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山藥

郎山藥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常帶紫色,塊根圓柱形,葉子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乳白色,雌雄異株。塊根含澱粉和蛋白質,可以吃。 蔬之屬曰薯,蕷稱菜山藥,藥之薯蕷為藥山藥稱鐵棍山藥,供藥用,產於懷慶府者優”。鐵棍山藥質堅實,粉質足,色白,久煮不散,俗稱“雞骨山藥”產於沁陽山王莊鎮大郎寨村者,稱為“郎山藥”。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該山藥被指定為貢品。郎山藥為懷山藥中之上上品。

形狀特徵

2016年11月8號新鮮山藥 2016年11月8號新鮮山藥
郎山藥蒸熟直接掰開 郎山藥蒸熟直接掰開
郎山藥 郎山藥

懷山藥為多年生纏繞性草本。根肉質肥厚。略呈柱形,長短不等。約30~40厘米,直徑約2~7厘米,外皮土黃色或深土黃色,生有鬚根(鬚根基部呈褐色)。質脆,斷面白色帶粘性。莖細長,通常帶紫色,有棱,光滑無毛。莖上部葉對生,下部葉互生或三葉輪生,葉腋常生株芽,俗名“山藥旦”,又名“零餘子”。葉形多變化,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寬卵形,長3~7厘米,寬2~5厘米,通常三裂,側裂片圓耳狀,中裂片先端較尖,葉脈7~9條自葉基發出。7~8月開花,花小、黃綠色,呈穗狀花序;雄花序直立,雌花序下垂;花乳白色,花被6片;雄花有6個雄蕊;雌花花柱3,柱頭兩歧;朔果有三棱,呈翅狀;種子扁圓形,有寬翅,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20-1200米的林中,爬登於石壁上或樹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沁陽市大郎寨村。

歷史記載

2016年11月8號收山藥(新鮮山藥撥土) 2016年11月8號收山藥(新鮮山藥撥土)

《山海經》中稱山藥為薯蕷,後因唐代宗名“豫”,與“蕷”音同而避諱,故改名為薯藥。到了宋朝,宋英宗名“曙”,與“薯”同音而諱薯,又改名為山藥。齊、魯名山芋;鄭、越名土薯;秦、楚名玉廷。或音殊,或音諸,語有輕重,相傳之訛也。薯蕷一名玉廷,或言廷草、山芋。《神農本草經》云:“薯蕷味甘溫,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人乃貴重之體,稱玉體、玉延者,能使人久服長壽延年是也。《飲片新參》名淮山藥,指淮河流域即河南至江蘇一帶所產之品,現以懷慶府(河南沁陽、博愛、武陟、孟縣、溫縣等地)所產質量最佳,以其質堅實、粉性足、色潔白而譽滿中外,稱為懷山藥。懷山藥中最好的品種稱為“鐵棍山藥”,據《沁陽市志》記載,沁陽市山王莊鎮大郎寨村的山藥稱“郎山藥”,曾為明、清供品,大郎寨六十三歲的趙復晨老人是解放前最後一批貢山藥的主人,他種出的郎山藥斷面呈菊花心狀,落地如鐵棍之聲,故名鐵棍山藥。國內外客商稱懷山藥為“懷參”,“補腎王”,與長白山人參齊名。

2016年11月8號收山藥(現場) 2016年11月8號收山藥(現場)

懷山藥原為野生植物,現在沁陽市紫陵鎮村後的太行山上的老君頂北邊,仍有一條南北約2公里長的野生山藥溝,當地人稱“山藥溝”。後經人的培養,馴化逐漸轉移到平原地區栽種。其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夏朝,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禹貢》書上稱“懷”為“潭懷”,正是指的懷慶府一帶。自古以來,懷山藥可以食藥兼用。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山藥補腎、益氣、長肌肉、久服耳聰目明。”對久病虛弱者尤為顯著,婦女產後食用可早日恢復健康。據《沁陽縣誌》記載:早在公元前718年周桓王二年和魏宣公時代,山藥一直是向天朝進貢的一種主要禮品,其它朝代納貢更為急迫。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83年)《河內縣誌》記載:“蔬之屬曰薯,蕷稱菜山藥,藥之薯蕷為藥山藥稱鐵棍山藥,供藥用,產於懷慶府者優”,鐵棍山藥質堅實,粉質足,色白,久煮不散,俗稱“雞骨山藥”產於沁陽山王莊鎮大郎寨村者,稱為“郎山藥”。明洪武24年,該山藥被指定為貢品 。郎山藥為懷山藥中之上品,出口山藥均以“懷郎”標名,遠銷歐美及東南亞諸國,1914年曾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商品博覽會”上展出受到各國的讚揚,美國市場稱之為“華藥”。溫縣參展的山藥、地黃榮獲為金獎。1990年,溫縣註冊的“溫懷”牌山藥,在國際旅遊節中獲得“天馬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