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邱良炳,1952年出生在定安縣新竹鎮龍坤村一個農民家庭。6歲那年,他失去了父親;12歲,母親又被病魔奪去了生命。母親去世後,姐姐出嫁了,不久哥哥也參軍入伍,剛剛過完11歲生日的小良炳成了孤兒。人物履歷
邱良炳的父母相繼去世後,村裡的鄉親和當地政府給予他極大的幫助。他每個月都能從鄉政府領到4元錢補貼,每年領到一床棉被。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學校從未收取過他一分錢的學雜費和書本費。今日嬸嬸一碗粥,明日叔叔一把蘿蔔乾;白天鄰家阿娘幫他曬穀子,夜晚村裡的嫂嫂燈下幫他縫補衣褲,學校里的同學、老師經常給他送來筆和作業簿,使他順利完成學業。
在家鄉父老的幫助下,1975年,邱良炳高中畢業後到林場當了工人,後來被送到華南農業大學讀書。
鄉親們的愛,讓邱良炳終身難忘。他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他不可能有機會出去讀大學,也不會有現在的好日子,從工作那天起,他就下決心要回報家鄉回報社會。
資助貧困學生
大學畢業後,邱良炳被分配到廣州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這對於來自定安一個小鄉村的他來說是幸運的,因為有了一份固定收入,而且是在大都市生活。邱良炳非常努力,1979年參加檢驗檢疫工作以來,他曾9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多次被廣州檢驗檢疫局河南港辦事處樹為“黨員示範崗”。
邱良炳第一次資助貧困孩子是在20年前。1990年春節,邱良炳回老家過年,看到當時村裡的狀況,他的心情變得很沉重。他發現村裡有不少孩子因為貧困讀不起書,小小年紀就在家務農,有的甚至迷上了賭博。他在走訪中得知,一個400人的龍坤村,文盲竟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
“那年春節,我連續幾天都沒有睡好,一直想著怎樣改變家鄉和幫助村里孩子上學的事情。”邱良炳說。
邱良炳越想越難受。與妻子丁英鳳溝通後,當年,他拿出平時節省下來的第一筆資金1萬元在村里成立“邱良炳教育基金會”,並決定,每年至少捐資3000元補充教育基金會,資助因貧困交不起學費的窮孩子。
這一舉動,在村里引起很大反響,不少村民看到有基金會出資贊助後,紛紛送孩子上學。“我們還記得當年許多輟學的孩子又陸續返校了。”龍坤村村民邱啟洲回憶說。
邱啟洲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在“邱良炳教育基金會”的影響下,這些年,龍坤村每年都有孩子考上中專、大學。
起初,邱良炳成立基金會僅是為了資助龍坤村的貧困孩子,但20年來,隨著基金會的影響不斷擴大,新竹地區不斷有人向邱良炳求助,希望得到基金會的幫助。從此,他的基金會也從龍坤村輻射到全鎮,再擴大為資助定安地區的貧困生。如今,每年他都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就是資助10名貧困大學生上學。
讓邱良炳欣慰的是,這些年來新竹地區學生學習風氣越來越好,每年都有幾十名學生考上大學,今年共有20多名學生考上一本,創該鎮歷史最好成績。
工作31年,邱良炳已是廣州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一名副處級幹部,月工資6000多元。與過去相比,工資是漲了不少,不熟悉他的人都覺得不解:他太儉樸了,穿著幾十年如一日,永遠都是單位發的服裝;熟悉他的人卻都被他深深感動,收入增加了,邱良炳卻更加省吃儉用,每年
資助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6000多元的工資,被邱良炳分配得很清楚,每個月拿出3000元存進基金會賬戶內,以資助更多的貧困生,剩下的錢留做生活和養老的費用。這些舉動,也讓一些人覺得他很傻,為何要資助那么多貧困生,為何不留下錢來出去旅行或回老家蓋棟房子?但邱良炳覺得傻有傻福,因為有了他的資助,越來越多的孩子可以繼續讀書,由此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也減少了社會壓力。
20年來,邱良炳不但自己很少買新衣服,妻子丁英鳳也總是幾件舊衣服洗了穿,穿了洗。“給我買衣服,老邱總有說不完的困難理由,但資助貧困生,他就一點都不‘吝嗇’,有多少資助多少。”丁英鳳說。
當今年考上重慶交通大學的定安籍貧困生邱啟欽,正在為高額學費發愁時,邱良炳給他送去了2000元資助款。他告訴記者,有了邱叔叔的幫助,他可以安心上學了。
據統計,20年來,邱良炳自己掏了38多萬元,共資助1200人次的貧困生。龍坤村女孩王媚因家庭貧困,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失學了。在邱良炳的資助下,王媚順利讀完國小、中學。1999年,她還考上華南農業大學,大學期間邱良炳又繼續對她進行資助,目前,她已畢業並且在廣州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人物語錄
“回報社會不是一時的事情,而是終身的大事。”
“我只是做了一件讓自己滿意的事。”
社會評價
“他的義舉得到了村民們的敬重,尊老愛幼更值得年輕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