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邵根伙,男,1965年7月29日出生,浙江金華人。現任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1982年至1986年就讀於浙江農業大學,1986年至1991年在中國農業大學碩博連讀,獲農學博士學位。
1991年至1993年任教於北京農學院,講師職稱。
1994年10月創建北京大北農飼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任董事長、總經理。
主要社會任職包括:中國農學會農業產業化工作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副會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畜牧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種業協會副會長、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第十一屆常委。邵根伙先生2003年榮獲“中關村科技園區第二屆優秀企業家”稱號;2005年被評為“全國三十位優秀飼料創業企業家”;2007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2008年12月,被評為“中關村二十大新領軍人物”。2009年被評選為“改革開放60年飼料行業十大經濟人物”。
2010年3月26日,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告首次公開發行A股。
農業創業
1993年,以邵根伙博士為代表的青年學農知識分子創辦了大北農飼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大北農成立以來,始終秉承“報國興農、成就自我”的企業理念,以創建全球最大農業知識企業為發展目標,致力於以高科技發展中國的現代農業事業。該公司從兩萬元開始,經過十七年發展,形成了以飼料、動保、種業、植保為主體的科技產業,以中國農民大學、農博網為兩翼的農業知識產業,擁有30名博士、70名碩士、5名享受國家級政府津貼的高級專家組成的研發隊伍,5000多名員工、40多家生產企業、分公司和500多家專營店、1000多個縣級知識服務站的農業知識企業集團。
在歷史的翅膀上飛翔
兩千年的華夏文明就產生在農業的母體上,並不斷地得到豐富,即使到了現在,充斥著“網路”、“信息”等名詞的“文化黃河”里,若任意舀一瓢水,裡面依然沉澱並溶解了許多“泥沙”,也就是說,農業的色彩是中國文化的氛圍與大背景,這便是中國的真正的“特色”與“底色”。
歷史走到今天,農業並未退出現實舞台,一有機會,它便會動用巨大的話語權,一下子便抹去人類在工業與信息產業領域取得的任何進步。因為人類的生存需要農業,人類發展面臨的任務是解構傳統農業和結構現代農業,這是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走向現代化與信息化的必經之路。
其實,伴著歷史的進程,農業不斷地進行著解構與結構,但最突出的分界則在於工業文明對歷史話語權的取得,在這個基礎上,農民的角色與內涵不斷地衍變,朝向農村產業工人來發展。但對於中國而言,由於近現代史的特殊性,農業與農民並未實現這種過渡。但每個時代的領導人都深知農民、農業與農村的重要性。建國以降,歷屆政府都不遺餘力地在政策上重視農業與發展農業。但事實卻是,中國的農業、農村與農民並未走上現代化。而農民的致富問題,恰恰又是中國走向富強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對此,很多人採取一种放任的態度,一任農業農村的邊緣化,有識之士已經指出這種危險,這些危險涉及糧食安全、社會斷層、社會穩定等等。然而,有識者們的呼籲未能改變農村、農業與農民的弱勢地位。
對此,邵根伙博士認為,中國強大的出路不在於農業的弱勢,而在於農業的強勢,而且中國農業是可以強勢的。他說,有人認為中國人多地少,農村不可能富裕,這很荒謬,因為荷蘭的人口密度相當於江蘇省,比中國的人口密度大得多,但它是一個農業出口大國和強國,顯然,人口多不是劣勢,應當是優勢,但為什麼中國的農業搞不好?是因為大部分地區氣候乾旱?邵博士又拿以色列作為例子,駁斥乾旱造成中國農業弱勢。據此,他說,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存在的問題,是內部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問題,不論荷蘭還是以色列,都是通過科技,彌補了農業的先天不足。這對中國而言是一個最大的啟示。
其實也正是在這個啟示下,大北農以科技作為企業的發展基礎與重心,通過自己科技產品的推廣,將科技附載在產品上傳遞給農村。目前,大北農的飼料(預混料)、動物保健、種業、種豬等產業的產品已經深入農村,悄悄地變化著中國農村的部分農產品的品質,也在慢慢地改變著農村人的觀念。而所有這些工作也成了邵根伙和大北農的使命感。他不但通過產品來輸出先進的農村的文化結構,而且也試圖通過員工與企業文化的輸出來為農村輸血。也許大北農的血相對於廣大的中國農村而言太少了。但在這種使命感的驅動下,血液輸出的過程會轉換成造血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大北農會擴大規模,成為中國最有代表性的高科技農業企業,而邵根伙也會成為一種新型農民的領軍人物與代表。其實,2003年度,大北農5000多員工,近20億人民幣的銷售收入恰恰在對比中證明著這一點,因為10年前的1993年,大北農是以兩間房、兩個人的規模出現在這個世界的。也許現在評價1993與2003年的大北農對於中國農業的作用有些過於早,但大北農的出現給中國農業界帶來的變化會在未來得到證實。同樣,1993與2003年的大北農還盡可以保持平靜,通過使命感來驅動自己去開拓未來。但有一點,當邵根伙將大北農與中國的農業歷史在時空上聯繫起來以後,他便會藉助這種歷史的延伸力與驅動力完成一個人、一個公司的最大的歷史使命。
“鳳凰”才子
1993年的冬天很冷,邵根伙與他的朋友在那兩間租來的辦室里“燃點”起對未來的憧憬。正是這種憧憬的驅動力,讓大北農走到今天,也讓邵根伙從浙江金華農村的一個普通少年成長為中關村的一個成功企業的成功領導人。2003年10月,邵根伙當選為“中關村十大優秀企業家”。
浙江是一個出才子的地方,但邵根伙極力否認自己的“文才”,說自己文學水平低,文章都寫不來。但真正的才子是以才幹來定義的,它包含見識、決斷力與行動力。當然,也包含著些許“野心”,其實,當我們都不是英雄時候,“野心”才會讓我們聯想與憧憬,才會有巨大的驅動能力。這就可以解釋,何以邵根伙逆著世俗的偏見選擇了農學專業,並成了中國第一個養豬博士;何以他以中國農大的高才生的身份“下嫁”北京農學院;何以在農學院裡承包了農場並註冊“大北農”。所有這些,都證明邵根伙在深刻地觀察、仔細地鑑別、反覆地權衡,像走鋼絲一樣,選擇人生與事業的平衡點與落腳點。邵根伙深知,只有在市場空缺的情況下,才會有機會,他的每一個人生與事業的選擇,都充分考慮了這一點——在適當的時候,以一種方式走上舞台,迅速抓住人們的視線。“寧為雞頭,不為牛後”並且“再將雞養成鳳凰”是邵根伙的一貫思路。這也充分展現了他的才氣。
因此,也許大北農一開始經營飼料時只趕了“飼料熱”的一個尾巴。但邵根伙迅速定位自己公司,將其放在產業鏈的上游,通過技術強化產品優勢,通過市場固化品牌優勢。這樣,便將“尾巴”做成了“牛頭”,至今,“預混料”依然是大北農的基礎產業,是她不斷擴大與發展的基礎。這一思路,同樣適用於動物保健、種業與種豬,按邵博士的說法,中關村除了成為以IT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的代名詞以外,還應成為中國農業科技的源動力與同義語。因為這裡集中著中國最強大的農業人才隊伍,從院士到普通的學生,一點也不比IT人才少。加上21世紀是生物世紀,中關村理應在農業上有所貢獻與突破。而且,這個產業對中國的意義與影回響比IT更大。
事實上,正如邵根伙博士所指出的,某些學者也在呼籲“兩村攜手”的問題。而“兩村”,一個是指中關村,一個就是農村,只不過邵根伙是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一種現實的問題。而在邵根伙的語境下,他們所倡導的概念會有力地推動大北農真真正正地“大”起來,這又是一種“延伸力”的思路。按他的想法,幾年之內,在中國2400個縣內,每個縣有3名大北農員工組成的農村服務工作站,這樣,單是這些員工數量就有7200人,考慮公司其他產業的發展與跟進,邵根伙的“兵”要超出萬人。那時他又將有什麼樣的憧憬?那時,大北農又將為中國農村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還有那種使命感與理念主義嗎?邵根伙會用一句話來消解這些問題:憧憬與使命感也是一種巨大的驅動力,驅動力也就是一種憧憬與使命感。
文化未來
邵根伙的辦公室就是會議室,也許由於公司網路覆蓋到20多個省市,在他的概念里,會議室是最好的辦公室。這樣看來邵一定會忙得很,而事實卻是,他用充裕的時間考慮著大北農的整體戰略,並用博士的邏輯能力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嚴密的系統。在這個龐大的管理系統中,他開始有意識地注入文化。
邵根伙最大的成功是敢於放權,而最大的奇蹟在於,放權後,下面沒有濫用職權的現象。邵的這種駕馭能力還真值得研究,他稱,他只管七八個人。包括幾個副總裁和一些中層領導,然後層層地將整個公司抓起來,“綱舉目張”用在這裡很形象。但讓人困惑的是邵根伙如何將管理鏈條一環環地聯接下去,也許,他最初的創業夥伴一個也沒有離開,只能說明他個人魅力的一部分,因為在管理層面上,需要的是能力與天分,但邵根伙“簡單”地將一切歸結為大北農的文化。
不論是“科技興農,爭創一流,共同發展”的企業價值觀,還是“報國興農,成就自我”的企業理念和“不抽菸不酗酒”等八項守則,無不證明大北農文化言語與行動的統一;讓別人驚奇的是,邵在事實上將大北農變成了一所學校:組織各類專家科研攻關、培訓員工、培訓農民,大北農又聯合中國農科院主辦了中國農民大學,成立了大北農發展學院和大北農農業科技研究院。每個員工在入職前都要經過嚴格訓練與艱苦學習,讓大北農的企業文化成為一種企業的公共語境,在這些骨架上,通過制度建設,使得企業文化得以成熟。這種文化的塑造力十分強大,間接地,也結構了大北農。另外,大北農推出了科技獎勵和獎學金,以一種社會公益的姿態來進行市場的攻略,在這一點上,邵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者。
邵的一句話很有意味,農學畢業的學生每年有40萬,兩年80萬。而中國的自然村數量也大約80萬個,如果大學生都回到農村一線去,只需兩年,每個村莊都有一個農學畢業生,這樣的覆蓋率,如果確實發生作用,中國的農村就會變樣。
中國農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這是由歷史決定的,但農村強勢地位的取得要歸結為一種先進的文化。我們冀望邵根伙博士能用大北農的模式激活中國農村的潛在力量。.
人物語錄
1、“命”是不可更改的,一如已經存在的現實條件;而“運”是可以變化的,一如主觀的不斷努力。
2、世界上沒有困難,只有工作。
3、我文科不好,買了許多書,不怎么讀,只是裝點一下門面,順便裝點一下心靈。
4、人的臉就是一個“苦”字(兩條眉毛是草字頭,鼻孔是十字,加上下面的口,正好是一個苦字),所以,苦是與生俱來的,不要怕苦。
5、農業需要一個聯想式的企業。
6、如果中關村成為先進農業科技的發源地,那么對中國更有意義。
7、農業大學生到農村一線去,中國的農業問題就不會這么嚴重。
發展歷程
大北農集團是邵根伙博士於1993年創辦的農業高科技企業。秉承“報國興農、成就自我”的企業理念,發展成為擁有近5000名員工、40多家生產企業、分公司和1000多個縣級科普服務站的農業高科技企業集團。是農業產業的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單位、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副會長單位、中國動物保健品協會常務理事單位。
十幾年發展,大北農集團發展成為以動物保健品、預混料、種業為主體的農業科技企業,擁有20名博名、50名碩士組成的研發隊伍和占地200多畝投資1億多元建設的國際一流的集示範、生產、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大北農科技產業園。
大北農集團於2000年初在懷柔建立了現代化的動物保健生產基地,同時啟動了對福州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大北農動物保健科技有限公司、韶山大北農動物藥業有限公司等的全面GMP改造工作。
大北農集團下屬的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兩優培九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績溪農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推廣的玉米良種“農大108”、中國超級稻“兩優培九”顯示了巨大的發展前景。
大北農集團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集動物保健品、預混料、種子等配送和服務為一體,由近4000名科普員組成的農資推廣科普服務網路,如今知識型農業推廣體系也已初具規模。
大北農集團在全國30所農業高校設有“大北農獎學金”,1999年起出資1000萬元設立“大北農科技獎勵”,主辦中國農網、《大北農技術與服務》內刊,還與中國農科院聯辦中國農民大學。
大北農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八項守則
不抽菸不酗酒;
不參加不健康的娛樂活動;
不在外兼職;
不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個人私利;
無條件服從工作安排;
對人對事要坦誠;
把創一流作為自己的工作原則和成長目標;
保護公司智慧財產權與商業秘密。
工作規範
節儉: 成由勤儉敗由奢,絹絹細流可以成江海,大的事業總是從小處著眼。節約一張約一分錢,勤儉辦企業。
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學習別人的長處,認真學習業務技能,練好基本功,共同創辦學習型企業。
溝通: 善於與同事、上下級、客戶溝通,提高工作效率。
整潔: 保持個人與辦公區的衛生,做到辦公物品整法有序,個人著裝樸素大方。
守時: 不遲到早退,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守時,取信於用戶、同事、上下級。
自律: 戒驕戒躁,嚴於律已,寬於待人。
稱呼: 創造一個平等、融洽、親切的工作氛圍,同事、上下級、長幼之間以老師相稱或者直呼其名。
記者手記
邵博士是邵根伙在公司內外的“通用”稱呼,在公司,邵博士的稱呼含有老師、老總的意思,給人一種親切感、尊敬感,這很有些意味。邵根伙穿著很隨意,第一眼見到他,不會給你留下太多的印象,但當他在稿紙上用圖示嚴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時,透過質樸與隨和的表情,你會感到他個性的力量。邵根伙是這樣類型的人:他必須要求他所控制的事情循著他設定的邏輯去發展。顯然,邵根伙更注重自己內在的“建設”,這與他對外表的馬虎形成參照,從而讓人感到隱隱的張力。
採訪邵根伙的衝動,不是因為這種力量。而是因為第二屆中關村“雙優”頒獎晚會上,主持人念錯了他的名字。輪到邵根伙發言時,他用自己的方式一字一頓地校正過來,“以正視聽”。引人注意的不是校正本身,而是他一字一頓的方式,語調平和,充滿激情,像打擊樂一樣擲地有聲。爾後,記者便有了採訪他的充分欲望。
邵根伙是個很講戰略的人,他的部下說,邵已經“退到”一定的距離來指揮並欣賞自己親自導演的“大北農戲劇”,站在一定的高度指揮他的“軍隊”,邵的堅強個性使他的指揮具有巨大的引導力與吸引力,於是大北農躍上一個又一個發展台階。
採訪之初,他謙遜地說:“不要采了,沒什麼可寫的。”這也許是實話,也許是策略,但總之,即便是策略,他也是真誠的。邵根伙的真誠還在於他對於自己所做事情的執著,他會從書架上取下他要引證的書,而當記者的知識不足以領悟他的語境時,他會將書贈給記者來“擴展視野”,所有這些都十分具有人情味。
而邵根伙最有魅力的地方在於,作為農業的“產業紅軍”,他領導的大北農正迅速地擴大著市場影響和市場戰果,在這樣的局面下,他依然有著農民的淳樸和博士的深刻,他依然用執著去應對事業與人生的變幻。
遠大理想
大北農:創建世界級農業科技企業
大北農作為一家綜合性農業高科技企業,飼料產品和種子產品是公司基礎性業務和核心產品,兩類產品的銷售收入合計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為90%左右。公司業務定位清晰、重點突出,主營業務和輔助業務之間具有良好的協調性和互補性,充分發揮了公司的資源優勢,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大北農以創建世界級農業科技企業為願景,經過多年不懈努力,飼料和種子兩大業務均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國內飼料和種子行業的骨幹企業,並於2002年被農業部等8 部委認定為第二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大北農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預混合飼料企業,2005 年至2008 年,預混合飼料銷售量連續四年位列全國第一位,預混合飼料生產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以2008 年國內飼料行業上市公司作為對比,公司全部飼料產品的銷售收入排名第三。公司種子業務同樣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資子公司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於2008年亦被評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從2007 年開始,該公司水稻種子銷售收入位列全國種業企業第二位。
受益飼料和種子市場容量擴大
近年來,國內飼料和種子行業的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為行業內優勢企業快速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在飼料產品方面,根據國家農業部關於飼料工業“十一五”規劃發展目標的要求,“十一五”時期配合飼料年產能將達到1.7 億噸左右。國內飼料產品市場將呈不斷擴大態勢。與飼料產品相同,國內種子產業的市場規模也呈快速上升勢頭,市場總額年增長率高達9%從而為業內企業的成長創造良好外部環境。這些都為類似大北農這樣的創新能力強、能夠不斷推出新品種的種子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憑藉大北農高質量、高附加值及高盈利的產品定位,最近三年,公司經營業績快速增長。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27,030.69萬元、360,717.86萬元、397,537.76萬元,複合增長率為32.33%。利潤總額分別為11,404.20萬元、17,416.18萬元、33,383.22萬元,複合增長率為71.09%。2009年度,公司淨利潤達到28,110.96萬元,在國內農業行業上市公司中居於前列。
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
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大北農建立了多項競爭優勢,具備良好的核心競爭力。
公司自創立以來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作為立企之本,依託中關村科技資源和創新環境,致力於以高科技發展中國的農業事業。被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北京市科委等多家權威部門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博士後工作站分站,並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合作成立“生物飼料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大北農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引進、科技成果轉化或產學研合作等途徑,形成了國內一流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與核心競爭力。
在科研隊伍方面,大北農人才隊伍結構合理,激勵機制完善,不斷引入一流研發人才,形成了以自有科研隊伍為主,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團隊。公司目前研發人員508人,其中擁有享受國家級政府津貼的高級專家5 名,博士30人,碩士151人。
公司承擔多項國家與省級研發項目,取得了大量高價值成果,獲得了充足技術貯備,並不斷轉化為公司高附加值的產品。其中“簡易純度檢測、高效排假型雜交稻不育系及超級組合選育”列入國家“863”計畫,成為全國唯一一家承擔“863”計畫農作物育種重大專項的民營種業企業;國家“863”項目“水稻白化轉綠葉色標記與種子純度簡易識別及高效自動排假”通過專家鑑定,在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司主要經營的“兩優培九”水稻種是國家“863”計畫項目《兩系亞種間雜交稻選育與套用研究》和國家總理基金項目《超級雜交稻選育研究》的重大研究成果,“兩優培九”是我國第一個超級雜交稻組合,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該項目獲得2004 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覆蓋全國、運作高效的行銷服務體系
大北農根據飼料和種子產品行銷的特點建立了覆蓋全國重點養殖和種植區域的行銷網路。在種子業務方面,已經建立穩定的種子銷售網路和科技推廣體系,分別在河北、山東、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四川、湖南、江西、新疆等省區市設立了分支機構,設立了近30 個配送中心,3,000 個種子專營店,並配有數百名專職科普人員在各市場區域進行科普技術服務。大北農以技術和服務行銷為主要手段,構建總部、子公司、服務站三級服務支撐體系,並由超過4000多人的科普人員對客戶進行全方面的技術服務,通過每年超過500 次的技術推廣會、月發行50 萬份的《知識創新農業》企業內刊等全國性的農民技術培訓等手段,對經銷商、養殖戶、種植戶進行不間斷地培訓、指導和服務,提升公司產品影響力和網路競爭力。
人物榮譽
大北農集團董事長邵根伙以實際控股權約合11億美元入圍2011年度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富豪名單,排名位列第1056名。
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單,邵根伙以73.7億元排第85位。
2016年6月7日,胡潤研究院發布《大城小愛慈尚會2016胡潤慈善榜》,邵根伙捐贈2.7億元排第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