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珠山遺址
小珠山遺址地處小珠山東坡上,東坡地勢平緩,遺址面積約5000平方米。遺址北部基本被破壞,因此兩次發掘都是在遺址的中部和南部進行,發掘面積約為220餘平方米。
1、地層堆積
小珠山遺址作為典型的貝丘遺址,各個文化層大多以大量的貝殼堆積而成。文化層堆積厚度不均,遺址中部較厚,南部較薄,厚為30~175厘米。貝殼層大部分形成堆狀堆積,每層堆積分布範圍較小,貝殼層之間有較薄的土層堆積。以遺址中部的T1612東壁剖面為例,劃分為17個文化層。根據出土遺物分析,遺存可分為五期。經過兩次發掘,共發現了8座房址、10座灰坑、10座野外灶址和數十個殘存的柱洞等遺蹟現象。同時,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各類遺物數百件。
2、遺蹟
1) 房址
共揭露8座房址。房址均為半地穴房址,平面形狀呈圓角方形或橢圓形,其中圓角方形6座,橢圓形2座。
圓角方形房址以F2為例(圖二)。F2位於遺址中部,打破F3,面積接近20平方米。房內中心有灶址,為地面灶,平面呈橢圓形。出土石網墜,骨錐等。
橢圓形房址以F6為例。F6面積較小,約為4~5平方米,穴壁最深處僅存18厘米。室內地面雖有明確的踩踏痕跡,卻無明顯的加工跡象。灶址位於房址內北部,為地面灶,平面為不規則的橢圓形,灶底下凹呈鍋底狀。除灶址外,室內地面多處經火燒烤並遺留有大量炭灰。居住面上出土了石器、石塊和少量陶片。未見門道和柱洞。
在遺址的中部發現了一座制骨作坊,編號為F3,被F2打破。作坊平面基本呈方形,面積達10餘平方米。穴壁最深處僅存23厘米。室內地面未經加工,僅存踩踏痕跡。灶址位於房址中部,為地面灶,平面近橢圓形。柱洞沿穴壁分布。靠房址北壁一側存放有大量獸骨,房內中部偏北出土了骨器或角製品及其半成品,室內偏南部出土了石錘、刮削器、礪石等石器和骨、角器。在房址東北部還出土了疊放在一起的石磨盤和磨棒。
2) 灰坑
發現10座灰坑,多為圓形或橢圓形。以H1為例。H1位於遺址中部偏南,平面呈橢圓形,近直壁,平底。坑內堆積為含土的貝殼堆積。堆積層出土玉墜。
3) 野外灶址
發現10座野外灶址,多為不規則的圓形,除個別灶址外,絕大多數使用時間不長。以Z6為例。Z6位於遺址中部,平面呈橢圓形,灶底下凹呈鍋底狀。最大徑為 83厘米。灶面上堆積有質地較細膩疏鬆的黃灰色土,應為灰燼。
3、遺物
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遺物,其中陶器、石器數量最多。
陶器,各個時期的特徵較為明顯。早期以夾砂含滑石紅褐陶為主,器壁較厚。器類多為筒形罐,器形和器底較大。紋飾的施紋方法多為壓印紋,紋飾有之字紋、席紋、不規則弦紋。還有少量刻劃紋陶器。中期則以夾砂含雲母的紅褐陶為主,器壁較薄。器類仍以筒形罐較多,但器形和器底變小,還發現鼎、壺、缽、器蓋。紋飾多為刻劃紋,有平行短斜線紋、人字紋、葉脈紋、格線紋等,也出土紅底黑彩陶片。晚期以夾砂含雲母黑褐陶為主,出土少量泥質陶器。施紋大多為素麵紋、附加堆紋,個別為刻劃紋。器類有筒形罐、鼓腹罐、壺、缽、豆、三足器。
石器,以磨製石器為主,有磨盤、磨棒、石杵、石錛、亞腰形石鏟、石錘、石刀、石鏃、網墜等。此外,還出土少量的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敲砸器等。
玉器,出土了斧、鑿和墜等器形。
骨器主要有骨錐、骨針、骨鏃、魚卡、骨鑿、骨匕、魚鉤和骨料。蚌器有蚌勺、蚌飾、蚌環(圖一五)。此外,還出土了大量魚骨。
吳家村遺址
吳家村遺址位於遼寧省長海縣廣鹿島吳家村,該遺址也是一處貝丘遺址。遺址西部被破壞,東部保存狀況良好。因此發掘主要在遺址東部進行,發掘面積約為110餘平方米。
1、地層堆積
吳家村遺址作為典型的貝丘遺址,文化層也是以貝殼堆積而成。但是較小珠山遺址文化層內貝殼較碎,含土量多於貝殼堆積,各個文化層分布範圍較大,分布均勻。文化層比較單純、簡單,遺址的主體年代相當於小珠山遺址的中段,但它延續使用的時間比較長,最晚已經到了遼金時期。主要發現新石器時代灰坑、灶址、柱洞等遺蹟現象和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人工製品。同時,還發現遼金時期房址。房址保存較好,是一座完整的石砌的火炕遺蹟,它是目前遼東半島遼金時期保存最為完整、結構最為清楚的火炕遺存。下面介紹史前時代的主要遺存情況。
2、遺蹟
1) 灰坑
發現6座灰坑,多為橢圓形,以H4為例。H4位於遺址東部,平面呈橢圓形,剖面呈鍋底狀。坑內填土分為6層堆積。坑內堆積土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其中陶器以小平底的中小型筒形罐為主,器壁較薄,施刻劃紋。還出土鼓腹罐、三足鬹。
2) 野外灶址
發現2座野外灶址,平面呈橢圓形。以Z2為例。Z2位於遺址東部,平面呈橢圓形,最大直徑為60厘米,灶底呈鍋底狀。灶內堆積分為兩層,第一層為質地較細膩疏鬆的黃白色土,應為灰燼。第二層為紅燒土層,紅燒土面堅硬。
3、遺物
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遺物,其中陶器、石器數量最多。陶器以夾砂含雲母的紅褐陶為主,器類以筒形罐較多,小平底,器形較小,器壁較薄。還發現鼓腹罐、壺、缽、器蓋。紋飾多為刻劃紋,有平行短斜線紋、人字紋、葉脈紋、格線紋等。石器,有石斧、磨盤、磨棒、石鏃、石球、石錛、網墜。還發現骨針、骨錐等骨器和紡輪等陶製品。
重大意義
1、細化小珠山遺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分期。過去往往將距今6500年前至4000年之間的遼東半島考古學文化分為小珠山上、中、下層三個文化時期,通過2006年和2008年發掘,細緻區分考古學文化地層堆積的層次,發現陶器更為細微的隨年代不同而產生的變化,推測這三期可分為五期考古學文化,其中第五期遺存應該是首次確認的由東北地區土著文化接受外來文化因素髮展而來的本土龍山文化。
2、發現了距今6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形態的線索。在220多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發現了8座房址。其中6座屬於早期房址,均為圓角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房址沿著小珠山東坡南北排列,形成了成排分布的聚落模式。為研究遼東半島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和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
3、發現了距今6500餘年前的制骨作坊。作坊中靠近北牆出土了大量的鹿科動物骨骼,在房址的中部發現了鹿骨、鹿角製作的骨器、角製品以及它們的半成品。房址中,還發現了各類加工骨器使用的石器。這是在遼東半島首次發現的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制骨作坊,為研究該地區史前時期人類的社會分工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提供了珍貴資料。
4、通過浮選工作,得到了粟、黍等農作物種子遺存。雖然數量較少,為研究遼東半島地區新石器時代經濟模式提供了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