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源市第十九中學

遼源市第十九中學

遼源市第十九中學,始建於1979年,歷經漫長歲月的洗禮,她不斷成長,從纖弱變得強壯,從懵懂變得睿智,從幼稚變得成熟,從平淡無奇變得聲名煊赫,逐漸發展成為一所擁有30個教學班,1800餘名師生,占地面積19785平方米,建築面積7309.5平方米,師資雄厚,設施完備,環境優越,理念先進,目標長遠,初具特色的學子樂園

基本信息

簡介

遼源十九中,沿遼河岸堤西行,至河水清清,綠草茵茵,花團錦簇,景色怡人之處,一幢白色的樓宇巍然聳立,宛若一顆河畔明珠,脫穎而出,光彩熠熠,為遼河畔無盡風光更濃塗重彩,平添風情與魅力。

辦學目標

十九中學的決策者們從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對辦學發展潛力進行客觀的預測,以鄧小平 “三個面向”教育方針為指南,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以大教育觀的思維對學校的辦學思想體系做以重大調整,確立了“創造引領學生一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提出“對社會發展盡職,對學生質量負責”的辦學宗旨,在讓“社會寬心、學校盡心、家長放心、教師安心、學生開心”的“五心”辦學理念和“人本管理、內涵發展、凝練特色、打造品牌”辦學策略的指導下,立足現代,放眼未來,將人才培養的社會問題與學校發展的事業問題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全面樹立教育的人生增值觀念,以發展的主題思想統領學校的全局工作,全面推進我市立體化素質教育進程,向“學校品牌化、教師專業化、學生個性化”的辦學目標跨步前進。

校史

十九中學的發展史實際就是一部科研興校史,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以柳玉峰為代表的第一批科研骨幹隊伍,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學校的發展推波助瀾。之後,又有宋翠玲為代表的第二批科研隊伍,再次將教育科研水平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十、五”期間,我校教育科研再創新高峰,共有18名教師分別承擔國家、省、市級課題12項。以“主體能動式”教學模式的研究為突破口,促進各課題實驗工作的開展。在長期的實踐工作基礎上,不斷摸索,實現科研管理規範化,實驗指導周期化,科研培訓應時化,科研成果共享化,科研方法個性化,科研工作目標化,科研保障制度化,使“科研興校”理念內化為每位教師的自覺追求,加快了由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轉變。

設備

在硬體建設上,我校早在幾年前就上馬了“雙控”系統,裝配了先 進的學生微機室、教師電子備課室、多媒體功能室、多媒體語音室。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教育資源,建立學校網站,組建學校的教學資源庫,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校內共享。同時,加大對老“三室”的裝備,各實驗室器材齊全,藥品充足,設施完善,為培養學生的實驗 動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為達到以優美的環境陶冶人的目的,學校投資數十萬先後建成了師生腳踏車棚、垃圾焚燒塔、校園文化長廊、素質教育成果展廳、省級標準的心理諮詢室,對裸露地面實行硬覆蓋,購置大量的綠化盆景,種植大面積綠化草坪,粉飾了教學樓,修繕了學校廁所,重新更換了學校的廣播通訊系統,懸掛富含科學和人文精神的名人畫像、名人名言以及各種警示語,加強對學生的“潛課程”教育,按標準教師的要求對教室的照明電路進行改造,安裝室內窗簾,更換全校桌椅,努力改造辦學條件。同時定期進行安全檢查,杜絕各種事故隱患,為全校師生提供了舒適安全的環境。

員工

天道酬勤。多年來,在歷屆領導班子和全校教職員工的不懈努力下,勤勞樸素的十九中人,以其堅韌的意志,頑強的精神,戰勝了重重困難,建立起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座座豐碑。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傳統美德教育先進集體、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省園林式學校、省級科技示範校、省綠色學校、省責任教育實驗基地校、省家長學校、“311”文明校、學校綜合治理標兵單位、教學質量優秀單位、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市消防達標校、市勤工儉學先進單位。幾年來,學校中考成績連年名列前茅,繼95屆畢業生王威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東北師大附中以後,99屆畢業生劉冠男同學又被北大理科實驗班破格錄取,成為遼源市第一個進京深造的學生,2004年中考於瀛和張勝華同學奪得局直中學前兩名的好成績。教研活動的開展為教師素質的提高提供了機會,一批年輕教師迅速成長為教育教學骨幹。學校現有國家級英語教師園丁獎獲得者1名、省骨幹教師2名、省學科教學新秀3人、省學科十佳2人、省師德先進個人1名、市勞模1名、市優秀教師1名、市骨幹教師10人、市教學新秀6人、市學科帶頭人4人、市師德先進5人。

素質教育

十九中人在二十幾年的追求和奮鬥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這是幾代人用聰明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換來的。榮譽只代表過去,在這新的世紀,十九中人將以嶄新的姿態、高昂的鬥志,迎接新課程改革的大潮,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向辦成全市示範校的目標邁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