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榮譽
1931年,他15歲時,祖父病故,家境日漸不支,不得不中途輟學,外出謀生。他回到河北老家,做過國小教員、幫工、診所司藥、醫生,還曾在縣政府當數月職員。 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家莊時,郭敏一毅然參加解放軍。先被派往華北醫科大學藥理實驗室當練習生,後考取該大學藥理系研究生。1951年,任第一軍醫大學藥理系助教。美國入侵朝鮮後,軍醫大學派他去朝鮮,並四次去丹東擔任“防化”教育宣傳和科研工作。他出色地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榮立二等功並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委總後勤部頒發的“立功獎證”及金質獎章。
在戰火紛飛的環境和繁忙的工作中,他開始自修俄語、德語、英語。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郭敏一被調往長春第一軍醫大學任教。1956年又被調哈爾濱市第一衛生學校任教。在第一衛校期間,曾任教研組主任,以出色的教學工作成績被譽為教學的“台柱子”,榮獲優秀教師稱號。有6篇學術譯文在《生理科學文摘》雜誌發表。
1959年,黑龍江中醫學院成立。郭敏一被調到這個學院工作一直到逝世。在25年裡,埋頭教學、潛心學術研究。他從舊社會拉藥匣子起步,成長為高等醫學院藥理學的副教授、省藥理學會會員、省優秀教師。
郭敏一堅持學習外語和有關學術著作,幾乎所有的星期天都是在圖書館裡度過的。他能翻譯德文、日文書藉,俄文、英文也有較深厚的基礎。1959年編譯了43萬餘字的俄文版《臨床藥理學》。1960年撰寫的《麻醉藥與甦醒藥合用時高級神經活動的改變》、《毒毛旋花素對心臟作用機制中心外神經的意義》等文章,發表在《藥學文摘》雜誌上。1973年與另一位教授主編並出版了護士專業用的《藥理學》;與教研室同志合編供該學院本科生用的《藥理學講義》。1977年寫的《糖芥藥理作用的初步研究》、《延胡索及紫堇B的藥理》、《顱痛寧的藥理研究》、《問荊中樞作用的初步實驗》等學術論文,分別發表在《中醫藥學報》和《黑龍江醫學參考》雜誌上。
對課堂教學、實驗課教學,他精心設計,即使是舊課也要按教學計畫要求重新寫好教案。認真研究教學方法,講究授課的科學性、先進性、邏輯性與趣味性。他語言精練,表述準確、生動,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員都願意聽他的課。對研究生、學科青年教師,一向從嚴要求,哪怕是最基礎的實驗也要求他們親自動手操作。在一次座談會上,他第一個提出教師隊伍也要有接班人的主張。老教師要甘當人梯,把教學的後備隊伍培養起來。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學、科研任務外,把大部分時間放到培養青年教師上。他親自授課,自費買書給科里的青年教師,鼓勵他們自學。還出資幫助實驗人員參加夜大學習。凡是跟他工作學習過的研究生、講師、助教、實驗員都有比較紮實的學術基礎,無不感念他的培養教育。
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敏一遭到批判,被下放勞動。他利用“勞動改造”這一特殊機會,辦藥廠、建藥圃,白天勞動,晚間伏案讀書,摘記了20多萬字的資料卡片,和同事一道研製出氣管炎丸、白屈菜糖漿、黃連素針劑等藥物,編寫出《黑龍江中醫學院栽培植物名錄》,其中收載119個科524種植物的拉丁命名及其科屬分類、藥用功效。在逆境中他沒有消沉,為教學科研繼續作出貢獻。
1978年恢復工作後,在他的積極進取和倡導下,使滿山紅藥理研究榮獲國家科學大會獎。他與同事們協作開展了草問荊、糖芥的研究,被評為科研工作先進集體。
自1957年起,郭敏一承擔極不易出成果的攻關課題——中草藥抗著床抗早孕研究。此項研究幾起幾落,1979年終於又開始進行。他已62歲,不顧年高體弱,堅持試驗研究,一度動物室、實驗室成了他的家。歷經7年艱辛探索、實驗,終於獲得初步結果。1982、1984年,先後在省與哈爾濱市計畫生育科研會議上,宣讀論文,引起同行們的興趣與關注。
1983年初,郭敏一感到身體不適,家人和同事勸他去醫院檢查治療,他執意要待到暑假再去,以免耽誤教學。一直到開學後10月份,自覺病情嚴重,才住進醫院。經檢查為惡性腫瘤。他知道屬於他的時間不多了,但不悲觀,仍有條不紊地工作著,與學院領導談工作構想,還親自參加省計畫生育科研工作會議,並做實驗工作匯報,安排下步實驗項目。對其女兒說:“再給我一年機會,我定能拿出成果來。”
1984年8月5日病逝。終年67歲。安葬時,數百名師生趕來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