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馬調

郯馬調流行於郯城、馬頭一帶而得名,主要包括《淮調》、《大調》、《玲玲調》、《滿江紅》和《大寄生草》五個曲牌,包容了“五景”、“五盼”、“七多”、“七贊”、“八恨”等曲目。其中一些曲牌曲目遠在元、明兩代就存在了。

郯馬調

躋身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郯城縣馬頭鎮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採取有效措施,組織精幹力量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認定、鑑別、分類,落實保護方案,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2月山東政府發文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郯馬調”榜上有名,最近又躋身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郯馬調”歷史沿革

“郯馬調”因流行於郯城、馬頭一帶而得名,主要包括《淮調》、《大調》、《玲玲調》、《滿江紅》和《大寄生草》五個曲牌,包容了“五景”、“五盼”、“七多”、“七贊”、“八恨”等曲目。其中一些曲牌曲目遠在元、明兩代就存在了。

“郯馬調”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省藝術館曾多次派專家來郯城縣馬頭鎮整理。《滿江紅/四盼》於1957年參加了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表演匯演,並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出,還入選1957年出版的《優秀歌曲選集》在全國發行。現保存下來的“郯馬調”有180多首,已整理出版的有《耕讀漁樵》、《遇多情》、《大觀園》、《輕輕來到葡萄架》、《華容道》、《清人已去無其奈》、《天各一方》、《四盼》、《金烏西墜》、《葡萄架》、《墜落煙花》、《梧桐落葉金風送》、《一匹綢》、《減芳容》、《水斗》等。

演唱形式

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群唱兩種,演唱時部分演唱者手持樂器如笛子、簫、笙、二胡、三弦、琵琶、月琴、竹板、小鑔等,邊演唱邊伴奏,有的吹、有的拉、有的彈、有的打;尤其敲擊酒盅、碟子、碗等,不僅音響清脆動聽,而且姿勢優美,別具一格,具有濃厚的魯南鄉土特色。原來,馬頭鎮有許多職業和業餘演唱團體,演唱和伴奏骨幹達200多人,會唱“郯馬調”的愛好者比比皆是。

“郯馬調”的現狀

目前,能唱“郯馬調”的人越來越少,健在的只有8人,其中年齡最小的也有65歲,最大的已達80多歲。為了拯救、發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民間特色文化,繁榮民眾文化生活,在文化部門的幫助下,鎮黨委、政府抽調專人多次走訪一些老藝人,深入調查了解、研究,全面細緻整理,形成文字、音像資料,積極去省進京申報,一舉獲得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