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行程

廣西防城港的東興市是《邊疆行》攝製組的第一站,這裡是中國大陸海岸線和陸地邊界的交 會處。從這裡向西,沿順時針方向,全長2.28萬公里的中國陸路邊界將一直延伸到遼寧丹東;而從這裡向東,綿延的則是中國的萬裏海疆。東興市是中國與東協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也是廣西乃至中國通往東南亞最便捷的通道之一。
節目列表
說明 | 1:本表主要列舉《遠方的家》系列節目《邊疆行》各集節目的首播日期&節目主題&出鏡記者等信息。 2:《邊疆行》各集節目的首播日期以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亞洲版播出為準。 | |
省區 | 地 區 | 《遠方的家》欄目《邊疆行》系列·節目列表 |
廣西 | 防城港 | 2011-07-11「邊疆行」第001集:從東興出發【周雪梅】 2011-07-12「邊疆行」第002集:山海防城港【周雪梅】 |
崇左 | 2011-07-13「邊疆行」第003集:山水看寧明【周雪梅】 2011-07-14「邊疆行」第004集:憑祥走邊關【周雪梅】 2011-07-15「邊疆行」第005集:龍州探奇【蔡麗娜】 | |
崇左|百色 | 2011-07-18「邊疆行」第006集:美麗大新 神奇靖西【蔡麗娜】 | |
百色 | 2011-07-19「邊疆行」第007集:那山那坡【蔡麗娜】 | |
雲南 | 文山州 | 2011-07-20「邊疆行」第008集:富裕安寧之地【吳丹】 2011-07-21「邊疆行」第009集:嚮往田園生活【吳丹】 2011-07-22「邊疆行」第010集:文山的幸福時光【吳丹】 2011-07-25「邊疆行」第011集:浪漫馬關【吳丹】 |
紅河州 | 2011-07-26「邊疆行」第012集:滇南明珠河口【覃玫】 2011-07-27「邊疆行」第013集:綠色高地金平【覃玫】 2011-07-28「邊疆行」第014集:七彩風韻紅河【覃玫】 2011-07-29「邊疆行」第015集:山鄉風情【覃玫】 | |
普洱 | 2011-08-01「邊疆行」第016集:一城連三國【譚文穎】 | |
西雙版納州 | 2011-08-02「邊疆行」第017集:走進勐臘【吳丹】 2011-08-03「邊疆行」第018集:魅力景洪【吳丹】 2011-08-04「邊疆行」第019集:神奇勐海【吳丹】 | |
普洱 | 2011-08-05「邊疆行」第020集:瀾滄:不想說再見【劉莎】 2011-08-08「邊疆行」第021集:孟連:尋找到的好地方【劉莎】 2011-08-09「邊疆行」第022集:西盟:走進狂歡佤部落【劉莎】 | |
臨滄 | 2011-08-10「邊疆行」第023集:走訪神秘佤寨【王靜】 2011-08-11「邊疆行」第024集:走讀邊城耿馬【王靜】 2011-08-12「邊疆行」第025集:神奇鎮康之行【王靜】 | |
德宏州 | 2011-08-15「邊疆行」第026集:雲南德宏尋石問玉【孫天笑】 2011-08-16「邊疆行」第027集:德宏民族風情探訪【孫天笑】 | |
保山 | 2011-08-17「邊疆行」第028集:尋幽訪玉走騰衝【吳丹】 2011-08-18「邊疆行」第029集:神奇邊城騰衝【吳丹】 2011-08-19「邊疆行」第030集:多彩邊城保山【吳丹】 | |
怒江州 | 2011-08-22「邊疆行」第031集:邊城片馬【田川】 2011-08-23「邊疆行」第032集:魅力怒江【田川】 2011-08-24「邊疆行」第033集:秘境獨龍江【劉珅】 | |
迪慶州 | 2011-08-25「邊疆行」第034集: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彭祖】 2011-08-26「邊疆行」第035集:夢境之地香格里拉【彭祖】 2011-08-29「邊疆行」第036集:高原明珠——德欽【彭祖】 2011-08-30「邊疆行」第037集:人傑地靈之地——德欽【彭祖】 | |
西藏 | 林芝 | 2011-08-31「邊疆行」第038集:森林秘境察隅【譚文穎】 |
昌都 | 2011-09-01「邊疆行」第039集:壯美八宿【譚文穎】 | |
林芝 | 2011-09-02「邊疆行」第040集:綠海明珠波密【譚文穎】 2011-09-05「邊疆行」第041集:雪域江南林芝【譚文穎】 2011-09-06「邊疆行」第042集:米林深呼吸【吳丹】 | |
山南 | 2011-09-07「邊疆行」第043集:藏南明珠——加查【周雪梅】 2011-09-08「邊疆行」第044集:從曲松到乃東【周雪梅】 2011-09-09「邊疆行」第045集:尋找藏文化起源【周雪梅】 2011-09-12「邊疆行」第046集:措美:尋找藏野驢【覃玫】 2011-09-13「邊疆行」第047集:尋訪中國最小的鄉【覃玫】 2011-09-14「邊疆行」第048集:錯那錯覺【覃玫】 2011-09-15「邊疆行」第049集:美麗山南【覃玫】 | |
日喀則 | 2011-09-16「邊疆行」第050集:江孜歲月【覃玫】 2011-09-19「邊疆行」第051集:行走古城薩迦【王靜】 2011-09-20「邊疆行」第052集:走讀多彩拉孜【王靜】 2011-09-21「邊疆行」第053集:品讀高原兩極之美【王靜】 2011-09-22「邊疆行」第054集:七彩風情聶拉木【王靜】 | |
阿里 | 2011-09-23「邊疆行」第055集:邊城普蘭【蔡麗娜】 2011-09-26「邊疆行」第056集:天上阿里【蔡麗娜】 2011-09-27「邊疆行」第057集:千年古格,夢幻土林【蔡麗娜】 2011-09-28「邊疆行」第058集:阿里之旅,美麗羌塘【蔡麗娜】 | |
新疆 | 喀什 | 2011-09-29「邊疆行」第059集:南疆古城【劉莎】 2011-09-30「邊疆行」第060集:帕米爾雄鷹【劉莎】 |
克孜勒蘇州 | 2011-10-03「邊疆行」第061集:西陲邊城烏恰【劉莎】 2011-10-04「邊疆行」第062集:獵鷹部落【王靜】 | |
阿克蘇 | 2011-10-05「邊疆行」第063集:天山下的邊城【吳泓甫】 2011-10-06「邊疆行」第064集:沙漠邊的綠洲【吳泓甫】 | |
阿克蘇|阿拉爾 | 2011-10-07「邊疆行」第065集:塔河邊的傳奇【吳泓甫】 | |
阿克蘇 | 2011-10-10「邊疆行」第066集:從庫車到拜城【吳泓甫】 | |
伊犁州 | 2011-10-11「邊疆行」第067集:塞外天府:伊寧,察布查爾【王瑤潔&哈力莎】 2011-10-12「邊疆行」第068集:在那遙遠的地方:昭蘇,新源【王瑤潔】 2011-10-13「邊疆行」第069集:古城新姿——霍城【王瑤潔】 | |
博爾塔拉州 | 2011-10-14「邊疆行」第070集:世外靈壤——博樂【彭祖】 2011-10-17「邊疆行」第071集:神山聖水溫泉縣【彭祖】 | |
塔城 | 2011-10-18「邊疆行」第072集:離海洋最遠的地方【彭祖】 2011-10-19「邊疆行」第073集:富饒美麗之地——塔城地區【彭祖】 | |
阿勒泰 | 2011-10-20「邊疆行」第074集:吉木乃奇遇記【吳丹】 2011-10-21「邊疆行」第075集:尋美喀納斯【吳丹】 2011-10-24「邊疆行」第076集:金山銀水邊疆情【吳丹】 | |
昌吉州 | 2011-10-25「邊疆行」第077集:尋找天山雪蓮【李瑩】 2011-10-26「邊疆行」第078集:絲路古城金奇台【李瑩】 | |
哈密 | 2011-10-27「邊疆行」第079集:風情邊城哈密【李瑩】 | |
甘肅 | 酒泉 | 2011-10-28「邊疆行」第080集:肅北掠影【周雪梅】 |
內蒙古 | 阿拉善盟 | 2011-10-31「邊疆行」第081集:漫步額濟納【周雪梅】 |
巴彥淖爾 | 2011-11-01「邊疆行」第082集:烏拉特採風【周雪梅】 | |
錫林郭勒盟 | 2011-11-02「邊疆行」第083集:邊貿新城二連【王瑤潔】 | |
興安盟 | 2011-11-03「邊疆行」第084集:小城阿爾山【周雪梅】 | |
呼倫貝爾 | 2011-11-04「邊疆行」第085集:草原牧歌【王靜】 2011-11-07「邊疆行」第086集:塞上明珠【王靜】 | |
黑龍江 | 大興安嶺地區 | 2011-11-08「邊疆行」第087集:最北之旅【吳丹】 |
黑河 | 2011-11-09「邊疆行」第088集:中俄雙子城——黑河【吳丹】 2011-11-10「邊疆行」第089集:行走邊城遜克【王瑤潔】 | |
鶴崗 | 2011-11-11「邊疆行」第090集:界江之都——蘿北【王瑤潔】 | |
佳木斯 | 2011-11-14「邊疆行」第091集:東極之旅【周雪梅】 | |
雙鴨山 | 2011-11-15「邊疆行」第092集:三江福地【周雪梅】 | |
雞西 | 2011-11-16「邊疆行」第093集:江湖之間【周雪梅】 | |
牡丹江 | 2011-11-17「邊疆行」第094集:牡丹江上的風景【王靜】 2011-11-18「邊疆行」第095集:鐵路上的邊城【王靜】 2011-11-21「邊疆行」第096集:綠色東寧【王靜】 | |
吉林 | 延邊州 | 2011-11-22「邊疆行」第097集:秋賞延邊【周雪梅】 |
白山 | 2011-11-23「邊疆行」第098集:醉美長白山【周雪梅】 | |
遼寧 | 本溪 | 2011-11-24「邊疆行」第099集:森林中的本溪【譚文穎】 |
丹東 | 2011-11-25「邊疆行」第100集:鴨綠江畔的邊城【王靜】 | |
特別節目 | 2011-11-28「邊疆行」特別節目:讓邊疆告訴你——“走、轉、改”交流會【吳丹&彭祖&朱軍&蔡麗娜&周雪梅】 2012-01-22「邊疆行」特別節目:陶醉山水間【吳丹&田川&覃玫&蔡麗娜】 2012-01-22「邊疆行」特別節目:嚮往田園【吳丹&彭祖&譚文穎&覃玫】 2012-01-22「邊疆行」特別節目:漫步古鎮間【吳丹&田川&王靜&劉莎】 2012-01-22「邊疆行」特別節目:江山如畫【彭祖&周雪梅&王瑤潔&王靜】 2012-01-22「邊疆行」特別節目:體驗多彩節慶【覃玫&譚文穎&吳丹&蔡麗娜】 2012-01-22「邊疆行」特別節目:守護野生動物【王靜&吳丹&彭祖&覃玫&蔡麗娜】 2012-01-22「邊疆行」特別節目:天籟之音【劉莎&王瑤潔&吳丹】 2012-01-22「邊疆行」特別節目:家在邊疆 【劉珅&吳丹&周雪梅&彭祖&王靜&李瑩&蔡麗娜&覃玫&劉莎&王瑤潔&田川&譚文穎】 2012-01-24「邊疆行」特別節目:從東興出發【周雪梅】(第1集重編) 2012-01-24「邊疆行」特別節目:邊疆有奇景【李瑩&譚文穎&周雪梅&彭祖】 2012-01-24「邊疆行」特別節目:秘境之美【彭祖&吳丹&劉莎&覃玫】 2012-01-25「邊疆行」特別節目:嚮往田園生活【吳丹】(第9集重編) 2012-01-25「邊疆行」特別節目:秘境歌聲【彭祖&覃玫&蔡麗娜&周雪梅&田川】 2012-01-25「邊疆行」特別節目:圖騰之舞【劉莎&李瑩&覃玫&王靜】 2012-01-26「邊疆行」特別節目:高原兩極之美【王靜】(第53集重編) 2012-01-26「邊疆行」特別節目:妙手奪天工【覃玫&劉珅&蔡麗娜&吳泓甫&孫天笑】 2012-01-26「邊疆行」特別節目:獨特物產富邊民【周雪梅&吳丹&王瑤潔&王靜】 2012-01-27「邊疆行」特別節目:獵鷹部落【王靜】(第62集重編) 2012-01-27「邊疆行」特別節目:歡樂生活【王靜&彭祖&劉莎&覃玫】 2012-01-27「邊疆行」特別節目:舞動生活【劉莎&譚文穎&蔡麗娜&覃玫】 2012-01-28「邊疆行」特別節目:醉美長白山【周雪梅】(第98集重編) 2012-01-28「邊疆行」特別節目:尋訪邊疆衛士【周雪梅&覃玫&吳丹&劉莎&蔡麗娜】 2012-01-28「邊疆行」特別節目:品味古老傳承【王靜&周雪梅&吳丹】 |
音樂原聲
《邊疆頌歌》是該片的主題曲,由宋祖英演唱。鏇律優美,氣勢宏偉。
•歌名:邊疆頌歌
•作詞:謝忱
•作曲:李傑
•演唱:宋祖英
都說邊疆詩情畫意

哪知邊疆歷經風雨
都說邊疆風景秀麗
哪知邊疆也有潮落潮起
烏蘇里江的朝霞染透天宇
帕米爾的落日燃燒如炬
呼倫貝爾的傳說充滿情意
界碑那邊還有好多世代鄰居
愛她裹著沃野千里
愛她護著神州大地
愛她流動著豐收的鏇律
愛她永遠飄揚的紅旗
都說邊疆事情畫意
哪知邊疆歷經風雨
都說邊疆風景秀麗
哪知邊疆也有潮落潮起
喜馬拉雅山脈龍盤虎踞
瀾滄江的流水奔騰不息
絲綢之路的故事充滿神奇
界河這邊還有好多姐妹兄弟
愛她裹著沃野千里
愛她護著神州大地
愛她流動著豐收的鏇律
愛她永遠飄揚的紅旗
愛她裹著沃野千里
愛她護著神州大地
愛她流動著豐收的鏇律
愛她永遠飄揚的紅旗
愛她永遠飄揚的紅旗
編導手記
楊霽手記:邊疆行,家國情
講 述
位於中緬邊境的雲南鎮康縣南傘口岸,國門在每天早上8點升旗儀式後才會打開,從沒有一天例外。但是,有一群人卻享受著特殊的權利,國門會破例為他們而開。他們是一群在中國上學的緬甸孩子。
每周一到周五的早上6點半,天剛蒙蒙亮,這些在中國上學的緬甸孩子便成為南傘口岸的第一批通關者,因為他們要在7點鐘趕到位於中國境內的學校,開始一天的學習。這些孩子就讀的鎮康縣城關完小一共有980名學生,其中緬甸籍學生有118人。緬甸孩子跨國上學,中國口岸特例放行,這樣的做法每日風雨無阻,已經延續了將近20年。
緬甸學生跨國上學,體現出中緬兩國人民的和諧相處。從西南邊陲的中越、中老、中緬邊界到北部的中蒙、中俄邊界,一路上,我們看到了中國與鄰國之間的文化交往、經貿交流、人民往來。中國的發展對鄰國意味著什麼?小小留學生、邊境貿易、跨國婚姻,這些內容出現在我們的節目中,當事人現身說法,沒有宣教色彩,但從中體現出中國“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樹立和展示了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遠方的家——邊疆行》採取旅行者的視角,以記者的第一手見聞反映邊疆發展變化,真實可信,走出了一條對外宣傳的新路子。我們認為,這是在外宣中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具體實踐。
觀 點
兩年多的時間,走訪全國1000多個縣、3000多個鄉村,採訪各族民眾近萬人,行程上百萬公里。行萬里路,記錄美麗中國和百姓生活。路走得越遠,接觸的民眾越多,我們越來越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並不是冰冷、枯燥的理論,它其中體現著國家利益、民族情感、人民心聲,連線著家國情懷,凝聚著媒體人為之奮鬥的理想和追求。
實踐證明,任何精妙的構思、精良的策劃,都抵不過腳踏實地的行走。只要走得深,走得遠,我們就能發現生動鮮活的新聞素材。把鏡頭對準普通人,歌頌真善美,弘揚主流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這是《遠方的家》在輿論導向上的堅持。
在基層走久了,和民眾的感情深了,年輕記者學會了如何去發現,如何去傾聽,如何在平凡中尋找美,如何在質樸中感受愛,這種愛是對國家強盛和人民幸福的期盼。
周旭手記:西藏山南——我走過的路
西藏山南地區是我踏入西藏的第一塊土地,也是我真正開始了解西藏的地方。那裡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不用我多說,沒有去過的人們多少也了解一些。
我需要強調的,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裡的人。《邊疆行》西藏路段,我走訪了4個縣城。加查縣的康巴帥小伙,也就是我們攝製組的翻譯,他的眼神讓你知道什麼叫純樸善良;曲松縣遇到的一個國中生——格桑次仁,他的一言一行,讓你知道什麼叫天真無邪;還有乃東縣的旺堆,從早到晚帶我們攝製組在縣城內上下穿梭,讓我們知道什麼叫熱情;瓊結縣的導遊稟朗次吉,讓我們知道這裡的女子很羞澀。
純樸善良、天真無邪、熱情、羞澀這是我在西藏20天裡,對住在山南邊疆人的整體印象。我想,他們的性格正是源自這裡傳統的民族風情和美麗自然風光……
山南,我還會再來!
周朝永手記:“邊疆行”精彩剛剛開始
中國陸路邊境線22800公里,漫長的行程、路途的艱苦是擺在攝製組面前的現實問題,但我們還是被這個邊境旅行的創意所鼓舞,誰也不去多想一路上會經歷多少艱辛了,我們相信身體的受苦帶來的是精神上的愉悅,邊疆的景、人、事定會淨化我們的心靈。… …行程才剛剛開始,邊疆行就已經讓我們熱血沸騰!
從4月29日第一個攝製組到達雲南普洱開啟了行走邊疆的旅程,我們《遠方的家》分十個攝製組陸續前往廣西和雲南各邊境地州拍攝,我負責雲南文山州和保山市兩段行程。在文山我們驚嘆“坡芽歌書”的天籟之音,我們嚮往“壩美的田園生活”,我們感動“麻栗坡一中屋頂上的體育課”,我們也流連在“馬關縣的浪漫”之中;在保山我們在“極邊第一城”騰衝看到了漢地文化的精華,我們觸摸了“地球肚臍眼”感受它的心跳,我們扣訪“滇西抗戰遺蹟”去尋訪歷史,我們還站在雙虹橋上感受著怒江的澎湃和南方古絲綢之路的滄桑!
正如我們所預料的,邊境的不同和美好讓我們享受著拍攝的過程,我們只知道,邊疆行的精彩才剛剛開始!
張琲琲手記
我們攝製組這次去的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臘,景洪,勐海三地,最深刻的感覺就是當地相當的熱,感覺自己和太陽的距離特別近。那邊有大片的熱帶雨林,城市非常漂亮,路邊都是高大筆直的椰子樹,當然這裡也是水果的天堂,無眼鳳梨超級甜,讓人難忘。
邊境線上的少數民族熱情,友好,克木人用吸管喝酒,把我們都喝高了,基諾族的螞蟻把我們每個人都咬了無數的包,而且我們也是第一次品嘗到了酸螞蟻蛋,感覺怪怪的。種橡膠的農民都特別富裕,一顆橡膠樹一天能掙1塊錢,他們很多都有幾萬棵,我們攝製組都想留下種橡膠了。
沿途有很多美麗的風景,可愛的人,感動的事,現在回想那20幾天汗流浹背的日子,都會覺得心裡暖暖的,記得離開克木村寨的時候,克木人拉著我們的手對我們說,還能再來看看我們嗎?我想,肯定會的,我保證。
朱軍手記:愛電視 在路上
《遠方的家》100集系列特別節目《邊疆行》活動中,我作為雲南省香格里拉縣和德欽縣的負責編導,在那裡拍攝了20天的時間,雖然途中美景不斷,也經歷了幾次極端危險甚至危及生命的險情,但是在腦海中經常閃回的卻並不是這些畫面,而是那些旅途中遇到的人,那些平凡人帶給我的不平凡的感動。
在德欽縣美麗的梅里雪山腳下,有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叫做雨崩村,這裡清泉流淌,雪山環抱。美麗的小山村裡有一位叫做劉一村的女老師,老家來自河北,2006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雨崩國小缺少老師,她便毅然決然地來到了這個幾乎與世隔絕般得小山村,做起了義務支教老師,一呆就是五年。五年的時間內,她是這個國小三個班級的老師,也是這個國小的校長,因為這座國小只有一位老師,但是五年的時間內她沒有拿一分錢工資,吃住都是靠當地的村民接濟,她跟我們說她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五年了,她每天和這裡的孩子們一起迎來朝陽,又一起送走晚霞,用純樸和簡單編織著雨崩村孩子們七彩的夢想,點燃了雨崩村明天的希望,孩子們都親切地叫她“公主”“媽媽”……
德欽縣城通往雁門鄉的路上,奔騰咆哮的瀾滄江邊,有一個叫做谷扎村委會拉金神谷小組的地方,全組有35戶人家,190多人,每天這裡的村民如果想要買東西哪怕是一袋鹽一瓶醋都要滑溜索通過咆哮的瀾滄江,然後再走到江對面的縣城裡去買。這裡被瀾滄江與外界隔開,距離這個村子最近的一座橋也要走七八公里,而且因為都是山路,村民通常要走四五個小時才能到達縣城,交通很不方便,由於橋離的太遠,村民們每天出行寧可選擇危險的溜索而不願走上一上午的時間去七八公里外的渡橋,前幾年,一位村民溜索的時候不幸掉入了江中……6歲的藏族小姑娘次仁拉姆從出生到現在都沒有離開過這個村子到縣城裡看看,每次她的家人把她帶到瀾滄江邊想要溜索帶她過去的時候,她都會嚇的大哭起來,所以拉姆經常只能和小夥伴坐在江邊呼喊著江對面的媽媽……
在距離德欽縣城南郊三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普通的學校,叫做普利藏文學校。學校的校長是今年47歲的藏民阿牛,1997年阿牛從德欽縣電影公司辭工,他變賣了所有家產救助貧困失學的兒童,創辦了這座學校,為了把學校辦下去,他曾經背著學生用的教材3天3夜翻山越嶺,曾5次登門只想為學生請一位好老師。他辦學的原因很簡單,他說他自己一字不識,沒有文化,他不想這裡的孩子像他一樣……
通往德欽縣城的路上,偶遇一位正在修路的老阿媽,今年67歲的阿媽魯瑪不管風吹日曬,每天都要走將近兩個小時走到這裡修路,阿媽說她修路的原因很簡單,只是不想讓過往的路人在這裡因為路況不好而發生事故……
發現生活中的不平凡,體會那份純真的感動,也許這就是旅行的意義,而把這份感動和不平凡傳達給觀眾,也是我作為《邊疆行》的編導一份簡單的初衷了。
各界評價
《遠方的家-邊疆行》落實走轉改 記錄平凡事
為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著眼於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著眼於提升編輯記者能力素養,紮實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自2011年7月11日起,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在《遠方的家》欄目內連續播出100集系列特別節目《邊疆行》,該節目的立足點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電視傳播的吸引力、感染力,使中文國際頻道歷來堅持的深度採訪和發現式的電視報導再上新台階。目前,《邊疆行》已播出將近40集,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100集系列特別節目《邊疆行》,每集45分鐘,採用邊製作、邊播出的方式,攝製組從廣西防城港的北崙河入海口出發,以順時針方向沿著中國陸路邊境行進,穿越廣西、雲南、西藏、新疆、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等九個省區,最後將到達遼寧丹東的鴨綠江入海口,總行程達22800公里。這次長距離採訪沿途經過的縣市有100多個,採訪對象中涵蓋30多個少數民族,4500分鐘的巨大節目容量就是為了比較全面地反映中國陸路邊疆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經濟發展和時代特徵,這樣大型的長距離電視採訪行動,目前在全國電視界來說是絕無僅有的。
《邊疆行》以新聞紀實的手法,突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國際視角,關注自然、關注民生、關注變化,節目通過外景記者真實生動的旅行體驗,為觀眾展現出一個發展變化中的真實的中國邊疆形象。100集系列特別節目《邊疆行》作為中文國際頻道貫徹落實“走轉改”的一個富有特色的活動載體,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總結。
第一、深入基層,獲取第一手最鮮活的報導素材。
《邊疆行》攝製組的足跡遍及中國陸路邊境九省區,從廣西的十萬大山到雲南的瀾滄江邊、從西藏的雪域高原到新疆的天山南北、從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到黑龍江的漠河北極村……,節目真正走進了邊疆的山山水水。攝製組沿途不僅拍攝邊疆的城市,更多的時間放在了走鄉村、訪農戶,記錄普通邊疆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反映今天邊疆面貌的發展變化。
劉雲山同志說:“基層一線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蘊藏著最鮮活、最豐富的新聞資源。接地氣才能有底氣、長靈氣,深入實踐才能富有生活氣息,紮根民眾才能產生真情實感,我們的新聞報導才會有現場的溫度、才會有清新樸實的文風、才會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的確,好節目一定是跑出來的。在《邊疆行》已經播出的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攝製組走到了很多媒體不曾到過的偏遠地區。例如在雲南的鎮康縣,編導杜冠儒和外景記者王靜等人組成的攝製組走訪一個叫哈里村的德昂族村落,進村的時候趕上下雨,道路非常泥濘,當村委會主任見到攝製組時,一把握住記者王靜的手說:“建國62周年了,可把你們給盼來了,黨中央沒有忘記我們!”一句話把攝製組成員都給說愣了,問清楚原因之後才知道,原來在這之前從未有過一家國家級媒體來過這裡,從村委會主任那樸素而稍顯笨拙的話里,記者能夠感受到他們是多么渴望被知道、被了解,多么渴望與外面的世界交流、溝通。德昂族人口很少,總人口只有1.5萬人左右,風俗民情很少為外人所知,正是因為攝製組深入少數民族村寨,在節目中表現了德昂族的服飾、歌舞、飲食等特色內容,同時反映了少數民族同胞生活方方面面的變化,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觀眾“戰神”給欄目組發來電子郵件說:“有了你們艱辛旅途的拍攝,才能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邊疆,不一樣的人文景色。你們帶領我們經歷了有滋有味的旅途,我知道了邊疆行的意義,不在於那些聞名已久的地方,不在於驚天動地的人物,也不在於有多少繁華的城市,而在於豪爽熱情的少數民族,在於樸實無華的村寨和那些幸福的村民們。”
《邊疆行》目前還有很多節目正在進行緊張的後期製作,編導趙志勇和外景記者劉莎等人組成的攝製組,深入新疆紅其拉甫口岸採訪,帶回了第一手鮮活感人的素材。紅其拉甫口岸位於帕米爾高原,海拔5100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口岸,從附近的塔什庫爾乾縣前往口岸,短短100公里的距離,海拔就升高了將近2000米,這條公路因此也被稱為“天階之路”。當攝製組到達紅其拉甫口岸前哨班時,看到這裡差不多每個戰士的手指甲都是凹陷下去,這是長期生活在高原所造成的。這裡氣候非常惡劣,秋冬季節經常是大雪紛飛,而哨所的給養需要從幾百公里外的喀什運送過來,如果碰上土石流或者冬季大雪封山,供給隨時可能會中斷。來到口岸後,攝製組有的成員出現了發燒、嘔吐等高原反應,而通過採訪記者了解到,戰士們剛到這裡時,也常常都是吃不下飯、整晚整晚睡不著覺。雖然現在哨所的住宿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每間宿舍都有電視和衛星接收器,但是這裡一下雪,電視就沒有了信號。哨所的周圍都是雪山,戰士們半開玩笑地說,業餘時間的最大愛好就是爬山。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邊防戰士們保家衛國,守衛莊嚴國門卻沒有絲毫的含糊。當外景記者劉莎在採訪中握住戰士的手時,忍不住淚流滿面,因為她看到一位常駐口岸的連長,才30多歲,但臉上、手上全是皺紋,看起來就像50多歲一樣,這一群最可愛的人就是這樣,把青春、歲月、甚至生命獻給了祖國邊防。
類似的例子在《邊疆行》節目中還有很多,攝製組每到一個地方採訪,都堅持走到祖國邊疆的最前沿、最深處,走到生活在邊疆的人民民眾中間,把鏡頭對準他們。正因為如此,攝製組才有可能捕捉到最生動、最鮮活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中國邊疆的發展變化和老百姓的生活狀態,真實、感人、不說教,從外宣的角度講,也是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發展中的中國國家形象。網名“綠茶男孩子”的廣東觀眾說:“看《遠方的家-邊疆行》會讓人非常直觀地感受到祖國各民族的風土人情、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博大精深,體會到56個民族和諧一家親,特別是看到邊境線上的官兵和界碑,讓人深刻地理解了“中國”二字的厚重……”。
第二、貼近民眾,近距離感受邊疆一草一木。
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要求在培育良好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上下功夫見成效,繼承弘揚新聞工作的優良作風,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樹立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邊疆行》節目努力踐行這一要求,在採訪拍攝的過程中,各攝製組碰到很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困難,但是從來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編導周旭帶隊的攝製組在西藏採訪,外景記者周雪梅感冒發燒,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在醫院打點滴退燒後,立刻又投入到採訪拍攝中;編導馬戎在雲南怒江拍攝,為了展現獨龍族人民今天的生活狀況,率攝製組隊深入路途艱險的獨龍江地區,在行進過程中,車隊遭遇土石流,被困三天三夜,採訪車車窗也被碎石砸裂,但攝製組在脫險之後,依然不折不扣地堅持完成剩下的工作;編導趙志勇在新疆喀什地區採訪時,正好趕上民族分裂分子對平民百姓發動恐怖攻擊,在附近阿克蘇地區採訪的編導王宇也碰到類似的情形,但是他們面對危險,都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地與當地政府協商溝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圓滿地完成拍攝任務。其實,在《邊疆行》開拍之前,頻道領導就再三交待安全第一,攝製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在一些自然條件惡劣和社情複雜的地區,可以“甩點”,放棄拍攝。但是,通過這一階段的採訪拍攝可以看出,參與《邊疆行》的各編導為了全面反映中國邊疆地區的風貌,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系列節目行進線路的完整,他們始終義無反顧,不怕吃苦,勇於面對困難,時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他們說,這種熱情和動力來自於邊疆的魅力與感動,同時編導與記者們的壯舉也感動著邊疆,他們行走一路,也留下了一路的稱讚聲,沿途各省區與拍攝相關的單位也由衷地對記者們的敬業精神大加讚揚。
如果說《邊疆行》記者的採訪行動體現了新聞媒體轉變工作作風的要求,那么,系列節目的內容就是這種轉變作風的具體成果。《邊疆行》不僅對沿途的美景、美食、民俗和文化藝術有全面而詳盡的介紹,而且帶領觀眾觸摸邊境線上人們的真實生活和內心感受。節目中有大量的現場採訪,體現在電視螢幕上,就是一個個生活在邊疆的老百姓真實而生動的面孔,節目記錄他們的喜怒哀樂,講述他們的生活故事。同時,《邊疆行》在堅持新聞紀實風格的基礎上,把記者體驗作為傳達節目主旨的基本手段。在表現邊疆民眾的生活狀態時,記者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表現邊防戰士保家衛國時,記者和他們一起在邊境線上巡邏,巡視界碑;在表現邊疆地區的文化藝術方面,記者跟著當地百姓學習民族歌舞、手工技藝;在節目中,記者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邊疆生活的體驗者。正是因為貼近民眾,記者才有可能捕捉到最生動的場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來提升報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邊疆行》攝製組在雲南省德欽縣拍攝時看到,有一個村莊因為瀾滄江的阻隔,村民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就是一條跨江的溜索。面對200多米長,離江面60多米高的溜索,記者鼓起勇氣滑了過去,進入了這個村子。但是,當記者看到村裡的很多孩子因為害怕滔滔的江水,平日裡只能坐在江邊,暢想外面的世界,記者忍不住掉下眼淚。所幸,現在已經有勘測隊伍在那裡勘測架橋數據,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那裡的孩子就可以走出偏僻的村莊。這些內容都真實地體現在《邊疆行》的節目中,相信對觀眾會有一定感染力,而這種吸引力和感染力都建立在記者實地體驗邊疆民眾生活點滴的基礎之上。劉雲山同志撰文指出:“新聞媒體的工作要堅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時刻牢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性質所在,把民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強化大眾視野、百姓視角,直面問題、聚焦熱點,更好地架起黨和政府聯繫人民民眾的橋樑。”《邊疆行》通過記者在邊疆地區的實地行走、觀察、體驗,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到邊疆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長足的發展,也還有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新聞媒體反映人民民眾心聲、為人民民眾謀利的實際體現。
網名“H宇心飛翔”的湖南觀眾說:“每次看《遠方的家》都覺得是一種享受,雖然沒有華麗的街景和高樓大廈,但從中能感受各種淳樸的民風、看到各種質樸而又可愛的人們,我一直覺得,越是真實,越是淳樸的東西才能使人的心靈得到啟發,並從中產生共鳴。”從電視傳播的角度而言,《邊疆行》以記者見聞的方式,以人文體驗的手法,展現邊境線上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整個100集《邊疆行》節目,記者有一半的時間是出現在鏡頭裡面的,這種節目形態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生動、鮮活,極具親和力和感染力,易於觀眾接受,對於外宣而言,尤其如此。
第三、打動人心,書寫普通人、記錄非常事、平凡見真情。
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活動,要在學習運用民眾語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見成效,倡導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的文風,讓人們愛讀愛聽愛看,實現最佳宣傳效果。100集系列特別節目《遠方的家-邊疆行》正是按照這一要求來指導節目的創作。《遠方的家》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於去年底推出的一檔旅遊節目,但是100集系列特別節目《邊疆行》已超越了單純旅遊節目的範疇,在節目內容的選取上注重情景交融、以情動人,用了很多篇幅來表現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民眾“身邊的感動”。
《邊疆行》攝製組在雲南通往西藏的公路沿線採訪時,在一處容易塌方的路段,偶遇一位正在義務修路的藏族老阿媽,編導朱軍、外景記者彭祖上前攀談了解到,阿媽叫做魯瑪,今年67歲的她不管風吹日曬,每天都要走將近兩個小時到這裡義務修路,而這一堅持就是11年。在和阿媽聊天的過程中,記者注意到她長滿老繭的手骨節已經變形,活動起來非常不方便。當時,記者彭祖不禁脫口問到:“您做這一切是為了什麼?”老阿媽的回答非常簡單:“我什麼都不為,就是不想到這兒的車出事。”
同樣是朱軍、彭祖這個採訪組,來到在雲南梅里雪山腳下一個叫做雨崩村的地方,小山村裡有一位來自河北的義務支教女老師,名叫劉一村。2006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網上看到雨崩國小缺少老師,便毅然決然地來到了這個非常偏僻的小山村義務支教,一呆就是五年。作為學校里唯一的老師,五年的時間裡,她沒有拿一分錢工資。在雨崩村,劉一村不僅僅是個老師,更像個全職的保姆,除了教書,幫孩子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包括哄他們睡覺,所有孩子的飲食起居,全都落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用純樸和簡單編織著雨崩村孩子們七彩的夢想,點燃了雨崩村明天的希望,孩子們都親切地叫她“公主”、“媽媽”……。這樣的故事在《邊疆行》節目中還有不少,平凡的人做著非凡的事,從中讓人見到堅持和真情。
另外,在《邊疆行》節目中,記者採訪拍攝了大量邊疆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通過雙手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故事,邊疆的巨變就在其中產生。這些故事體現在節目中,可以讓觀眾感受到邊疆民眾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真實的故事也最能打動人心,網名“夜盡天藍”的四川觀眾在欄目官方微博留言說:“真的很喜歡這個節目。每個主持人都不做作,你們對邊疆人民生活的參與、解說,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具體的邊疆,感謝。”;網名“亦復何言”的觀眾給欄目組發來電子郵件說:“遠方的家帶給我充實,快樂,知識與寧靜,這是她吸引我的原因,我想很多朋友也有我這樣的感覺吧。”; 大連觀眾葛永川來信說:“整個節目的拍攝與製作,沒有刻意的修飾與包裝,將完全原汁原味的邊疆風情呈現在我們面前,雖然我們身在萬里之外,卻能感受到如此真實的邊疆風貌與民族風情,實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中國的陸地邊境與14個國家接壤,《邊疆行》有一大部分內容表現的就是中國與這些鄰國的睦鄰友好關係。這些內容同樣通過具體的人和事加以體現,比如繁榮的邊境貿易、跨國婚姻、國小生跨國上學等等。《邊疆行》通過講述這些真實的故事,反映出中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基本方針。在當前國際局勢動盪的背景下,用事實來展現中國邊疆地區的繁榮穩定,具有很高的外宣價值。網名“孔乙己”的河南觀眾來信說“我非常喜歡貴欄目,特別喜歡的一點是節目不單單做的像一檔旅遊節目,還有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這使得節目內容新穎而豐富,本人比較喜歡邊貿的地方,因為我對做生意很感興趣。”
正是因為《邊疆行》的主創人員通過深入的實地採訪,對於邊疆的風土人情、百姓生活有了真情實感,這樣才能做到有感而發,做出文風樸實、飽含感情、更容易被觀眾接受、引起觀眾共鳴的好節目。自《邊疆行》節目播出以來,《遠方的家》欄目收視率節節攀升,與以往的日常節目相比,提升幅度在50%以上。現在,每天都有100多位海內外觀眾寫信或者通過網路留言,表達對節目的喜愛,有的觀眾還對改進節目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網名“小瑋函羊”的山東觀眾說:“每天靜靜的看完《邊疆行》,都會感到一股熱流在心中涌動,快樂、歡笑、激情、感動。當《邊疆頌歌》響起時,對祖國深刻的理解和感動讓我幾度熱淚盈眶。邊疆的人、邊疆的事、邊疆的風情吸引著我,出鏡記者、編導、攝像工作的熱情打動著我。”
海外觀眾也紛紛來信表達對《邊疆行》節目的喜愛,海外華人觀眾“無翼鳥人”通過微博留言說:“每天晚上看《邊疆行》成了睡前的必修課。也許真是出了國,才發現祖國的大好河山是那樣美好。每次看著你們的節目,我都會深深地思念著遠方的家”。《邊疆行》在海外所引起的關注不僅僅局限於華人,南非觀眾約翰·沃斯給欄目組來信說:他基本上不懂中文, 但《遠方的家》每一期節目他都不會錯過,因為節目中的美景、美食他能看懂,這個節目對於他認識中國幫助非常大,也讓他更有興趣深入了解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
第四、鍛鍊隊伍,提高業務素質,認識基本國情。
其實,《邊疆行》對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來說,並不是一個全新的題材,早在上世紀的1996年,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曾經拍攝播出過一個100集的《邊疆行》系列節目,在CCTV-4《中國新聞》里播出,每集不到5分鐘。當時,為了能夠展現邊疆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態,確保攝製組深入到邊疆的最基層,沿途縣級以上的地方,攝製組一般都不做報導。讓人意外的是,這樣一個系列節目在當年竟然引發了一場收視熱潮,很多觀眾天天守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部門每天都能收到一大摞來自世界各地觀眾的來信;台領導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個節目是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民眾的一個典範。節目也開創了深度採訪和發現式的電視新聞報導之風。十幾年過去,電視製作手段日新月異,如今,《邊疆行》再次以100集、每集45分鐘的面貌出現,對於創作團隊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今天的《邊疆行》節目定位是快速紀錄片,既不是精雕細刻的紀錄片,也不是通常意義的專題片,這種要求對這支隊伍挑戰更加嚴峻。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裡,攝製組要接力完成22800公里的邊疆旅行,其中出鏡記者只有12位,主創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0歲。土石流、塌方、高原反應、車輛險情,一路上攝製組遇到了很多挑戰,但都繼續堅持拍攝,對於年輕記者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歷練,它也將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錘鍊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
《邊疆行》外景記者田川在參與拍攝之後說:“作為一名80後,特別是一個在城市長大的孩子,有這樣一次機會讓我深入到了基層百姓中,和他們聊天,一同吃飯,一同勞動,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歷,在邊疆的每一天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這讓我想到了中國新聞界出名的一句話:“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作為一名專題節目主持人,以前的很多串詞和提問往往是編導設計好的,而這次邊疆行,我所說的話百分之八十都是自己現場有感而發的內容,都是“真聽,真看,真感受”。我想這也許就是對上面那句名言的一種驗證吧。”
《邊疆行》的意義還在於讓參與其中的記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的基本國情。廣闊邊疆就是中國國情的一部分,通過這樣的採訪實踐既可以讓年輕記者感受到祖國邊疆面貌的巨大變化,感受到邊疆民眾生活水平的巨大進步,也可以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深刻認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深刻認識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認清國情、認清大局的基礎上,類似《邊疆行》這樣的採訪實踐可以幫助年輕記者明確工作定位,找準工作坐標,從而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更好地促進改革發展、維護和諧穩定。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重在聯繫實際、貴在取得實效。目前,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邊疆行》攝製組已完成廣西、雲南、西藏、新疆、甘肅等省區的拍攝,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拍攝工作正在陸續展開。在前一階段取得實際成效的基礎上,中文國際頻道將繼續把《邊疆行》打造成為一個特色的“走轉改”活動載體,力爭使“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成為每一位編輯記者的自覺行動,多生產出有著正確輿論導向、觀眾喜聞樂見的好節目。在《邊疆行》節目結束之後,中文國際頻道還計畫推出《沿海行》等系列節目,把“走轉改”活動繼續推向深入。
《邊疆行》的採訪實踐以及播後效果證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絕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它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事實證明,堅持“走轉改”,把這項活動各項要求落到實處,我們的節目就會煥發新的活力,就會受到更廣大觀眾的喜歡,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也就可以邁上新的台階。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邊疆行》 "走轉改"中完美轉型
今年8月份以來,全國新聞戰線廣泛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百集系列節目《邊疆行》在“走轉改”中走出了一條嶄新的旅遊節目人文關懷新路子,成為“走轉改”實踐的成功範例。“走轉改”讓一個剛開始找不到準確定位的電視欄目,在短短的4個多月時間,平均收視率上升至0.24%,單期最高收視率達0.49%,觀眾好評如潮。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觀眾又是如何評價的?《邊疆行》的探索對新聞界同行有什麼啟示?
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陸路邊境線:行程22800公里,跨越南北5500公里,貫穿9省區,途經135個市旗縣、500多個鄉鎮、130多處陸路口岸。
這是一次長距離的電視採訪行動:12路記者翻越400餘座崇山峻岭,跨過15條滾滾江流深入體驗,採訪對象涵蓋30多個少數民族、3000多基層民眾。46000多分鐘高清影像紀錄,4500分鐘的巨大節目容量。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百集系列特別節目《邊疆行》,以紀實手法關注自然、關注民生、關注人文,通過記者真實生動的採訪體驗,為觀眾展現出一個發展變化中的真實的中國邊疆形象。乘著“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東風,《邊疆行》節目自身也完成了一次完美轉型,走出了一條嶄新的旅遊節目人文關懷新路子。
1.“‘走轉改’挽救了《遠方的家》”
“從剛開始找不到準確定位到央視網點擊全國第6名,‘走轉改’挽救了《遠方的家》。”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總監楊剛毅介紹說,2010年12月1日,中文國際頻道改版推出4個新欄目,《遠方的家》是其中唯一一個日播45分鐘的大型旅遊節目,在開播後的一兩個月,節目定位始終不明晰,收視率不穩定,以至於有人質疑這個欄目能不能立住腳。
用什麼辦法來穩住《遠方的家》的收視率?中文國際頻道的同志們集思廣益,15年前的《邊疆行》給了大家啟發。1996年央視四套新聞部曾製作播出過百集系列節目《邊疆行》,每集4至5分鐘,出乎意料地引起一場收視熱潮,很多觀眾天天守在電視機前等著看。這正好與《遠方的家》欄目的定位非常吻合,節目組決定再走一次邊疆,到最偏遠、最基層的地方去尋找最生動鮮活的題材。從2011年初開始,經過4個月的詳細策劃、調研和培訓,百集《遠方的家·邊疆行》系列節目開始拍攝,從廣西防城港北崙河入海口出發,順時針方向沿中國陸路邊境行進,穿越廣西、雲南、西藏、新疆、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最後到達遼寧丹東鴨綠江入海口,跨越9省區,行程22800公里。
正在這時,“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全國新聞戰線轟轟烈烈展開,中文國際頻道迅速結合《邊疆行》系列節目採訪製作,引導一線編導、記者自覺把節目與“走轉改”活動深度結合起來,讓採訪拍攝更有針對性,節目更貼近百姓,貼近觀眾。《邊疆行》播出後,《遠方的家》欄目收視率節節攀升,比以往日常節目提升50%以上,觀眾好評如潮。
2.“雖然辛苦,人也曬黑了,但心靈淨化了,認識升華了。”
走鄉村,訪農戶,捕捉最生動的場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在《邊疆行》攝製組的採訪活動中,記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實實在在的邊疆生活的體驗者。
記者彭祖心中一直保存著這么一個故事。
攝製組在滇藏公路沿線採訪時,偶遇一位藏族老阿媽正在清理塌方的路面,彭祖下車跟老阿媽攀談起來。阿媽今年67歲,因為這個路段經常塌方,11年來,她每天要走近兩小時到這裡義務修路。
看著阿媽長滿老繭的手骨節已經變形,彭祖不禁問她:“您做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呢?”老阿媽的回答非常簡單,“我什麼都不為,只是不想來到這裡的車出事。”
“走的路越來越多,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心靈的撞擊越來越多。在《邊疆行》,我不需要做作,不需要設計,不需要誇張。只要將當地人最原始的生活狀態、生活態度用最真實的鏡頭語言呈現出來,就是最美的。”彭祖告訴記者。
攝製組堅持走到祖國邊疆的最前沿、最深處。走到一個叫哈里村的德昂族村落時,村委會主任一把握住記者王靜的手說:“建國62周年了,可把你們給盼來了,黨中央沒有忘記我們!”在《邊疆行》攝製組到來之前,從沒有一家國家級媒體到過那裡。一句簡單樸素的話,讓攝製組一行人一下子覺得自己肩上的攝像機、手中的話筒,份量是那樣的重。
上西藏,下雲南,赴新疆,一趟趟走下來,年輕記者王靜感慨地說:“作為一名80後年輕記者,在走基層的過程中,我的認識也悄然變化,走基層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由最開始對所見所聞的被動接收,慢慢地變成了主動積極思考。漸漸地,我覺得自己看問題的眼光變了,不再浮躁了,而是真正地懷著一顆謙虛的心,願意傾聽他們在做什麼,在說什麼。近六個月的拍攝,我們雖然很辛苦,人也曬黑了,但心靈淨化了,認識升華了。”
3.“這是新聞界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民眾的一個成功典範”
“《邊疆行》的‘走轉改’實踐培養和建設了隊伍,使大批80後年輕編導記者成長成熟,他們作為國家主流媒體電視人的使命感、光榮感、責任感大大增強了。”楊剛毅告訴記者,《邊疆行》不僅鍛鍊了隊伍、提高了隊伍的綜合素養,也大大提高了記者編導的采編播報等業務能力。沒走邊疆以前,很多記者的串詞和提問是事先設計寫好的,而這次邊疆行,記者所說的都是“真情實感”。
深入到基層,邊疆人民勤勞善良、樂觀奉獻、熱情質樸的品質深深感染了中文國際頻道的記者編導。記者吳丹、周雪梅,編導馬戎、朱軍和攝像阮健等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只要有機會就要為邊疆多做事,希望今後還能多多製作這樣的節目,讓更多的人了解邊疆、關注邊疆、帶動邊疆的發展。
《邊疆行》真正走進了邊疆的山山水水,也真正走進了觀眾的心靈,提升了中文國際頻道的影響力。截至10月中旬,11000多條來自海內外觀眾、網友、微博的評價給這個系列節目打出了高分。有專家評價說:這是一次打動人心的長距離採訪,也是中國新聞界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民眾的一個成功典範。觀眾通過記者真實生動的體驗和紀實報導,切身感受到了一個絢麗而難得一見的地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