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
曾獲得中國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項;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內蒙古大學首屆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內蒙古大學第二屆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內蒙古大學科技創新三等獎1項。
曾多次獲得內蒙古大學三八紅旗手;內蒙古大學優秀班主任;內蒙古大學優秀女教職工等稱號。
曾擔任《生態學報》、《生態學雜誌》、《套用生態學報》、《農業環境科學學報》、《中國沙漠》和《中國草地學報》等期刊的審稿專家。
近期科研論文
1.邵玉琴,趙吉.蒙古口蘑蘑菇圈土壤微生物類群的分布研究.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0(1):101-102.
2.邵玉琴,趙吉.草原蘑菇圈中土壤微生物類群數量的動態分布研究.中國草地,2000,1:47-50.
3.邵玉琴,趙吉.內蒙古庫布齊沙帶東段油蒿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垂直分布研究.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1(2):198-200.
4.邵玉琴, 趙吉. 庫布齊油蒿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動態分布研究. 中國草地,2000,2:42-45.
5.邵玉琴, 趙吉,包青海. 庫布齊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研究. 中國沙漠, 2001,1: 88-92.
6.邵玉琴,趙吉,包青海,等. 沙坡頭固定沙丘結皮層的微生物區系動態.中國沙漠,2002,22(3):298-303.
7.邵玉琴,趙吉,岳冰. 皇甫川流域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33(5):541-545.
8.邵玉琴,趙吉.不同固沙區結皮中微生物生物量和數量的比較研究.中國沙漠,2004,24(1):68-71.
9.邵玉琴,趙吉.草原沙地微生物結皮與固沙作用的研究.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4,23(1):94-97.
10.邵玉琴,趙吉,楊劼.恢復草地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類群數量的分布特徵.中國沙漠,2004,24(2):223-226.
11.邵玉琴, 朴順姬,敖曉蘭,宋國寶. 內蒙古皇甫川流域不同生態環境對土壤微生物類群數量的影響.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4,23(3):565-568.
12.邵玉琴, 趙吉,楊劼.內蒙古皇甫川流域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營養元素的變化特徵.水土保持學報, 2004, 18 (3):81-84.
13.邵玉琴, 敖曉蘭,宋國寶,劉瑞鳳,李華. 皇甫川流域恢復草地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生態學雜誌, 2005, 24 (5):578-580,584.
14.邵玉琴,趙吉,劉鍾齡,張海軍,寶音濤格陶. 割草頻率對土壤微生物數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影響[J].生態學雜誌,2006,25(10):1191-1195.
15. 邵玉琴,趙吉,朱艷華,雲菲,張申,朴順姬.科爾沁不同類型沙地土壤微生物類群的研究.內蒙古大學學報,2007,38(6):678-682.
16. 邵玉琴,趙吉,等.內蒙古皇甫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數量的變化特徵.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9(4):435-439.
17. 邵玉琴,趙吉等.錫林郭勒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強度下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分布特徵.中國草地學報,2011.33(2),63-68.
18. 邵玉琴,趙吉等.不同治理措施對退化草原土壤可培養微生物區系的影響.中國草地學報,2011.33(5),77-81.
19. Yuqin Shao, Ji Zhao, Yang Zhuang, et al. Terrestr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microbial quantity in natural wetland of the Xilin River at Mongolian Plateau. IEEE Catalog Numbre: CFP1104M-PRT ISBN: 978-1-4244-9169-8(RSETE 2011)Vols. (2011) pp 1746-1750 .
20. Yuqin Shao, Ji Zhao, Zilong Zhao, et al. The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t Dry Lake Wetland on Semiarid Grassland.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 71-78 (2011) pp 2882-2886.
21. Yuqin Shao, Ji Zhao, Zilong Zhao, et al. Divergent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at River Wetland on Typical Steppe.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 71-78 (2011) pp 3114-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