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官社區

陳恭與大卿橋大卿橋位於寧波城西。 但大卿橋得名卻並非由於王氏,而是城西另一望族陳氏。 大卿橋的“大卿”就是指陳恭。

簡介

附加部分:
郎官巷,又稱“郎官第”,清乾隆年間有一陳姓人(名不祥)官居侍郎(相當於現在中央會部長),文革前在原郎官巷19號牆門內掛有“郎官第”匾,到光緒年間郎官巷又有張家驤者官拜侍郎,即原郎官巷13號有名的張家大庭(廳),該人曾為光緒皇帝老師。“郎官巷”之得名,系以上二人之故。
大卿橋。據《甬上望族表》載,城西大卿橋陳恭,從金陵遷至鄞、居大卿橋之南,曾是明永樂三年(1045年)舉人,至宣德(1426-1436)朝拜大理少卿,大理少卿是管刑法的最高官員,相當於現在的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副職,到1436-1449年升為工部尚書,是正職(尚書即大卿),“大卿橋”因此而得名。
陳恭與大卿橋
大卿橋位於寧波城西。舊時出西門外,西塘河上一連有好幾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橋,因西門即望京門,所以西門口旁邊的一座就叫做望京橋,朝西再過去約300米處一座就是大卿橋。如今市區擴大,原來沿西塘河北岸的西郊路早已成為中山西路延伸段,大卿橋也於1991年被改建成十米寬的水泥梁橋了。大卿橋在水利上也許是一條平常的津梁,但卻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早年在寧波也是一個頗有名氣的地方,遺憾的是,腳步匆匆的現代人似乎並沒有為大卿橋的歷史留下一席之地,在網頁上輸入“大卿橋”三字進行搜尋,絕大多數隻表示一個公交站名,有關大卿橋來歷的文字幾等於零。
“卿”是古時的官名,有上、中、下之分,周朝有三公九卿,協理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為一國之決策層。後來演變為六部九卿,就是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之外加都察院都御使、通政司使、大理寺卿為九卿。在卿面前冠以“大”,在唐宋時是人們對九卿官員的通稱,後來又是對一般高級官員的敬稱,如宋朝陳亮有水調歌頭詞題為《送章德茂大卿使虜》,章德茂時為戶部尚書。
那末大卿橋的“大卿”是指誰呢?
大卿橋向以王氏出名,其先祖從鄞西鶯脰湖(即廣德湖,今鄞州橫街鎮、高橋鎮、古林鎮一帶)遷居奉化,後又遷鄞城西,在大卿橋南落戶。族中王敬中曾在明洪武年間官至參加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但大卿橋得名卻並非由於王氏,而是城西另一望族陳氏。
大約在明代永樂年間,從金陵(南京)來了一位讀書人,姓陳名遠,他攜侄兒陳恭游四明,見這裡民風淳厚,是個禮樂之邦,便在靠近桃源鄉(今鄞州橫街鎮)的寧波城西大卿橋畔定居下來。陳遠工書法,尤善畫人物。後被召入宮中,曾替朱元璋畫像,賜為待詔。陳恭受叔父影響,詩書文章也是卓越過人。他在永樂三年(1405年)中舉人後,參與修典,至宣德年間官至大理寺少卿,正統年間升至工部尚書。史書中沒有提到他中進士的事。也許是由於他才學識見不凡而被破格提拔上去的。大卿橋的“大卿”就是指陳恭。但王氏族中也是歷史人才輩出,官位顯赫,王、陳兩大望族同住在一座橋旁,為什麼大卿橋之名得自陳恭呢?
在清徐兆昺的《四明談助》里,記載了陳恭的一件軼事,也許可以從中找到大卿橋得名的緣起。城西有一男子嗜酒,酒後常手舞足蹈,舉止反常,不但有傷身體,而且也因此誤事。妻子一再苦勸,丈夫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有一次這個丈夫酩酊大醉之後,竟引刀自刎了。在今天看來,這男子一定是精神上有疾患,作為妻子的責任,至多是不知道丈夫的病情,有勸慰不當的過失而已。但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這個妻子竟被有司判為威逼丈夫,致其行為失常,罪當論死。陳恭時任大理寺少卿,這宗案卷送到他手裡,閱後覺得有點蹊蹺:一個弱女子的幾句話居然會使男人走上絕路,這其中必有原因。陳恭在街坊間裡經過一番調查,終於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好心勸夫反而獲罪,世上哪有這種道理!陳恭運用否決權大筆一揮:該女子無罪!從這件事可見,陳恭不但才華出眾,更是一個富有正義感、敢於為弱勢群體主持公道的人,以他這位正直善良的大卿來為家鄉的橋樑命名,正是眾望所歸。
大卿橋之名自陳恭以來已有500多年了。橋雖為歲月的風霜砥礪而幾度興衰,而其名猶為百姓所口口相傳。如今,大卿橋邊的陳尚書第、潮音堂等建築都已湮沒不聞,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陳恭這位身居高位體察下情的平民化大卿。
地址:海曙區郎官西弄9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