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阿圖羅·埃斯科瓦爾,(Arturo Escobar)1951年生於哥倫比亞的馬尼薩萊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人類學系傑出教授;北卡羅來納大學地理系、傳媒系兼職教授,藝術與人文研究所、城-市'-5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其對西方工業社會主導的發展戰略進行了犀利的批判,是後發展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遭遇發展》是其最著名的作品。其研究領域包括人類學、拉丁美洲研究、政治生態學、發展研究、政治經濟學、文化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差異的領地》(2010)、《世界人類學轉型》(2006)、《婦女與空間政治》(2005)、《政治的文化與文化的政治》(1998)、《遭遇發展》(1995)、《權力-5可見性》(1987)等。
葉敬忠,1967年生於江蘇省沭陽縣。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發展歷史與發展分析、發展理論與發展批判、發展干預與社會轉型、農村社會問題、農村教育、留守人口等。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著作包括《留守中國》、《別樣童年》、《阡陌獨舞》、《靜寞夕陽》、《關注留守兒童》、《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參與式發展規劃》、《發展項目教程》等。
內容簡介
《遭遇發展:第三世界的形成與瓦解》內容簡介:人們在憧憬未來時,常常高唱“主動選擇,把握人生”的豪言壯語;而在回首往事時,卻又每每發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嘆息,因為很多時候個人其實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原本學習自然科學,幾經輾轉,又入了社會科學之門,但40餘年的人生路途中,我的生活世界似乎一直沒有離開“發展”二字。國小時的每篇作文都以“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鬥終生”結尾;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的科學至上主義指導下,大學進入自然科學領域學習土壤化學,也為的是以實際行動投入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碩士階段學習的是發展經濟學的孿生兄弟——發展規劃,即如何制定和實施發展政策和發展項目,隨後便投身於在中國實施的大量國際發展合作援助項目。有著這樣的成長經歷的一代人,也許怎么也不會對現代化發展道路產生半點疑慮。即便是博士期間學習的發展社會學,也沒有脫離發展干預這個主題,只是在以往關於發展的線性思維中加入了衝突的視角,認識到不同的社會行動者在發展干預過程中的不連續性。其間雖然知道著名學者阿圖羅?埃斯科瓦爾(Arturo Escobar)的《遭遇發展》,但由於語言和理解能力所限,未能太多關注。直到2007年與作者相遇,並正式投入該書的中文翻譯工作,才發現所譯內容竟是對自己以往所形成的發展思維和發展工作經歷的徹底顛覆;震撼之餘,我深為作者的思辨深度所折服。
媒體評論
這是一本極具震撼力的原創性著作,涵蓋了一系列極其重要的話題。其最大優點在於並不將發展視為解決全球問題的常識性手段,而是一項歷史和文化特異的計畫。發展是一個陌生事物,它的出現並非自然而然。在關乎發展、現代性話語及全球不平等關係的討論中,本書將是一本被廣泛討論和引用的主要著作。
——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on)
北美和歐洲的工業化國家何以在二戰後成為亞非拉仿效的榜樣?戰後的發展話語如何創造了所謂的第三世界?為解答這些問題,阿圖羅·埃斯科瓦爾揭示了發展政策如何成為不遜於殖民政策的控制機制,二者產生的作用同樣深入而有效。發展機器製造的分類方式強大而有力,形塑了人們的思維,甚至鮮有對它的批判,而與此同時,貧窮和飢餓卻普遍存在。但“發展”的根本從未被撼動,直至20世紀80年代,新的分析社會現實表征的方法出現後,該方法才被用以分析第三世界。在本書中,埃斯科瓦爾採用了這些新方法,對發展話語和實踐進行了近乎挑釁的分析,並以討論後發展時代的其他可能前景作為全書的結尾。任何有興趣重新審視既有“發展”觀的人,甚至從未質疑過“發展”的人,都應該閱讀本書。經濟主義的發展存在固有的問題,西方帝國主義對有悠久傳統的文明進行了干預。所有意欲認真思考這兩個現象的人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啟迪。
——洛德斯·貝內麗亞(Lourdes Beneria)
埃斯科瓦爾認識到,對發展主義的抵制無異於一場重獲文明尊嚴的奮爭。這些文明已經成為試驗對象,接受整套手術之後就會犧牲。它們或被送入博物館,或被送至大學做解剖分析。對後發展時代進行構想,所代表的不僅是對隱蔽的統治結構進行抵制,也意味著賦予蠻荒世界本應擁有的權力,讓其白行設計未來。對於這樣一個開放的前景,埃斯科瓦爾似乎願意冒險一試。
——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
圖書目錄
中譯者序
中文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導言:發展與現代性的人類學
第二章 貧困的問題化:三個世界與發展的故事
第三章 經濟學與發展的空間:增長與資本的故事
第四章 權力的擴散:糧食與飢餓的故事
第五章 權力與可見性:農民、婦女與環境的故事
第六章 結論:構想一個後發展時代
注釋
參考文獻
術語表
人名表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