕。天地無情,逝者如斯。
——汪家明(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
圖書目錄
序
第一輯 鄉里舊聞
度春荒
村長
鳳池叔
乾巴
木匠的女兒
老刁
菜虎
光棍
外祖母家
瞎周
楞起叔
根雨叔
吊掛及其它
吊掛
鑼鼓
小戲
大戲
玉華嬸
疤增叔
秋喜叔
大嘴哥
大根
刁叔
老煥叔
第二輯 童年漫憶
父親的記憶
母親的記憶
亡人逸事
報紙的故事
童年漫憶
聽說書
第一個借給我《紅樓夢》的人
牲口的故事
住房的故事
夜晚的故事
吃飯的故事
昆蟲的故事
鋼筆的故事
包袱皮兒
小販
晚秋植物記
白蠟樹
石榴
絲瓜
瓜蔞
灰菜
吃菜根
拉洋片
記春節
樓居隨筆
觀垂柳
觀藤蘿
聽鄉音
聽風聲
新春懷舊
東寧姨母
同鄉魯君
青春余夢
芸齋夢余
關於花
關於果
關於河
新年懸舊照
老家
故園的消失
第三輯 故鄉舊事
平原的覺醒
“古城會”
游擊區生活一星期
平原景色
抗日村長
洞
村外
守翻口
人民的生活情緒
回來的路上
“帥府”巡禮
相片
隨感
王香菊
香菊的母親
訴苦翻心
訪舊
家庭
齊滿花
第四輯 詩歌
冀中抗戰學院校歌
蝗蟲篇——童年紀事
猴戲——童年紀事
柳絮篇
燕雀篇
春耕曲
大小麥粒
第五輯 小說
光榮
編後記
後記
孫犁在《(孫犁文集)自序》中說:
我的創作,從抗日戰爭開始,是我個人對這一偉大時代,神聖戰爭,所作的真實記錄。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進腳步,我的悲歡離合。反映這一時代人民精神風貌的作品,在我的創作中,占絕大部分。其次是反映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的作品,還有根據地生產運動的作品。
以上的話,可以說完全概括了他在“文革”前的創作。他真實地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包括土地改革,他所親身經歷的鬥爭和故事。
一九四九年以前,他的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主要的是在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他的作品,所描寫的人和故事,在冀中平原又可分為,以他的故鄉安平縣和周邊的幾個縣市一帶的農村為背景的小說,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和短篇小說《第一個洞》《“藏”》《澆園》和《光榮》等;以安新縣的白洋淀地區水鄉為背景的小說,有短篇小說《荷花澱》《蘆花盪》《囑咐》和詩歌《白洋淀之曲》等。以冀西山區的農村為背景的小說有《吳召兒》《蒿兒梁》和《山地回憶》等。
但是,在經歷了“十年荒於疾病,十年廢於遭逢”——尤其“文革”浩劫之後,即一九七六年,他再度拿起筆來,主要寫的是,揭露、反思“文革”的小說《芸齋小說》三十一篇,和大量的回憶自己青少年時代生活的散文,哀輓前後去世的戰友的文章,有關生活和文藝的雜感,以及文學評論著作,等等。
孫犁的散文,已分別選輯為多種專題的單行本。今次,特地把他有關故鄉的詩文和小說,輯錄起來編成一本書,以他的一系列短文的總標題《鄉里舊聞》為書名。《鄉里舊聞》,顧名思義,即過去時,在故鄉的所見所聞。共分為五輯。
第一輯《鄉里舊聞》,大都記敘了鄰裡間老一輩人的不同生活遭際和悲慘命運,以及舊時的生活狀況和習俗。第二輯《童年漫憶》廣義地說,漫憶個人青少年時代主要的生活閱歷和思想感情。第三輯《故鄉舊事》,主要記敘了戰爭時期,家鄉一帶人民的生活和願望。第四輯以詩歌的形式,主要描繪了童年的生活和少年們的精神風貌。第五輯是孫犁最喜歡的一個短篇小說《光榮》。它生動而鮮活地刻畫了家鄉的一對少年男女在戰爭年代茁壯成長的故事。
這些作品,對青少年一代,不僅有極深刻的教育意義,還有不可多得的認識作用。讓他們對老一輩曾經生活過的舊社會有一個具體而微的了解。同時,不要忘記老一輩人在敵人入侵時,為保衛自己的鄉土,不怕犧牲、不怕流血、前仆後繼、英勇戰鬥,為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更加珍惜今日的美好新生活。
劉宗武
2012年11月11日天津
序言
懷著敬佩的心情,我捧讀了劉宗武選編的孫犁《鄉里舊聞》的書稿。
孫犁是享譽中外的現當代文學大師,是新中國革命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積一生之力,以筆為犁,耕耘歲月,為中國文壇留存下了一幅幅生動傳神的時代畫卷,贏得了一代又一代文學青年、作家和廣大讀者的尊重和愛戴。
在孫犁四百多萬字的小說、散文、書簡等不同體裁的作品中,有近百處涉及故鄉——位於冀中平原的安平縣:或追憶過往,或感慨變化,或祝福發展。今值孫犁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鄉里舊聞》,使我們更加懷念這位一生秉持“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理念的鄉賢先哲,更加感受到他“夢中屢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的濃濃鄉情。
安平自西漢置縣,至今已逾兩千多年發展歷史,雖也有零星稀疏的幾行記載,但要詳細了解我們前人的生活景況、社會風情,則倍感缺少形象生動的文字記錄。感謝孫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的七八年中,以古稀之年,贏弱之軀,縱筆刻畫下了中國北方特別是我們安平農民的眾生相與俚語習俗。其中,記敘鄉風民俗的有《吊掛及其它》、《鑼鼓》、《小戲》、《大戲》、《度春荒》、《聽說書》、《記春節》等。在《吊掛》一文中,孫犁寫道:“每逢新年,從初一到十五,大街之上,懸吊掛。吊掛是一種連環畫。每幅一尺多寬,二尺多長,下面作牙旗狀。每四幅一組,串以長繩,橫掛於街。每隔十幾步,再掛一組。一條街上,共有十幾組。吊掛的畫法,是用白布塗一層粉,再用色彩繪製人物山水車馬等等。故事多取材於《封神演義》、《三國演義》、《五代殘唐》或《楊家將》。其畫法與廟宇中的壁畫相似,形式與年畫中的連環畫一樣……過了春節,就又由管事人收起來,放到家廟裡去了。”短短几百字,就描繪出了吊掛的形狀、內容、組合形式、懸掛地帶、掛後去向,使人如臨其境,似乎正有色彩絢爛隨風飄動的吊掛舞動在眼前;記述人物的作品包括《鳳池叔》、《乾巴》、《瞎周》、《根雨叔》、《老刁》、《玉華嬸》等近二十篇,其中寫叔、嬸輩分的較多,作家筆下的這些群像,想必都在他心裡留有很深的記憶。在《鳳池叔》一文中,孫犁寫道:“鳳池叔長得身材高大,儀表非凡,他總是穿著整整齊齊的長袍,步履莊嚴地走著。”“他趕幾套的騾馬,總是有條不紊……他總是若無其事地把鞭子抱在袖筒里,慢條斯理地抽著煙,不動聲色,就完成了駕馭任務。”“但是,他在哪一家也呆不長”,因此,他常常失業家居。有一年冬天,他在家裡閒著,年景又不好,村裡的人都知道他沒有吃的了,有些本院的長輩,出於憐憫,問他:“鳳池,你吃過飯了嗎?”“吃了!”他大聲地回答。“吃的什麼?”“吃的餃子!”他從來也不向別人乞求一口飯,並絕對不露出挨飢受餓的樣子,也不偷盜,穿著也從不減退。“在他死以前,他又把土改時分得的三間北房賣掉,為自己出了一個體面的、雖屬光棍,但誰都樂於幫忙的殯。”短短几筆,即描述了鳳池身懷精藝,“爽”得偏執,腹中空蕩,仍硬撐臉面。在《村長》一文中孫犁寫道,“村長個子很小,臉也很黑,還有些麻子。他的穿著,比較講究,在冬天,他有一件羊皮襖,在街上走路的時候,他的右手總是提起皮襖右面的開襟地方,步子也邁得細碎些”。他和本村“地方”的老婆姘靠著,不久又愛上村東頭的一家賣油炸果子的寡婦。1937年的一天晚上,村長又到東頭寡婦家去,深夜了才出來,寡婦不放心,叫她的兒子去送村長回家,走到東街土地廟那裡,從廟裡出來幾個人,用撅槍把村長打死在地,把寡婦的兒子也打死了。實際上,村長頭部中了數彈,但並沒有死,回到村里,五官破壞,面目全非,深居簡出,常常把一把大鍘刀放在門邊,以防不測。1939年,日本人占領縣城,地方又大亂,一個夜晚,村長終於被綁架到村南墳地,大卸八塊。舊社會,一村村長往往不可一世,欺男霸女,魚肉鄉里。他最終的結局乃是應得。 孫犁是安平縣的驕傲,多年以來,家鄉人民總是掛記著他。
2010年4月,我有幸來到安平工作,在謀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同時,以打造孫犁文化品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生活為主導思想,在201 2年7月1 1日和201 3年農曆四月初六孫犁逝世十周年和誕辰一百年兩個日子,都準備搞些活動。之前已經舉辦過紀念孫犁逝世十周年座談會,在《安平文學》和《安平時報》刊發紀念文章,又舉辦孫犁雕像落成揭幕儀式以及孫犁文學獎散文大賽等系列活動。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作家們紛紛來到安平,駐足“中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流連孫犁的故園,徜徉工業園東區,對安平“絲網之鄉”、“紅色安平”、“孝德之鄉”、“孫犁故里”的深厚文化底蘊,有了切身感悟。
今後,我們還將繼續努力,為孫犁文學的研究、傳承與弘揚做更多有益的工作。
2012年12月
(作者系河北省安平縣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