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亦楊

邵亦楊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副院長,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藝術史論系博士。

教育經歷:

2003年3月獲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美術史論系博士學位

1996年7月獲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美術史論系碩士學位

1993年7月獲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本科學位

主要著作:

Chinese Modern Art and Academy, 1980-1990,UMI.il.proquest,USA,2005

《後現代之後》,2008,上海美術出版社第一版;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修訂版

《穿越後現代》,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

《西方美術史—從17世紀到當代》,2014,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文論文:

邵亦楊,“全球化,本土化”-關於第三屆今日文獻展,今日美術館出版社

邵亦楊,“更大的水花?更大的信息?---從大衛·霍克尼看當代繪畫的問題”,《世界美術》,2015年第3期

邵亦楊,“這就是我的方式——我看呂佩爾茲的藝術創作”,本文載於《世界美術》第2期

邵亦楊,“背後的故事—如何製造當代藝術的神話”,《美術觀察》,2014年第10期

邵亦楊,“歷史、傳說與當代敘事”,《美術嚮導》,2014年第1期(改版後第一期)

邵亦楊,“我看,我被看,我看著我被看----視覺文化研究中的當代藝術三例”,《文藝研究》,2013年第7期

“身體策略與社會政治---西方當代身體藝術譜系”,《美術研究》,2012年第1期

“超越後現代-看西方當代藝術理論新趨勢”,《美術》,2012年第8期

“穿越後現代”,中國美協編,《建構美術的國際視野》,四川美術出版社,2011年12月

“具象繪畫如何進入前衛經典”?《榮寶齋》,2011年10月

“看與被看:從女性自我畫像看中國的女性藝術”,《美術觀察》,2011年第4期

“土地·身體·藝術---寫在瓦布魯特藝術中國展2011”之前,《美術觀察》2011年第1期

從後殖民到跨文化——當代藝術中的遊牧者,《文藝研究》,2010年第7期

“視覺文化與美術史”,《美術研究》,2009年第4期(12月)

“裸露的真實:性·性別與身體政治”,《美術觀察》,2009年第10期

“從繪畫到影像:數碼時代的三個片段”,《文藝研究》,2009年第6期

“跨文化-世界美術史的新座標”,《美術觀察》,2008年第4期

“藝術批評死亡了?”《美術研究》,2008年第4期

“形式與反形式”,《美術研究》, 2007年第4期

“他們不再年輕,他們不再震撼”,《美術觀察》,2007年第4期

“後現代主義之後”,《美術研究》,2006年第4期

“繪畫又回來了嗎?”,《世界美術》,2006年第3期

“接觸的地帶還是衝突的地帶?——悉尼雙年展的當代性”,《美術觀察》,2006年第9期

“為了震驚而震驚?——從英國青年藝術看當代前衛藝術問題”,《文藝研究》,2006年第6期

“關係的藝術與後—現代主義”,《美術觀察》2006年第1期

“Tate vs Moma:現代博物館面臨新挑戰”,《中國美術館》,2005年第3期

“yba與後前衛”,《美術研究》,2005年第1期

“從形式美學到視覺文化”,《美術觀察》,2003年第12期

國際學術交流:

2008年1月,參加在墨爾本舉行的第32屆世界美術史大會,做"現實主義在中國現代藝術中的位置"的英文學術演講。

2007年5月,參加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高等藝術學院美術史年會,做 "視覺文化中的形式問題"的學術演講

2007年3月,參加德國美術史學會主辦的國際美術史大會,做"西方美術史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的英文學術演講

2002年7月, 在悉尼大學動力視覺文化研究所(Power Institute for Art and Visual Culture )舉辦的中國當代視覺藝術研究研討會做‘中國現代藝術與學院’的英文學術報告

2001年10月, 於墨爾本大學,在澳大利亞紐西蘭藝術協會(AAANZ)的年度研討會‘21世紀的視覺藝術:從博物館到網路 (Visual Arts in the 21st Century: From Museum to Cyberspace) ’上做80-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英文學術報告。

2000年7月,在澳大利亞亞洲藝術研究協會(ASAA)在墨爾本大學舉辦舉辦的第13屆研討會‘是誰的世紀 (Whose Millenium)''''上做‘在中國藝術中有沒有另一種現代性的''''英文學術演講

1999年5月,在悉尼大學動力視覺文化研究所(Power Institute for Art and Visual Culture )舉辦的學術當代視覺藝術文化研究中研討會做‘藝術教學體系的關係''''的英文學術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