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人[聊齋志異篇目]

《邑人》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原文

邑有鄉人,素無賴[1]。一日,晨起,有二人攝之去。至市頭,見屠人以 半豬懸架上,二人便極力推擠之,遂覺身與肉合,二人亦徑去。少間,屠人 賣肉,操刀斷割,遂覺一刀一痛,徹於骨髓。後有鄰翁來市肉,苦爭低昂[2], 添脂搭肉,片片碎割,其苦更慘。肉盡,乃尋途歸[3];歸時,日已向辰[4]。 家人謂其晏起[5],乃細述所遭。呼鄰問之,則市肉方歸,言其片數、斤數, 毫髮不爽。崇朝之間[6],已受凌遲一度[7],不亦奇哉!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注釋

[1]無賴:奸猾。無操守。

[2]苦爭低昂:力爭秤高、秤低。

[3]尋途:沿著舊路。尋,循,緣。

[4]向辰:接近辰時。辰時相當於早上七點至九點。

[5]晏起:起床晚。晏,晚。

[6]崇朝(zhāo 昭):終朝。從天亮到早飯之間。崇,終盡。

[7]凌遲:即剮刑。封建酷刑之一,對犯者碎割其肉至死。一度:一次。

譯文

淄川縣有一個鄉人,一向無賴、霸道。有一天早晨起來,突然有兩個人將他帶走了。走到集市上,看見一個屠夫將半扇豬肉掛到肉架上,兩個人便一個勁地朝肉架那邊推擠他。他忽然感到自己的身子和架上的豬肉合到了一起,那兩個人逕自走了。過了一會兒,屠夫開始賣肉,拿刀砍割肉時,鄉人就覺得砍一刀便疼一疼,痛徹骨髓。後來,鄰居一個老頭來買肉,他和屠夫討價還價,又添肥搭瘦,片片碎割,那種疼痛更加難忍。

屠夫賣完肉後,鄉人才尋著路回去,到家時已是八九點鐘了。家裡人說他起得太晚,他就詳細地講了剛才的遭遇。叫來鄰居老頭詢問,老頭買肉才回來,說起買肉的片數和斤數一點都不錯。一早晨之間,便受到了一次凌遲酷刑,不也是很奇怪嗎?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