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70年代人,生來有燕趙之風。愛寫文章愛調侃,喜歡以媒體人自居。混跡於京都古城,由於不懂歷史而研究歷史,由於喜愛傳統文化而研究傳統文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立足當下,活在歷史中。
生平
成長經歷
上世紀90年代,郝曉輝作為中國最早一撥的IT記者,進入媒體領域,並迅速成為了一名行業內著名記者。但郝曉輝認為自己真正成長起來,卻是離開IT領域。2003年,一個偶然的採訪機緣,讓郝曉輝認識了慈禧弟弟的曾孫子葉赫那拉·根正。誰也沒想到,在採訪中碰撞出了火花,於是兩人商量好了,一定合作一次。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2005年初,《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書出爐了。
新書的出爐,給那根正和郝曉輝帶來了很大的驚喜,也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由於當時中國的圖書市場上,並沒有歷史口述類書籍,一些歷史人文類書籍也並不被看好,《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出世,就受到了喜愛歷史和關注傳統文化的人們的關注,但也同時遭受到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們史無前例的謾罵。郝曉輝甚至在網上被人們罵為滿狗。
網上鋪天蓋地的謾罵,一開始的確讓郝曉輝和那根正有點接受不了。但後來想開了:謾罵只能是無知和無能的反應。所以,從痛苦到開始領悟,也讓郝曉輝逐漸成長了起來。
後來,郝曉輝一度被一些媒體從業人員認為是暢銷書作家。但郝曉輝一直否認這一點,他認為:自己從來就沒有把作品作為一時暢銷的作品去對待,而是認認真真地去寫一部能給後世帶來一些新鮮認知的作品。儘管這本書後來又出版了第二版、海外版,但郝曉輝還是認為:歷史就是一本長銷書。
遭遇挫折
在IT行業,老一點的人都知道,郝曉輝曾是一個名記者。伴隨著中國IT業的發展興衰,在當時最鼎盛時期撤離。
1999年,郝曉輝和幾個朋友開始創業,主營公關業務,公司的發展非常順利,員工增加到30多人,簽下了一些大客戶,在地價昂貴的金融街,公司租下了一套很大的辦公室。然而,到分紅的時候,郝曉輝卻發現,帳上只剩下了3萬元。
許多合作與創業的故事都不免這樣的結局,然而,這卻是他很多年後也無法接受的結局。
大學畢業後,郝曉輝從報社的發行員乾起,到廣告業務員,再到記者,像大多數在北京奮鬥的外地人一樣,夢想著總有一天能有自己的公司,能開始自己的事業,從而在這個城市中真正“紮下根來”。為此,他們付出了如此多的辛酸與堅持,乃至尊嚴的代價。
然而,當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所付出的一切,現在都已經成為了零,這樣的打擊對一顆多少有些天真的心來說,實在是太過殘酷。
“整整一年,我都沒有做任何事。”回想起創業失敗的日子,郝曉輝用“崩潰”來形容他的感受。一直發著39度的高燒,他租的房間在3層,有時,他甚至連走著上樓梯的力氣都沒有了,必須四肢著地,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爬回“家”。
在一個城市中孤獨的“爬行”,郝曉輝離開了IT行業,那裡熟人太多,他厭倦了向每個人解釋發生了什麼,他為什麼會如此幼稚,為什麼不更早地介入財務管理……
對於記者來說,改變自己的圈子是很愚蠢的,因為無法形成積累,但以後郝曉輝卻先後做過經濟類、時尚類、奢侈品類等等媒體的編輯或記者,在網路、雜誌、報紙和電台中漂泊著,嘗試著不同的人生經歷。
“如果你是曉輝的朋友,沒有話說。”在朋友圈子中,郝曉輝成為了一個品牌,人在遭遇面前都會有兩種選擇,或者走向自我保護,或者更加誠意無私。
追求真實
寫《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多少有點巧合。
那時郝曉輝在做《北京紀事》的編輯部主任,一個投稿者不知道如何發電子郵件,就讓郝曉輝直接進入他的信箱。在信箱中,郝曉輝意外地看到了那根正的文章,那是一篇關於頤和園歷史介紹的作品,郝曉輝發現其中講述的很多東西都是大家所不知道的。
郝曉輝立刻與那根正聯繫,結果他驚奇地發現,那根正是慈禧的曾孫。郝曉輝也說過:寫《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之前,我和大家對慈禧的認識差不多,我覺得她就是個禍國殃民的妖后,是一個令人痛恨的人。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郝曉輝感到應該更深入地、更全面地去看一個歷史人物,而不應該急於做結論。郝曉輝認為歷史是沒有對錯的,它是客觀發生的事情,在歷史研究中,應著力於追求歷史的真實,而非人云亦云。
就這樣,郝曉輝與那根正開始了合作。“寫作不是為了給慈禧翻案,而是以事實為依據,還原歷史的真相,給學界增加新的資料,因為在這段歷史的研究中,以訛傳訛的東西實在太多。”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慈禧的小名叫“蘭兒”,但事實上那是她進宮後被封的名字,她真正的小名是“杏兒”,這是《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首次披露的事實。
關於慈禧的出生地,說法甚多,甚至有的學者說慈禧是漢人的女兒,13歲被賣到惠征家當丫鬟,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慈禧精通滿漢雙文,如果只是個丫鬟,怎能得到如此良好的教育。
慈禧與光緒之間的關係也是學界爭論比較多的話題之一,其實,慈禧親生兒子同治是一個很叛逆的人,成人後與慈禧隔閡甚大,後因為嫖娼染病而亡。他的死給慈禧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光緒作為慈禧妹妹的孩子,又是她的養子,從3、4歲進宮起,慈禧對他的要求就比較嚴,希望不重蹈同治的悲劇。光緒小的時候,慈禧總是親自為他洗澡,遇到打雷下雨,光緒必須摟著慈禧才能睡覺。所以,說慈禧對光緒沒有感情顯然是荒謬的。
“像這樣的歷史事實,一直被人們所忽略,這影響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包括戊戌六君子,其實最初是七君子,然而,很多學者卻不知道這一點。”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歷史真相,郝曉輝成了圖書館的常客,對一段歷史事實的認定,必須經過多方資料印證,他才下決心去寫。“作為慈禧的後人,那根正的一些說法有可能帶有傳說的因素,所以必須和文獻對照。”
正在寫作中的《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2版將增加“挪用海軍經費”這段公案的研究,郝曉輝說:“3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但感到資料不夠,所以沒有寫,這3年先後找到了很多材料,我們寫的東西要對後人負責。”
寫作的過程也是研究的過程
2004年,郝曉輝開始關注北京傳統文化,對前門一帶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考察。在連續2年多的時間內,不斷地去採訪、接觸一些前門老住戶,甚至與一些老人,成了非常好的忘年交。5年後,一本《勾欄胭脂——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誕生了。
兩年多的時間,郝曉輝走遍了前門的所有胡同。別人可能用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走完的胡同,郝曉輝不到2小時就能走完。在那段時間,郝曉輝認為自己是除了前門一帶的老住戶,對前門一帶最為熟悉的人。後來走到胡同里,也經常會遇到一些熟人。幾千張的照片,幾十個有故事的老人,這是哪怕生活在這一帶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說起為什麼會去採訪八大胡同,吸引郝曉輝的,首先是八大胡同的建築,在他看來,那是北京民居的精華聚集之所,雖經時間的洗禮,卻從不曾雨打風吹去。中國許多地方戲劇都是從八大胡同發展起來的。北京目前尚存的大規模的胡同區不多,希望我的書能讓人們更多關注八大胡同中文化遺蹟的保護,不能因為這裡曾經是紅燈區,就忽略了它的歷史價值。這是郝曉輝一直強調的。
曾出版圖書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
《勾欄胭脂》——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
《財富滋味》
《成長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