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
村中心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7°23′,東徑118°03′。 村中心東北行500米處,辟有居民新區--郝家巷。舊居、新區共占地112452平方米,西距濱州地委、濱州行署1公里,去西北1公里即濱州市委、濱州市府機關所在, 東隔鉚焊廠與北鎮辦事處相連。北起山海關,南下廣州的205國道,在市內與渤海五路相疊擦居而過; 起於濱州終於鄭州的220國道穿村南與全國路網交織,交通十分便利; 擔負市區排水的主渠道--秦台乾溝,呈西南、東北走向穿越村中。南行2公里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水利資源尤為豐富。 郝家村, 據郝氏族譜載: 郝氏原系“山西太原郡郝鄉”,“始祖攜家屬至直隸(今河北省) 棗強縣僑居, 聽候分遣”,“明洪武二年,始祖由直隸棗強遷山東新城(今桓台縣)西關正德鄉。”明天啟中,郝騰雲,字次泉,由新城西關正德鄉遷此,以郝姓立村得名(即今址)。郝有慶,字積德,亦於明天啟中,由新城西關遷居蒲台北鎮,明崇禎二年又遷來郝家居住。後陸續遷入其他姓氏。明代屬濱州之崇德鄉。清沿明制,隸屬仍舊。
發展歷程
民國初年隸屬濱縣漯沃鄉,1929年漯沃鄉改為濱縣二區,郝家村屬二區郝耿鄉,1946年二區改稱李揚區,郝家村仍屬李揚區郝耿鄉,1949年李揚區復稱二區,郝家村復屬二區郝耿鄉。 1956年與耿家、五四3村組成郝耿鄉紅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郝家為第4生產隊。1958年郝家屬北鎮人民公社,同年年底,濱縣與惠民縣合併後, 為惠民縣北鎮人民公社郝家生產大隊。1961年4月恢復濱縣建制,屬濱縣蒲城區北鎮公社。郝家大隊下設3個生產隊。1965年建北鎮公社(區級)。郝家村屬北鎮公社。1974年屬北鎮公社北鎮管區。 1975年底,3個生產隊合一,成為筒子隊。1980年,改北鎮公社為北鎮鎮, 郝家村仍屬北鎮鎮北鎮管區。1982年8月建濱州市。同年10月置北鎮辦事處郝家村為屬。1984年郝家全村126戶,501口人轉為非農業,建郝家居民委員會。 郝家, 1947年有共產黨員1人,與郝耿鄉為一個黨支部。1949年,徐玉剛在本村入黨。1957年,邢光田由部隊轉業,帶來黨關係。1958年,劉洪英自娘家 (今勝利居委會) 遷入,帶來黨關係。1959年,建立郝家村黨支部,支部書記徐玉剛。到1996年底, 全村有共產黨員27人。支部由書記、副書記、宣傳委員、組織委員、紀檢委員5人組成。全體黨員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在諸如動參、支前、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等各個歷史時期,均起著模範帶頭作用,是郝家居委會不斷發展的基石。 郝家, 1996年擁有139戶,分郝、張、李、周、高、劉、任、閆、韓、徐、邢、王、侯、楊、陳、董16姓,共391人。其中從業人員260人,年總產值1500萬元,人均純收入5000元。是濱州市率先跨入小康的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