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爾羅斯博物館

郭爾羅斯博物館

郭爾羅斯博物館成立於2004年6月1日,成立之時,就被前郭縣縣委、縣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我館又被松原市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郭爾羅斯博物館座落於烏蘭大街東側(縣民族體育場北),館舍建築面積148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80平方米,館藏文物4800件(其中歷史文物2642件,民俗文物2158件)。

基本信息

簡介

郭爾羅斯博物館是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一座綜合型博物館。原館址位於查乾湖旅遊區的湖畔路,2006年,成吉思汗召落成後遷入成吉思汗召一樓,是一座帶有典型蒙古族民族風格的建築物。館舍原為二層樓房,正面由十二根白色抱柱支撐的蔚藍色大玻璃螢幕牆構成,正廳上方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的親筆題字——郭爾羅斯博物館。屋頂有三座白色的蒙古包,捲雲紋包頂,藍色的頂檐,掩映在一片蒼松翠柳叢中,顯得格外幽雅、大方,蘊藏著無限的民族文化內涵。

展廳

郭爾羅斯博物館展品郭爾羅斯博物館展品

郭爾羅斯博物館,展出藏品約一千五百餘件。其中珍貴展品約六十餘件。另有景箱、沙盤、模型、雕塑、繪畫,音像聲光效果俱全。展覽分歷史文物展廳、民族民俗文物展廳、自然資源展廳三大部分。

歷史文物展廳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地處松嫩平原,松花江和嫩江是郭爾羅斯的母親河,歷史悠久,自然資源豐富,廣袤的大草原是各族先民們賴以生存、棲息繁育之地。早在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查乾湖畔的“青山頭人”就在這裡生活,他們使用原始的石制工具,過著以集體獵取野獸、採集野果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生活,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創造著郭爾羅斯的原始人類文明。本展廳展出的是青山頭部分出土石器和古生物化石,以及再現“青山頭人”刀耕火種原始生活的場景。前郭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比較豐富,有披毛犀、猛獁象、野牛、野馬、馬鹿等等,它們是更新世晚期的動物群,伴隨著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一同生活在古老的郭爾羅斯草原。

社會發展到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郭爾羅斯聚居著以狩獵、漁釣、採集、原始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們。他們使用著磨製的石器和骨器,手工製作粗糙的陶器,仍然以集體狩獵、捕捉魚蝦、採集植物種籽為主要生產方式,以部落氏族為單位,居住著向陽近水的半地穴式房屋。當中原已進入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漫長的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仍然在郭爾羅斯持續著。此時,本地西部居住著東胡、鮮卑人及他們的祖先;東部沿江地區則生活著穢貊、夫餘人及其祖先。展廳展出的是浩特忙、西太平、長發等遺址出土的磨製石器、細石器、陶器和紅石砬子、波拉戶、二莫後山等遺址出土的“紅衣陶”等陶器。其中石斧、陶豆、陶鼎、陶鬲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與嫩江流域的“昂昂溪文化”、“漢書文化”以及松花江流域的“白金寶文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文化淵源和內涵。

從隋唐開始,郭爾羅斯進入奴隸制社會,並向封建社會邁進。粟末靺鞨人和契丹人是生活在這裡的主要民族。進入宋、遼、金時期,郭爾羅斯地處契丹人和女真人的腹地,迅速封建化,社會也進入了歷史上發展的繁榮時期。在前郭,共發現遼金時期古遺址、古城址、古墓葬等八十多處,其中著名的塔虎城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博物館裡,陳列著塔虎城的復原古城模型和豐富的出土文物,其中最具特色的“遼三彩”龍紋水注、瓢形水注、雞腿瓶、長頸瓶,中原宋代五大名窯中定窯、鈞窯及龍泉窯、磁州窯生產的醬釉魚藻、白釉魚紋提梁壺及盤、碗之類器物和金代的白釉鐵花碗、黑釉碗、陶壺、陶罐、陶魂瓶、瓷瓮等等。銅器以銅鏡展出為最多,有雙魚鏡、雙龍鏡、童子戲花鏡、海獸葡萄鏡、航海銘文鏡、湖州鏡、素麵鏡、帶柄鏡等等。這些銅鏡大多數在鏡緣上帶有邊款押記。另外,還有六耳銅鍋、銅釜、銅缽、銅人、銅錢等文物。展出的鐵器有刀、矛、箭頭、鏵、钁、鎬、權、鎖等。建築件如板瓦、筒瓦、瓦當、螭首、磚、滴水等。石器中有石磨、石臼、石杵、石夯等。其它還有生活中的骨梳、頭簪、骨刷、瓷佛、瓷狗、圍棋子、色子、耳飾等小件物品。這些展品充分反映了遼金時期契丹、女真族人們的生產、生活及經濟文化狀況。

自元、明、清以來,郭爾羅斯就是蒙古族遊牧聚居的地方,和科爾沁其它部落一樣,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仲弟哈布圖·哈薩爾及其後裔的領地。到明代萬曆年間,其孫奎蒙克塔斯哈喇及其長子博弟達喇遊牧於嫩科爾沁,將郭爾羅斯交由烏巴什統轄。到清代崇德年間,郭爾羅斯分成前後二旗,固穆受封為扎薩克輔國公,世掌前旗。十一世傳至郭爾羅斯前旗末代旗王齊默特色木丕勒。在博物館展廳中,通過圖片、圖表、實物等,詳細地陳述了這段歷史。尤其是清初滿蒙聯姻的實物例證——追封忠親王暨忠親王賢妃碑,即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滿蒙文碑和郭爾羅斯前旗最後的封建王公統治中心——王爺府的縮微模型,占據展廳的顯著位置,讓觀眾一睹當年的風采。

在近、現代革命鬥爭中,前郭爾羅斯蒙古族青年也和其它兄弟民族一樣,投身於火熱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中,大同會和蒙古騎兵團以及眾多革命烈士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眾多的革命文物反映了這段歷史。

民族民俗文物展廳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的縣份。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族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豐富的蒙古族民族民俗文物。博物館裡收藏有民族民俗文物一千二百多件,其中珍品占有相當比例。展出的文物中,從生產用具到生活用品,從服飾、飾品到宗教器物,凡衣、食、住、行都具有鮮明的蒙古族特徵。大型器物如蒙古包、勒勒車、狩獵活動中常用的弓箭、槍枝、藥囊、布魯,馬上用具如各種各樣的馬鞍、馬蹬、馬絆等,盛裝奶製品用的各式奶桶、奶壺、奶勺、奶茶具,其中有木質、竹質、銅質、銀質等,造型美觀,精巧耐用。草原上生活的人們離不開肉、酒、茶,所以生活中身邊也離不開蒙古刀、火鐮、火石、酒具、菸具、茶具等。展出中的蒙古刀多種多樣,刀鞘和把柄上鑲嵌有金、銀、寶石、珊瑚、瑪瑙等,還佩帶著銀筷子和火鐮,成為草原上蒙古男人的時尚。各種質料的鼻煙壺,體現了蒙古族高超的文化藝術,如水晶、瑪瑙、翡翠等名貴質料上飾以精美的內畫、雕刻、彩繪,充分體現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蒙古族服飾具有獨特的個性,鮮艷的蒙古袍上鑲繡著各種各樣的花紋。美觀大方的蒙古靴更具有實用性。女性漂亮的頭飾堪稱世界一絕,上面鑲嵌著珍珠、珊瑚珠、瑪瑙珠、綠松石珠、銀飾等貴重美觀的裝飾品,這是蒙古族姑娘的最愛。蒙古族是歌的民族,舞的民族,同時,草原生活也造就了蒙古族豪爽、剽悍的性格。豐富的草原生活留下了人們文化娛樂、體育競技的痕跡,如世人所知的馬頭琴、四弦琴、火不思等民族樂器,還有別具一格的摔跤服、蒙古象棋等,都是博物館陳列的重要展品。

蒙古族從十三世紀起就信奉藏傳佛教,這種信仰一直延續到今天。前郭爾羅斯歷史上的六座喇嘛廟,給今天的觀眾留下了豐富的宗教文物。如各種佛像、法器等。博物館展出的佛像以銅質為最多,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長壽佛、寶月佛、彌勒佛,還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金剛手菩薩、白度母、綠度母、宗喀巴大師等,以及各種護法神金剛像。這些佛像造型生動,鑄造精美,神態慈祥,有很多佛像還鎦以黃金,光燦燦栩栩如生。法器是僧人們在念經、法會、開光及各種佛事活動中常用的宗教器物,在展出的法器中,有銅鈴杵、脛骨法號、手香爐、手鼓、沐浴瓶、瑪尼筒、金剛杵鉞、磬、螺號等。這些法器製作工藝精良,上面鐫以各種佛教紋飾,是佛教信徒們的崇拜之物。

博物館展出的民族民俗文物,是蒙古族歷史生活的縮影,也是郭爾羅斯草原文化的結晶,它同其它文物一樣,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自然資源展廳

自然資源展廳主要陳列的是查乾湖自然保護區的水產和鳥類資源標本。

查乾湖是吉林省境內最大的內陸湖泊,是我國東北較大的濕地之一。由於地處松嫩江畔,周圍泡沼星羅棋布,“引松河”途經前郭灌區後源源不斷地將松花江水注入湖區,所以,查乾湖水源非常充沛。湖區水草、蓮荷、香蒲、蘆葦等異常茂盛,故而,這裡又是魚兒和鳥兒的天堂。據初步統計,查乾湖有魚類十五科六十八種,棲息各種禽鳥十五目三十四科一百多種。

在自然資源展廳,展出魚類標本八十多種,其中乾肢標本五十多種,濕肢標本三十多種,分別陳列在景箱和標本瓶內。在景箱中,根據各種魚類的食性和習性不同,所處的水層也不同。這些標本被分作上、中、下三層空間陳列。

上層魚類主要有鱅魚(胖頭魚)、花鰱、白鰱。它們主要以水面浮游生物為食,屬濾食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水的上層,其眼睛生長在頭部中線的下方。

中層魚類主要有草魚、武昌魚等,它們主要以水中的鮮嫩水草為食,平時生活在水的中層,其眼睛生長在頭部中線的位置上。

下層魚類主要有鯉魚、鯽魚、青魚、黑魚等。它們主要以水底的水蚯蚓、螺螄、小雜魚為食,平時生活在水的下層,其眼睛生長在頭部中線的上方。

同時,湖內也有以捕殺魚類為食的兇猛魚類,如鱤條、鰲花等,它們遊動迅速,常在敞水區追捕鯉魚、花鰱為食。

陳列在景箱之中的鳥類標本共有五十多種,都屬濕地鳥類。本廳展出的有丹頂鶴、大天鵝、中華秋沙鴨等,是我國一級保護鳥類。灰鶴、禿鷲、雀鷹等是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除此之外,在這裡還可以欣賞到江鷗、灰鷗、毛腳鷹、草鷺鷥、蒼鷺、花臉鴨、赤頸鴨、赤膀鴨、綠翅鴨、黑水雞、鳳尾沙雉等。它們有的在空中飛翔,有的在枝頭休憩,有的在巢穴中孵卵,有的帶著小雛在水邊覓食,也有的在水中嬉戲。這些標本製作非常細膩,活靈活現,色澤鮮艷,羽毛光亮,宛如活體一般,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知識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