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 | 邵長學 | 代表團 | 臨沂 |
性別 | 男 | ||
民族 | 漢族 | 籍貫 | 山東臨沂 |
出生年月 | 1949年09月 | 黨派 | 中共 |
畢業院校 | 所學專業 | ||
學歷 | 國小 | 學位 | |
現任職務 |
個人簡歷
1973年參加工作;
1983年任臨沂市相公鑄鋼廠廠長;
1984年任劉團村村委主任;
1999年任劉團村黨總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2001年任山東蒙凌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3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省人大代表,山東省第十五次黨代會代表;
2005年任劉團村黨委書記、山東蒙凌工程機械集團董事長;
2007年任劉團村黨委書記、山東蒙凌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任職成就
他是沂蒙老區的一個老典型,也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急先鋒。在他的帶領下,劉團村成為全國第一個電氣化村,沂蒙山區第一個住房全部別墅化的村。沂蒙山區第一個普及直撥電話和有線電視的村。30年間,他堅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鼓了鄉親們的腰包、暖了鄉親們的心。邵長學這箇中國最基層居委書記,以無私胸懷展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不懈追求。從一頭水牛起步,歷經30年風雨,邵長學不改其帶領民眾共同富裕的初衷。他正像一頭牛,所求甚少、韌勁十足,默默奉獻。邵長學將一個偏遠的小村變成了富裕的新村。劉團的變遷,見證了時代的發展,更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農民,才是新農村建設的真正主角。
邵長學全心投入到村裡的事業發展中,使全體村民逐步享受到了共同富裕的成果。自1990年起,先後投資5000萬元用於村莊建設,到1997年底,全村357幢小康樓全部完工,人均住房面積達50多平方米,實現了住宅別墅化、家庭電器化、生活福利化。為解除民眾上班下田兩頭忙的後顧之憂,村里成立了農業服務隊,投資200多萬元購置了全套收種機械,夏秋收穫季節全部實行機械化收種。村里一年四時八節發福利,肉、魚、油應有盡有(現幾乎全部取消)。每年村里都要從市醫院請來大夫為村民免費查體。全村老人男滿55歲、女滿50歲就可享受每月150元的養老金(現已取消),村里還專門買來一輛20座豪華麵包車,每年春秋兩季拉老人到外地旅遊(現已取消)。1999年,村里投資3200萬元建起山東蒙凌實驗學校(該學校於2007年倒閉,原校被改為政府公辦幼稚園,國小,原高中現改為電力技校, 高中辦校資質轉讓),本村的孩子從托幼到高中不用出村上學(現不存在國中一級學校),全部實行免費教育(此條已成過往)。考上大學的村里還給予每年1200元的補助及錄取分數每分10元獎學金(該措施已停止實施多年,具體時間未知)。1997年以來,村里每年都要拿出30多萬元補助村民用於樓房內外裝飾。同時,為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公園、娛樂中心和三星級標準的大酒店(該酒店已無星級標準)等娛樂服務設施。
邵長學的目標是不讓劉團村出現一個貧困戶,鰥寡孤獨老人的吃穿住全由村里包攬。每年春節前,邵長學都要帶領村兩委成員,走訪慰問貧困戶,送去現金,送去物品。因病致貧的劉文杰和孟凡欣兩家怎么也不會忘記,是邵長學帶領著村幹部們慰問時決定,出資2萬元為他們兩家裝飾樓房,並為他們購買了沙發。29歲的劉長榮換腎需10萬元,邵長學專門召集村兩委研究,決定村集體借給4萬元,再捐助2萬元,劉長榮的母親看著康復的兒子高興得合不攏嘴,見人就說:“要不是在劉團村,要不是遇上長學這樣的好乾部,我早就沒有這個兒子了!”每當聽到民眾感激的話時,邵長學總是說:“不要感謝我,要是感謝的話,那就感謝黨的富民政策。”
二十多年來,他帶領廣大村民,一心一意幹事業,千方百計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之路,使劉團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舉成為山東省第一個電氣化村、沂蒙山區第一個住房別墅化村、第一個普及直撥電話、有線電視村。2007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億元,利稅8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
該村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精神文明示範村等一大批省級以上榮譽,他先後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省優秀共產黨員,當選為省人大代表、省黨代表。胡錦濤、朱鎔基、吳官正、宋平、姜春雲等中央、省委領導同志先後到劉團村視察,對他做出的貢獻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帶領幹部民眾艱苦創業,走向富裕,把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劉團村建設成了沂蒙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面旗幟。被多次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省勞動模範,省優秀人大代表,省優秀村委會主任,市創業功臣。
“蒙凌”牌建築扣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研究開發的變速箱體獲國家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火炬計畫項目;“蒙凌”牌裝載機被國家技術監督局鑑定為一等品;消失模鑄造企業,被列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先後被授予“國家大型一檔企業”、“中國專利山東明星企業”、“山東高新技術企業”、“全國誠信守法鄉鎮企業”、“山東省鑄造行業綜合實力五十強企業”等榮譽稱號。
其他信息
熱心參與公益事業,積極參加慈善活動,主動承擔公民社會責任,創建福利廠安置殘疾人就業,並制定了一系列照顧殘疾人的制度,每年都參加“慈心一日捐”活動。作為河東區慈善協會副理事長,他並向慈善協會捐款10萬元,向相公敬老院捐款8萬元,在汶川地震後,他第一時間做出決策,向災區人民捐款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