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概況
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實驗室是在1990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細胞與分子進化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籌建起來的。實驗室立足西南地區多樣化的少數民族和豐富的動物遺傳資源,在已有進化生物學研究的深厚積累基礎上,結合國家需求和國際相關學科前沿的發展態勢,通過加強我國對遺傳資源這一戰略資源的基礎性研究,促進遺傳、發育和進化的交叉和統一研究,拓展對生物進化中功能發生和演化的研究,旨在有力地推動我國在遺傳多樣性、進化基因組學和進化發育領域的發展,為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為我國生物、醫學和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通過發展新的學科生長點,旨在成為我國遺傳資源與進化研究的中心,並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從而帶動和引領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發揮特色和優勢,向國際同類一流研究所全面邁進。研究領域
1、遺傳資源多樣性的演化與保護:進一步收集遺傳資源,特別是我國西南地區豐富的少數民族和動物的遺傳資源,研究遺傳資源(多樣性) 的形成和演變的規律,尤其是珍稀物種的瀕危機制及其保護策略、野生和家養動物遺傳資源的多樣性和馴化演變關係,為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2、基因與基因組的進化:以不同關鍵進化地位的生物類群為研究對象,研究基因起源和進化的規律、基因適應性進化對環境適應的意義、基因功能途徑和網路的進化模式、基因家族結構與功能演變的基礎及其進化的模式和機制、基因組的起源與進化,探討基因、基因家族和基因組的結構、功能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形成機制和進化規律;
3、遺傳發育與進化:通過對近緣物種和不同進化地位的代表類群(如昆蟲、頭索動物、兩棲類和哺乳類等) 發育調控機制的比較研究,在不同進化水平分析物種演化的發育生物學機制,如新基因、新的基因表達調控機制對物種形態演化與適應性的貢獻。
學術團隊
實驗室目前的11位研究組長(PI) 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引進人才2名、中國科學院中德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2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名。現有技術輔助人員23人,研究生近100名。擁有碩士、博士點和博士後工作站。項目成果
2001年以來,實驗室共發表SCI研究論300多篇,影響因子> 10的SCI論文26 篇,其中研究論文Nature 2篇、Science 1篇、Nature Genetics 1篇;特邀評論與綜述Nature Review Genetics 1篇,Nature 2篇,Science 1篇,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單篇論文的影響因子平均達4.5,累積引用次數近千次。獲得美國生物多樣性領導獎(Biodiversity Leadership Award) 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6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雲南省自然科學突出貢獻獎1項, 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1項。3名博士生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2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006-2010年間,實驗室共承擔國家、省(部門)科研項目181項,其中,973項目主持2項,參與4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3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傑出青年科學基金3項,重大研究計畫項目2項,重點項目8項;國際重大合作項目3項;中科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9項。
實驗室承擔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動物分庫的建設,在生物多樣性資源收集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此基礎上,實驗室牽頭組織我國生命條形碼計畫,使我國成為“iBOL國際重大計畫”的四個中心節點之一,還牽頭組織了“國際山羊基因組計畫”、作為主要成員參與組織“國際綿羊基因組計畫”等重大國際項目,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2006年來,實驗室將資源優勢與科學前沿有機結合,圍繞遺傳資源多樣性的演變規律、自然/人工選擇與生物適應的遺傳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在生物多樣性演化的格局、過程與機制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代表性成果,共發表SCI論文318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 Biotechnol.,PNAS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4篇,包括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論文20篇。論文的平均影響因子4.3/篇,平均引用次數5.3次/篇,單篇最高引用次數116次。另外,實驗室在瀕危物種的遺傳種質資源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受到了Nature,Science,Nat. Rev. Genet.等雜誌的專題評述。實驗室還參與編寫專著7本,申請專利4項。2006年來,實驗室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雲南省科技成果獎(技術發明類)三等獎1項。
至2012年,實驗室擁有研究組15個,支撐部門3個,固定研究人員99人,是一支由中青年為主(平均年齡35歲)組成的高素質研究隊伍。15位學科組長(PI)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百人計畫人才7人,中國科學院和德國馬普學會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2人,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2人。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王寬誠西部學者傑出貢獻獎1人,雲南省自然科學突出貢獻獎1人。另外擁有副研究員11人,40歲以下具博士學位年輕研究人員20餘人。實驗室還擁有碩士點4個、博士點3個,博士後工作站1個,在學研究生、博士後共100多名。2006年來,1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人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人榮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
實驗室擁有進行細胞和分子進化研究的各種大小儀器設備300餘台,包括基因晶片掃瞄器Affymetrix GC3000、基因分型系統Beckman GENOTYPING System、倒置螢光顯微鏡Leica DMI6000B、雙向電泳GE /Ettan DIGE System、高性能計算機組曙光4000A、DNA序列分析儀ABI 3130xl、Roche454測序儀等大型儀器。以此為基礎,建立了高通量的DNA測序平台、生物信息學大型計算機分析平台、基因功能分析平台、蛋白質組學分析平台、高通量的基因型分析平台等5大平台。以滿足實驗室在後基因組時代對基因組進化與基因功能研究的需求。這些平台同時對社會開放使用。另外,實驗室還擁有無量山黑長臂猿監測站、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研究基地雙柏監測站等野外觀察站4個,雲南土著魚類養殖基地3個。為實驗室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