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之南

邊境之南

《邊境之南》作者:滕威,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7-1。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在文化研究的視野中考察中國在1949-1999年間對拉丁美洲文學翻譯與接受的歷史,關注其中翻譯與政治、翻譯與意識形態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揭示翻

邊境之南

譯與接受過程中的種種誤讀與錯位、改寫與挪用,不僅第一次全面梳理與回溯了半個世紀以來的拉美文學漢譯史,同時為當代文學研究提供了新鮮的視角。作者力圖避免將翻譯與政治、文學與政治相對立的研究思路,尤其警惕不加反省地移植“操控”理論觀照本土翻譯歷史。相反,本書通過細密的歷史考察,再現翻譯與政治之間的複雜聯結,並試圖在新的歷史語境中恢復翻譯/文學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可能性。當第三世界/南半球在中國視野中漸次消隱,當全球範圍內財富疆界(南/北)漸次清晰時,重提一種第三世界/南半球文學,返觀它在中國的翻譯與接受歷史,再現中國與拉美/第三世界之間曾經緊密的政治/文化關係,這無疑是出於某種恢復完整的世界視野、探索多樣性的未來道路的一種自覺努力,亦是作者希望在學術寫作中帶入的一種現實情懷。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部分 50-0年代:被建構的拉美/革命文學

第一章 拉美文學漢譯的政治動力學

第一節 文學翻譯:“民間”外交的一種形式

第二節 古巴革命與翻譯高潮

第三節 中蘇分歧與翻譯禁區

第四節 “文革”中翻譯的停滯.

第二章 中國當代文學“一體化”進程中的拉美文學翻譯

第一節 文學翻譯的機構化

第二節 本土文學規範對文學翻譯的規約

第三節 革命文學的另一風貌

小結

第二部分 80年代:本土現代化想像中的拉美文學翻譯

第一章 80年代拉美文學熱

第一節 拉美文學漢譯高潮

2006年韓國電影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邊境之南 又名:國境以南

英文名稱:South Of The Border

發行時間:2006年

電影導演:安坂石


電影主演:車承元、趙以珍

地區:韓國

語言:朝鮮語

劇情簡介

他出生於1975年朝鮮勞動黨建黨日,名字叫金善浩,萬水藝術團圓號演奏者,故鄉是平壤。突然有一天從南韓寄來了爺爺的秘密信件,於是他不得不離開北韓,留下愛人燕華。到了南韓後他為了準備燕華逃出北韓的資金,開始了打工生涯,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覺得能夠見到燕華的幾率越來越渺茫。就在他很失落了時候一個叫京珠的女孩撫慰了他的心靈,他跟她結了婚過著安穩的生活。就在這個時候燕華逃離了北韓,孤身一人冒著生命危險來到南韓找到了他……

2008年美國電影

基本資料

中文名:邊境之南 又名: 國境以南

英文名: South of the Border


導 演: ( 羅傑·高斯理 Raja Gosnell )

主 演: (德魯·巴里摩爾 Drew Barrymore)

(薩爾瑪·海耶克Salma Hayek)

(派珀·佩拉博Piper Perabo)

(傑米·李·柯蒂斯 Jamie Lee Curtis)

(埃德華·詹姆斯·奧爾摩斯 Edward JamesOlmos)

(安迪·加西亞 Andy Garcia)

上 映: 2008年08月08日 美國

地 區: 美國

劇情簡介

比佛利吉娃娃小狗每天習慣了在手提包裡面跟著主人到墨西哥泡溫泉。不過有一次主人把她弄丟了,小狗不得不自己尋找回家的路……

2009年美國電影

基本資料

中文片名:邊境之南 又名: 國境以南

英文片名:South of the Border


國家/地區:美國

影片類型:紀錄片

影片語言:英語 / 西班牙語 / 葡萄牙語

上映日期:2009-09-08

片長:78分鐘

導演: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編劇: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 塔里克·阿里 Tariq Ali

主演:烏戈·查維茲 Hugo Chávez

塔里克·阿里 Tariq Ali

勞爾·卡斯楚 Raúl Modesto Castro Ruz

劇情簡介

邊境之南邊境之南

南美諸國正在醞釀著一場改革的風暴,這個在美國眼中"釘子戶"聚集的大洲正在準備進行一場由內而外的改革。

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踏上了尋訪南美諸國的旅程。在他的鏡頭下,他將用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全世界觀眾描繪一個真實的南美,一個處於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和政治更替中的南美。由於美國媒體長期以來對南美國家的偏見和誤讀,造成了"妖魔化"南美的假象。在斯通眼中,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同時這也是布希政府要施行的國家政策的"煙霧彈"。

在影片中奧利弗·斯通採訪了7位南美國家的領導人,包括烏戈·查維茲(委內瑞拉)、埃沃·莫拉萊斯(玻利維亞)、盧拉·達·席爾瓦(巴西)、克里斯蒂娜·基什內爾(阿根廷)、(巴拉圭)、拉斐爾·科雷亞(厄瓜多)、以及勞爾·卡斯楚(古巴),讓他們在鏡頭面前解釋了自己國家政策和政治主張。

媒體報導

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逐漸進入高潮,好萊塢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在9月7日帶來了他最新的紀錄片大作《邊境之南》,把鏡頭對準了以委內維拉為主的南美國家。影片著重採訪了“反美鬥士”,委內瑞拉總統雨果·查維斯,當日也特意飛到水城威尼斯,以一國首腦的身份走起了首映紅地毯,引發現場轟動。就在前日,麥可·摩爾的《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已經吸引了所有媒體的目光,這次的《邊境之南》更是把本屆電影節“政治風”刮到了頂峰,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成功的製造了新的話題點,為威尼斯吸引了各方人氣。

在影片9月7日晚正式首映前,早已有訊息靈通的媒體得知查維斯將來走紅地毯。記者也親身感受到電影節保全工作的突然收緊,每日去電影宮時,門口的警衛必須檢查隨身物品,嚴防有刀具等危險物品。據電影節組織方後來透露,委內瑞拉國防部的人員,早在周日就到了麗都島開始部署,全程保護總統的安全。

威尼斯當日下午5點時,當查維斯真的出現在紅地毯上時,氣氛反而是輕鬆且熱烈的。攝影記者的閃光燈全部對準了導演奧利弗·斯通和這位“南美鬥士”,受歡迎程度超過了本屆電影節上的所有的男女影星。現場甚至有人高呼“總統!總統”,興致頗高的查維茲滿面笑容,盡顯親民的一面。走到紅毯半中央時,還向周圍歡呼的人群投擲了鮮花。就連在Photo Call區忙了一整天的記者們,這次也意外的享受到了一國元首的“接見”。查維斯向一位女攝像師借來相機,為自己拍下了一張照片。在電影宮裡看完首映後,查維斯又與身邊的觀眾們親切握手,詢問觀感。威尼斯電影節,因為一個有爭議的政治人物的到來,氣氛達到了高潮,超過了電影本身。

在這部非競賽展映單元的影片中,《邊境之南》里展現“另一個查維斯”的同時,也反思了美國布希政府的南美外交政策。影片中常可以看到有趣的鏡頭,斯通騎著機車在路上行駛,雖然是真實的紀錄片,也不乏足夠的熱情和幽默感,與摩爾的辛辣諷刺的風格迥異。斯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自嘲道,“這部電影最後好像是一部公路片,我從一個國家到又一個國家。”這部紀錄片的手法穩重,條例清晰,贏得了現場大部分記者的好評。

“在西方的報紙上,你無法看到對查維茲的公正報導。我不想對美國媒體對查維茲的評論做一個反駁,我通過自己和七八個南美洲國家首腦的對話,詢問了他們對查維茲的印象。”斯通也透露,他從今年1月就開始籌備這部影片,還親自飛去委內瑞拉。查維斯總統一開始拒絕了斯通,後來才答應接受採訪。長期被西方曲解的查維斯也敏感地覺察到,這是一個藉助世界媒體改變自己形象的好機會,因此在9月7日晚,他高調出現在威尼斯,這個藝術電影的舞台中心。

關注“政治話題”本來是柏林電影節的傳統,可這次在穆勒的巧妙安排下,也變成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新熱點。除了摩爾的《資本主義》和斯通的《邊境以南》,還有不少其他地區的政治性影片入選,例如開幕片《巴阿立亞》就是講述一個西西里政治家的個人奮鬥史,“地平線單元”里有大量本土劇情、紀錄片,從墨索里尼到貝盧斯科尼無不涉及。就在7日首映的以色列影片《黎巴嫩》也是敏感的政治主題,導演用獨特的手法和角度講述了普通士兵和平民的悲劇,把真實與藝術巧妙的結合起來。

Luc,2009年9月8日於威尼斯

P.s. 首映現場,查維斯走到中國記者面前,無比熱情的握手...“同志啊”

影片評論

一句話評論

奧利佛·斯通還是像以前那樣政治立場鮮明。從影片中能很明顯地看出他對布希政府的國家政策很不滿意,對主流媒體妖魔化南美國家的做法很是失望。

——《綜藝》

奧利佛·斯通在政治上站在了布希政府的對立面,所以他會很喜歡南美的那些領導人。正是因為這種由衷的喜愛,《國境之南》獲得了南美領導人的讚譽。

——《好萊塢報導》

為了讓美國人"清醒"起來,斯通幾乎跑遍了南美大陸。可是關於政治這種事情,觀點不同的雙方都只是各執一詞而已。

——《華盛頓郵報》

網友影評

本片是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先生採訪2002年之後拉美各國左派總統的採訪剪輯。過程流暢,節奏明快。表現了拉美各國秉承玻利瓦爾先生的遺志,要求國家獨立、人民幸福的願望;刻畫了以查維茲為代表的總統們不畏強權、發展本國經濟和“深得人民愛戴”的行動;揭露了美國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損害各國利益、支持政變破壞民主、攻擊謾罵查維茲等人的行徑。把另一種聲音帶到了我的耳旁,讓我從“美國就是好的,美國做的都是對的”的迷思中醒來。雖然看得僅是七十八分鐘版,但是力量足以促使我思考。

然而我看完本片,並沒有對查維茲先生產生信任和崇拜,相反疑懼頗甚。制衡他的政治力量在哪裡?皮膚白的反對者在哪裡?他實行了哪些政策保持他的支持率如此高?我對於狂熱歡呼的民眾總是懷有戒心。社會福利的提高是大好事,可是國家在經濟生活中比重加大是腐敗的根芽。不與國際基金組織合作,擺脫壟斷資本的控制,從經濟開始獨立自主極對。可是發表激烈言論,做與發展經濟無益的外交舉動是為了什麼呢?

最遺憾的是本片中沒有看到普通人的身影。斯通先生有沒有試圖繞開官方,看看示範點之外的生活?要是這位慈祥而憨厚的老大哥不在,人們會如何敘述?生活的艱難和困苦在哪裡?簡·方達從河內歸來、羅曼·羅蘭從蘇聯歸來、場面相似到我總往壞處想。

我對拉丁美洲毫無了解,上述議論空洞膚淺。我以後會多看一些書,了解美國是如何掠奪、壓迫、侵略拉丁美洲各國的。

——摘自豆瓣電影

幕後製作

政治公路片
在這部電影中,斯通原準備只採訪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的,可是他後來卻似乎跑上了癮,一連跑遍了整個南美大陸,採訪了7位南美國家領導人,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

影片的總策劃塔里克·阿里說:"的確,斯通幾乎跑遍了整個南美洲的大陸,採訪了7位總統。在採訪中,他詢問了大量的有關這些領導人的治國方針、政治理念和思想生活等等問題,得到了很多一手的資料。其實這些領導人並不像美國宣傳的那樣是一群獨裁者,相反他們大多都是被公民選出來的,南美諸國實際上也是民主國家。因為斯通跑了那么遠的路,而整部影片又是記錄發生在旅途中故事的,所以很願意把這部影片看成是一部'政治公路片'(a political road movie)。政治的那些元素,留給政治家去解讀,我覺得斯通拍了一部標準的在路上的'公路片'。"

其實在斯通的眼中,這部電影也是一部公路片,他說:"要拍攝一部跨越整個大洲的影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每個地區的風俗和文化都不一樣,這些都要照顧到。幸運的是我們有一個國際化的指導和工作團隊。因為他們的幫助,所以在影片裡才能體現的出當地的大量風土人情和各種生活細節。因為有了這些細節,這部紀錄片才顯得更為真實可信。那樣拍出來之後,我覺得它像是一個公路片,因為我從一個國家跑到另一個國家,記錄了沿途的風景、人文和政治。一直都是在路上,沒有停下來。"

為南美正名
長久以來,在美國的主流媒體的渲染下,南美這個豐饒而且盛產足球天才的大陸,一直都是滋生恐怖分子和毒販溫床--尤其是委內瑞拉這個國家--更是禍害中的禍害。不僅如此,在斯通看來,美國人一直對這個國家的總統查維茲充滿了不信任和誤解。

談及自己拍攝《國境之南》的初衷,斯通說:"我拍攝這部紀錄片,原本只是想扭轉西方媒體對查維茲的偏見的。因為在我們的媒體上,查維茲是一個獨裁者,是一個暴君。實際上,查維茲在委內瑞拉卻很有民眾基礎,他是被全民公選選擇出來的做總統的,並不是什麼獨裁或者是專制。我很開心地看到在歐巴馬的外交政策下,我們國家對委內瑞拉的態度的轉變。雖然委內瑞拉的大選和公投和美國不一樣,但是我們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整個世界。委內瑞拉是一個很好的民主國家,雖然美國人看不慣,但是我們又為什麼要批評查維茲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政策引起了華盛頓的不滿。"

而影片的策劃兼撰稿塔里克·阿里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說:"南美在進行著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的變革,這種變革需要民主制度作為基礎。當斯通和我說他的拍攝計畫的時候,我覺得這個計畫有點難以實施。但是為了讓美國公民明白南美國家的現狀,讓他們不再受主流媒體的誤導,這部電影值得我們付出努力。通過這部影片斯通讓人們意識到了現今社會的變革可以不要武裝鬥爭,可以不要游擊戰,也可以不要切·格瓦拉,南美正在進行著這種意義斐然的變化。"

被中傷的男人
影片導演奧利弗·斯通,是一個偏愛政治話題的人,除了在故事片中大談政治外,他還曾拍攝了關於古巴總統卡斯楚的紀錄片(《指揮官》、《尋找卡斯楚》),以及關於美國總統尼克森一生的傳記片(《尼克森》)。

縱觀這幾部政治性的影片,不難發現,斯通喜歡在自己的影片中表現那些"被中傷"的領導人。無論是在美國人眼中"臭名昭著"的卡斯楚,還是因為"水門事件"下台的"尼克森",抑或是總被無故誤解的查維茲--這些人在斯通的眼中都是"被中傷"的人。斯通說:"我一直喜歡用一些存滿了爭議,被袒護也是'被中傷'的人作為影片中的主角。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我拍攝了尼克森,並不是要為他的水門事件辯護或者是再一次把他打進地獄,而只是希望能用電影展示他人性化的一面。同樣,在拍攝《國境之南》的時候,我也沒有要旗幟鮮明地站到查維茲這一邊,我只是想原本、清晰地把查維茲的做法和觀點表達出來。"

要採訪一個國家主席並非易事,斯通就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採訪到了烏戈·查維茲。斯通說:"其實我好幾年前就開始關注烏戈·查維茲了,他在本國的支持率非常高。後來我想拍攝紀錄片,便開始和查維茲聯繫,希望能採訪他,可是並沒有成果。在堅持聯繫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終於答應了我的採訪。和查維茲聊天是一件很愜意、很輕鬆的事情。他是一個有著極強個性的人,也是一個難以琢磨的人。想要完全了解他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對這些領導人越是熟悉,我們國家才越有可能在外交中占據主動。像現在這樣'排斥',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兩國之間的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

其他相關

·本片入圍2009年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非競賽單元。

·影片中的受訪者--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維茲出席了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首映。

·查維茲本人很喜歡斯通這位政治立場鮮明的導演。

·這並不是奧利佛·斯通第一次來到南美拍攝紀錄片。2003年,他曾給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拍攝了紀錄片《指揮官》。

·斯通表示,自己的下一部紀錄片仍將是一部政治紀錄片。

影片劇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