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郭可訒(1915~1989) 3月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39年畢業於北洋大學工學院冶金系。
個人經歷
畢業後在昆明中央機器廠任助理工程師。1947年先後在美國卡內基工學院和匹茨堡礦業研究所實習。曾加入美國金屬學會,任委員。回國後在上海中央機器公司任工程師。
1949年3月,郭可訒經香港來大連,到大連大學(大連工學院前身)機械系任副教授。1980年晉升為教授,曾先後擔任該校熱加工研究室主任、鑄工教研室主任、大連工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院圖書館館長、院教學法委員會主任、遼寧省政協常委、國家科學發明評選委員會機電小組成員、全國鑄造工藝及型砂組技術顧問、省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組副組長、旅大市金屬學會籌委會代理主任。1956年,他代表旅大市出席全國金屬學會成立大會。
幾十年來,郭可訒除擔任大量的教學工作外,還從事多方面的科研工作,對推動我國鑄造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1941年,他在昆明成功地製造、安裝了雲南省第一台3噸煉鋼電爐並投入生產;1942年研究成功高強度鑄鐵軋輥;1943年研製成1噸煉鋼轉爐;1953年指導學生在大連機車車輛工廠研製球墨鑄鐵成功,是我國最早一批推廣球墨鑄鐵的科技工作者;1956年在一機部召開的全國鑄造工作會議上,作國外鑄造工藝研究情況報告;1957年他研究水玻璃砂冷硬法,論文在《鑄工》雜誌上發表。在一機部全國鑄造科研課題選題會上,他作了水玻璃砂研究課題的學術報告,使我國水玻璃砂得到普遍推廣。
1960~1963年,郭可訒研究鑄件粘砂和包砂理論,曾指導青年教師用水模擬研究鑄件缺陷。在煉鋼、高強度鑄鐵、水玻璃型砂、鑄件凝固及金屬淨化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89年6月28日,郭可訒因病逝世,終年74歲。
主要成就
先後在國內外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不少課題的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和國際水平,在國內有較高的威信。大型銅合金螺旋槳凝固過程的研究論文,在1963年全國第三屆鑄造年會上宣讀,獲得遼寧省科技二等獎;銅合金爐前測氫儀,鋁青銅包內吹氦新工藝及低壓鑄造側面裝置,獲國防科委三等獎及國家發明三等獎。後來,該教研室又有8項科研成果通過學術鑑定,他和金俊澤副教授合作研製的大型鑄件凝固過程數字模擬及冒口最佳化設計等論文獲國內外的高度評價。1978年他重新工作後,對實現四個現代化表現出極大熱忱。雖體弱多病,身兼數職,但工作認真負責,思想解放。在他的領導下,鑄工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以郭可訒教授為首的鑄件凝固控制研究室,曾擔任國家經委、國家科委、教育部和機械工業部重點科研項目,並招收了近10名碩士研究生,1984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