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東門
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縣,並立“秦東門”。在秦漢時期,海州已是能泊數十隻商船的開放商埠。秦始皇五次東巡,三次途徑海州,使之成為當時唯一對海外開放的門戶 。
秦東門闕
顏師古等給朐縣加注,曰“立石海上以為東門闕”。
將軍石柱為秦山第二絕。此景為秦始皇登山所封,並命丞相李斯寫碑文:“高一丈,厚 一尺二寸,鐫七字大如斗”。在東峰懸崖下,聳立約20米的兩尊威如將軍的海蝕岩柱,當地漁民稱之為“大將軍”“二將軍”。因巨浪的慣性,使“二將軍”攔腰截斷,而“大將軍”巍然屹立,成為遊人攝影的亮點。因海蝕繼續,被剝離的沙土礫石中裸露出新生的石疊柱;故又有“三將軍”之稱。這些將軍石柱,不僅是連雲港乃至江蘇省海山風光一絕,在全國沿海風光帶中,似如此海蝕型將軍柱也是為數不多的奇特景觀。
傳說秦東門碑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立於秦山島東側,去海岸五十步,碑高一丈八尺,寬五尺,厚三尺六寸。鐫十二字,大如斗。。。 目前為止還只是傳說,進一步的傳說是該碑抗戰之前被南方好古之人用船運走,不知所終。
秦碑籀跡 秦之東趾有屹如突峰者,迫視辨為碑。以形埶度之,半在水下,潮盈則又全沒。字如斗,籀文略具,弗可識。《水經濟》謂為七字,《地道記》謂為十三字。水中隱現無常,皆據一時所見而言也。凡石處海,不為浪蝕而損,則為蠣叢而增。秦距今二千載,籀跡猶存,豈非靈異歟。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里記載:“贛榆北東側巨海有秦始皇碑,去海一百五十步,碑高一丈,厚一尺二寸,鐫刻十二字”。這就是贛榆舊志記載的明代贛榆八景之一的“秦碑籀跡”,也稱“李斯碑”。始皇一路東巡,到處樹碑立傳,碑文皆由丞相李斯撰寫。秦山島上的碑文自然也應出自李斯的手筆,故後人稱之為:“李斯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