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遼寧歌舞團是個歷史悠久的“老團”,成立於1956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45年延安魯藝遷到哈爾濱後成立的東北魯藝文工團。
這樣一個“老團”在奠定遼寧文化藝術大省的地位中貢獻良多,出過精品也出過人才,“文革”前曾經位列全國四大甲級歌舞團之一。但當人們審視文藝院團的目光發生了變化,當“出效益”悄然地出現在了“出戲、出人”之後,這樣一個“老團”是在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維持住原有的藝術水準,還是會凋零在這股大潮中?
當記者今天走進位於瀋陽市皇姑區的遼歌大院為這個問題尋找答案時,遼寧歌舞團的年總收入已經突破千萬元,而“遼歌現象”也已經作為新時期藝術院團發展的典型屢屢見諸報端。
其實,遼寧歌舞團成功的邏輯很樸素:藝術團體就應該出精品,出了精品後就應該開拓市場。但是,這個樸素的邏輯一旦為真正幹事業、真正要振興藝術團體的人所掌握,再加上市場經濟的意識、眼光和能力,就能夠迸發出無限的能量和活力。
遼寧歌舞團現任的班子是2002年年底上任的,團長李紹棟多年來一直在演出圈子裡摸爬滾打,豐富的經驗使他迅速找到了在遼寧歌舞團開展工作的重心:藝術生產。
“藝術院團首先應該解決的就是創作問題,這一條原則不但適用於計畫經濟時代,更適用於市場經濟時代。因為,沒有好的作品不可能闖市場,不可能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不可能造就出一支好的演出隊伍,最終還會浪費我們遼寧歌舞團多年發展累積下來的豐富資源,會導致藝術水準的下降。”談及歌舞團這屆領導班子的中心思想時,李紹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