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際效益遞減定律,經濟學名詞,大概意思是:人在持續享用某一種東西時,把該物品平均分成等分單位的話,那么享受到的第一個單位所帶來的效果是最大的,第二個單位同樣很大但是會比最初的那個單位要少點,然後接下來的幾個單位都會依次逐漸減少,直至到達某個臨界點,過了這個量之後繼續享受該物品已經基本不會帶來效果,有時甚至會帶來反效果。實際上這條定律在很多情況下都適用,比如讚揚和批評。首先我們假設當事人的基本狀態為0,臨界值為100,增加單位為1。當你持續不斷地讚揚時,第一句表揚的話會給他帶來最大的鼓勵,而當對方已經被表揚到89的時候,你在表揚他一句話就只能給他帶來很小的效果,因為此時他的狀態增幅只有1/89,而第一句話給他帶來的狀態增幅為1/0=無窮。但當對方狀態超過臨界值時也許就會變成一個驕傲自大的人,反之同理,當批評到臨界點後就會心理崩潰。套用
最明顯的詮釋,就是非線性函式,例如二次曲線。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例子:給你一個可愛多,你高興的亂跳以為賺了,接下來是第二個……可是一直給你,你會覺得開始噁心了。這有兩個原因:一,你吃飽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膩了,刺激受夠了。你希望有個機會表白自己“老大,給個哈根啊好啊?” 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剛來了要混個臉熟,所以拼盡全力在所不辭。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會這樣解釋:神秘莫測的心理學和社會學。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映射,使得各種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們定義跑得快比跑得穩好,這並非沒有意義,賽車界就是個例子),那么在一個時間序列上,投入和產出(以及累積投入和累計產出)就可以作為模型。通過上面兩個例子可見,這個概念可以理解成兩個特點:一,t=0比t->無窮時候的產出大的多(這是序列函式的像)。二,t->T和t->T+1在T->無窮時候的變化不大(這是像的一階倒數)。前者說明總體趨勢遞減,後者說明遞減速度趨緩。
我們可以想想,邊際效用遞減式一個無處不在的規律,你想過四級,於是找了本寶書,從A背起,不錯,一會兒就背完呢(當然,本來A就不太多,我就是這種人),然後是B,然後是……B part2,然後是B part 2 1/2...級數的概念有了套用。當然你可以選擇從Z開始背回頭(當然,我也是這種人)。 可見,投入和產出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投入了就要求有產出,所以邊際效益遞減的逆仍然適用。 我們可以拓展到離開效用這個概念。讓我們看一個實際中的問題: 昨天打掃房間衛生,發現剛剛擦過的桌子一層灰又上去了,和旁邊的一個小支架看上去沒什麼區別。實際上,後者上次被美容的時候我還沒在南京…… 一個東西從乾淨到漲很快,可是從髒到很髒是一個多么漫長的過程阿,指望考古隊?(儘管也有評價的因素) 大家還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點,“失去的才是真”。
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規律呢?經濟學的解釋是資源的最優配置。因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終的收益攤的太薄。再好的東西也有個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謂的各種高級操作都是某種程度上的吃力不討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當然一些數學上的遊戲。 然而我覺得,這個現象的起源絕對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進步和發展。 想想,如果邊際效益遞增,我們還需要創新嗎?我們還需要堅持嗎?同志們,可愛多足夠了,不,涼水就行!魅力這個詞,永遠的就失去了意義。
面對邊際效益遞減的突破
羅斯福連任第三屆美國總統時,一位記者問其感受。羅斯福殷勤地招待記者先後吃了四塊三明治。記者剛開始喜出望外,到後來越吃越難受,最終表示"實在吃不下了"。羅斯福笑曰:"這次你知道我再次連任的感受了"。
經濟學中有一個邊際效益遞減原理,相同的投入帶來的收益增量是遞減的。對於羅斯福而言,首次當選總統肯定是很滿足的,雖然是受命於危難之際,但第三次擔任總統,可能就相當於記者吃掉的第四塊三明治了,帶來的心理滿足越來越低。
過去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每個嬪妃都要生孩子,生了公主的還想生皇子。所以,皇上要不停地翻牌子,想來皇上也很怵頭。歷史上,皇帝少有長壽的,因為他們過不上好日子,或者說好日子也沒法好好過。曾有朋友調侃,說楊貴妃進宮時,唐玄宗已經是"後宮粉黛三千人",按照邊際效益遞減原理,皇帝不可能寵愛楊貴妃的。這位朋友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楊貴妃與其他嬪妃不一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只有在同質產品的前提下,帶來的收益才是遞減的。
邊際收益會遞減,逐漸變成負數,那時總收益從增加轉而變成減少。於是就有了企業規模的經濟性和不經濟性,在企業規模逐漸增大時,經濟效益是增加的,大到一定程度,經濟效益反而減少。可見,不是什麼都越多越好、越大越好。中國企業為什麼壽命短?特別是企業越大,壽命越短?因為,在一個市場裡,企業生存對企業規模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忽視了這一點,盲目做大,失敗是必然的,就像擁有那么多嬪妃的皇帝幾乎注定短壽一樣。另一個道理是,當邊際效益遞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增加投入就是無效的,這時就要尋求新的突破。比如,傳統水稻增產到每畝七八百斤就沒有潛力可挖了,於是就要研究新品種。袁隆平先生研究的雜交水稻產生了新的突破,畝產已經能達到畝產一千六百斤。所以,在傳統模式的邊際收益遞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要尋求突破。
就拿證券市場來說,政策性利好的支持作用越來越小了,最初的市場不是這樣,即使是交易所的一般領導講講話,也能有效地影響股市,曾幾何時,用兩億元持續推高深發展,就有效地撬動了大盤。現在一再說保險資金入市,基本面上也是暖風頻吹,還是遏制不住大盤的長期頹勢。可以說,政策的作用越來越小了,市場越來越按照自己內在的規律和軌跡運行。這一方面反映了市場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為力量的弱化,在經濟學上符合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要解決證券市場上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要尋求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影響證券市場發展的根本問題是什麼?股權割裂。經過幾年的熊市,大多數投資者已經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並且感受到了切膚之痛。無論是保險資金、企業年金入市,還是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都只是在改變市場的外部因素,如果市場的內在矛盾得不到根本解決,那就是揚湯止沸。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如果繼續迴避股權割裂的問題而在旁枝末節上修修補補,只能是徒勞地消耗資金和資源。
以國企改革而言,國企真正搞活的關鍵是產權改革。在產權改革中,國有資產確實有較大流失,但這是產權改革不徹底的緣故,決不是拒絕產權改革的理由。市場經濟的核心是交換,而交換的基礎是明晰的產權,如果連"東西是誰的"都搞不清楚,很多問題都會因此卡住。
改革二十多年取得了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認,這個邊際效益也是遞減的,逃脫不了經濟學的基本規律。發展至今,改革已到了攻堅階段,所謂攻堅階段就是過去曾經迴避的問題現在不得不面對,如果不加以解決,不僅不能創造新的成就,還會消耗掉已經取得的歷史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