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智
郭廣智(1920.10~1949.10.20),邱縣南辛店鄉南辛店村人,山東省立第十一中學畢業,抗戰爆發後,投筆從戎,193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邱縣三區農救會主任,三區區長,縣武委會副主任,深入虎穴,策反偽軍二百餘人攜槍倒戈,開創華化瓦解敵軍先例。1943年大災荒,歷盡艱險,組織運糧,救濟災民。10月奉命率二百游擊健兒,轉戰魯西,歷任莘朝縣武裝會主任,莘縣武委會主任、武裝部部長,縣委常委,堅持游擊戰爭,參與指揮諸多攻城戰鬥,戰果纍纍,活捉日偽縣長,擊斃投敵漢奸三頭目,焚毀敵炮樓,帶隊支前,在擴軍中,成績卓著。1947年10月,帶新兵團一千多人隨軍南下,歷任二野二縱三團團長、縱隊科長,經受挺進大別山殘酷考驗,參與淮海、渡江戰役,親冒矢石,搶救傷員,參與領導安慶市接管工作,皆有能聲。1949年3月任二野第十軍民運部副部長,10月20日在進軍大西南途中,因車禍犧牲於湖南省沅陵縣山區,年僅30歲,葬望城坡。1956年11月15日,遷葬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生為人傑死亦雄
郭廣智,譜名郭鴻謨,曾化名亞東,1919年出生於河北省邱縣南辛店一個殷實中農之家,家庭有土地90餘畝,16口人,房屋20餘間,餵有2頭牛。幼年受親職教育和社會影響,對人厚道,處事正直,具有熱愛人民、求學進取的強烈願望。1927年開始在本村國小讀書,1933年考入山東省立第十一(臨清)中學。在校期間廣智接受到了社會知識與革命進步思想教育,萌發了追求真理、志願投身革命的念頭。畢業後,回鄉務農二年。1938年正值抗日戰爭重要時期,廣智懷著保衛祖國、保衛家鄉、拯救中華民族的強烈願望,參加村里抗日工作。1939年秋,脫產在邱縣青救會參加抗日工作,走向革命道路,同年10月,在邱縣二區由王史更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初任一區動委會組織部長,轉任邱縣第三區戰委會主任,積極組織抗日武裝,發動廣大民眾,抗擊日本侵略軍。1939年秋,調廣智任三區農救會主任。縣抗日政府為瓦解敵人,打擊日軍,派廣智深入敵區做偽軍反正工作。廣智與三區區長王秀廷,化裝深入到敵戰區——邱城,找到偽軍官長、教練王煥章的親屬及偽軍班長李存德母親,勸其投誠。經過一番艱險細緻的政治攻勢,王煥章、李存德率領偽軍兩個連200人,帶機槍一挺,步槍六支,子彈五箱投靠抗日根據地。被編入八路軍新八旅特務勞,王煥章任營長。這一舉動,瓦解了敵人的軍事力量,壯大了抗日武裝,開創了華北平原瓦解敵軍反正的先例。1940年秋,王秀廷調任縣公安局長,廣智轉任邱縣三區區長。1942年10月,調到縣“武委會”任副主任。他組織民兵之前,帶領小車隊運糧,尤其是領導全縣人民團體開始對敵鬥爭,發動人民民眾在梁二莊、大槐樹、前大河套一帶進行阻止國民黨收糧、徵稅,做了大量顯著而有成效的工作,表現出他忠誠黨的事業、維護民族尊嚴、出生入死為革命的大無畏精神。
1943年冀南遭受歷史罕見的大災荒,邱縣為重災區。春天干旱、夏委暴雨接踵,病災“霍亂”流行,日本侵略軍封鎖圍困,全縣死亡、逃荒者不計其數。在抗戰處於這樣一個十分艱苦的時期,邱縣抗日政府為了保存民兵抗日武裝,8月,報經冀南軍區同意,決定“武委會”組織200名民兵,由廣智帶領,開往莘縣(莘朝縣)一帶活動。待形勢災情好轉後,邱縣幹部、民兵陸續返回,廣智根據工作需要留在莘縣,先後擔任莘朝縣“武裝會”主任、莘縣武委會主任、莘縣武裝部主任(部長)、縣委委員、縣委常委等職務。他參加了解放莘縣縣城的戰鬥,活捉了偽縣委。1945年他先後參加了攻打聊城、茬平、博平、楊宮屯、許宮屯、牛官屯、長郭莊、頂水鎮等戰鬥,捉命了漢奸頭子邱清泉、郭培德、“二白”等人,摧毀了敵人炮樓。廣智在戰鬥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為民族解放立下了許多戰功。廣智生活艱苦樸素,易近人,密切聯繫民眾,與人民民眾打成一片;他作風正派、以身作則,具有相當強的組織觀念;工作積極肯乾,任勞任怨,接受任務堅決,執行任務嚴肅認真,完成任務出色,有一股強烈的革命精神。
1946年國民黨打內戰,進攻山東。在魯西南戰役中,廣智組織民兵擔架隊,親自帶領於朝城、冠縣、陽穀、范縣一帶支前達兩個多月。同年10月,也就是邯鄲戰役之後,黨中央為了擴充人民解放軍的力量,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號召地方幹部參加野戰軍。冀南地委派王秀廷到莘縣做徵兵工作,廣智積極協助,經縣委擴大會議研究決定,五天徵兵一個團計1000餘人,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二縱隊。1947年10月,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迅猛發展,冀南一地委發出指示:要從老解放區動員一批新戰士充實人民解放軍,要求莘縣主動承擔這次擴軍任務。為此,縣委在張屯召開擴軍動員大會,一地委組織部長張洪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縣委領導同志作了動員報告。會後全縣動員了4000多人參軍,縣武委會主任廣智帶頭主動報名參軍。為了保證後方、前方兩不誤,經削減,確定參軍人數2239名,編為四個營的新兵三團。縣委書記楊立功任冀南軍區新兵三團政委,由主力部隊派幹部任團長,廣智任副團長。到河北曲周一帶進行整訓。1948年5月,莘縣子弟踏上南下征程。經武安、涉縣、黎城、高平、晉城、從孟津渡黃河,繞洛陽,在臨汝稍事休整,於6月到達峽縣,把新兵交給二野二縱。廣智任新兵補充第三團團長。領兵南下挺進大別山,開闢革命根據地。10月,他擔任二野第二縱隊第十軍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帶領1200人300副擔架搞部隊病員護送工作,參加了淮海戰役,打方城,打駐馬店,打徐州,圍困黃維兵團,解放安徽省省會——安慶市,成立並領導城市接收隊,開展接管工作;接著參加了渡江戰役,在烽煙滾滾、槍林彈雨中,衝鋒在前,浴血奮戰。1949年10月20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隆隆炮聲中,廣智押軍車途經湖南省沅陵縣山區,因道路險要,軍車翻進山溝,壯烈犧牲,獻出了他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
壯志未酬身先卒,雄心不眠辭人間。廣智永遠地離開了人間,長眠在祖國的江南——湖南省沅陵縣望城坡崇山峻岭的蒼松翠柏之中。1956年11月15日,部隊發廣要求人民政府將其遺骸遷葬於邯鄲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30歲的歲歲月月,他沒有回報父母養育之恩,更沒有留給兒子什麼,但他留給祖國人民一座代代傳頌的豐碑。他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子,不辱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稱號。他那種崇高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民族品質,將激勵著後人奮進。
1968年11月,邱縣革委會在縣烈士陵園為他單立紀念碑。
(參考十八兵團115師政治部文稿、《中華著名烈士》第27卷、《晉冀魯豫英烈》)
永難忘懷是友情
緬懷郭廣智同志——王史更廣智烈士雖已離開我們57年了,但每每想起我們之間的友情,總使我激動不已。
廣智與我同歲,生於1920年,我們雖然不是同村,但在邱城上高級國小時既是同班同學,又住一個宿舍。每到冬天,因所帶被褥單薄,為取暖我們便將被子合併,鑽進一個被窩裡睡覺。在兩年的同窗生活中,我倆學習上互相幫助鼓勵,生活上互相關懷照顧,思想上互相勉勵、共同進步,逐漸成為班上最為要好的親密學友,也都是學習最拔尖的學生。高小畢業後,他考上了臨清中學繼續深造,我則因家境不濟而棄學回家務農。這期間,我們之間雖沒斷聯繫,但見面談心的時間卻很少了。
1939年夏,我參加了革命工作,調到邱縣抗日青年救國會(簡稱青救會)工作。不久,我便到廣智家動員他參加了青救會工作,我們又在一起生活、戰鬥成為親密的戰友。一個月後,縣抗日政府民運部長王東才告訴我要調廣智到三區擔任區農會主任,當時於情我有些不願他調走,但為了工作還是高興地送他到三區去了。不久,三區王秀廷區長調縣公安局任局長,廣智便被任命為三區區長。此間,我們因工作聯繫不斷見面,兩個人常常坐在一起暢談思想、工作和學習情況。我們的友情也在戰鬥生活中日益深厚。
1941年,我被調到外地工作,我們之間因工作繁忙而一直無暇聯繫,直到1947年北方幹部大批南下時,我帶魏縣的新兵,他任莘縣新兵團團長,各縣新兵到南和縣集中搞訓練,我倆才久別重逢。此時,老學友老戰士相見,分外流動親切,我們徹夜交談,將離別六七年的情況和互相思念之情相互傾訴…
我和廣智在南和集訓一段時間後,便隨大隊同時南下,一路同行,一同渡過了黃河,到達洛陽前沿陣地。在那裡,廣智隨新兵一起編入軍隊,而我卻被分配到南陽地區鄧縣做了地方工作。此時,解放戰爭緊急,就一直沒能再聯繫上。
為寄託哀思,緬懷友情,我經再三修改寫成一首順口流在此錄出,以表對好友永久緬懷。
憶郭廣智同志
同縣同歲巧同窗,同班同舍曾同床。
同年離家打日寇,同年南下驅蔣幫。
各自崗位齊奮鬥,赤膽忠心戰沙場。
驚知老友傷亡息,悲痛含淚欲斷腸。
同志戰友加同鄉,情深似海永難忘。
白髮節哀慰英靈,喜看祖國大開放。
繼續前進承遺志,改革開放永向陽。
振興中華多奉獻,餘熱朱輝映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