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塞克

道格拉斯·塞克

道格拉斯·塞克,1897年4月26日出生於德國漢堡,是一位著名導演。在好萊塢,Sirk只被看作是一個擅長拍攝家庭劇、肥皂劇的導演,他甚至沒有得到學院獎的一次提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譯 名:道格拉斯·塞克
姓 名:Douglas Sirk
更多譯名:道格拉斯·薛克
出生日期:1897年4月26日

出生地點:德國漢堡
逝世於1987年2月14日 (瑞士提契諾)
星 座: 金牛座
職 業:導演,編劇
配 偶:
---① Hilde Jary
---② Lydia Brinken(離婚),有一個孩子

成就

在好萊塢,Sirk只被看作是一個擅長拍攝家庭劇、肥皂劇的導演,他甚至沒有得到學院獎的一次提名。但是60年代開始他在歐洲受到追捧,不過當人們認識到他的電影的藝術性的時候,Sirk已經淡出影壇。然而,他對世界電影美學的傑出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生平簡介

從“手冊派”早期的美學理念(以Jean Luc Godard最為明顯),到對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的直接影響,及在70年代被女性主義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學者的重新審讀,直至被作為美國新一代導演——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喬納森·戴米 (Jonathan Demme)、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及其他人——的偶像。
在好萊塢,塞克只被看作是一個擅長拍攝家庭劇、肥皂劇的導演,他甚至沒有得到學院獎的一次提名。但是60年代開始他在歐洲受到追捧,不過當人們認識到他的電影的藝術性的時候,塞克已經淡出影壇。然而,他對世界電影美學的傑出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早期生涯】
道格拉斯·塞克先在慕尼黑大學(Munich University)學習法律,後進入漢堡大學(Hamburg University)學習哲學和藝術史。從學生時代就對戲劇發生興趣,1922年,他在德國魏瑪(Weimar)劇院當舞台導演。
德國:30年代
1934年,進入柏林的烏髮公司(Ufa Studios),從此開始他的電影事業,在烏髮公司先從事編劇。
1934年導演首部電影《Zwei GENIES 》。
1936年導演的《第九交響曲》Schlußakkord 贏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音樂電影獎(Best Musical Film)。
他在德國導演了12部影片。得到過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Josef Goebbels)的賞識,但塞克的第二任妻子Hilde Jary是猶太人,他的前人妻子Lydia Brinken是個納粹狂熱分子,她公開譴責塞克與猶太人有牽連,於是1937年塞克夫婦逃亡至義大利,後又流亡法國、瑞士、荷蘭。
1939年,塞克導演的影片《Boefje》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好萊塢:40——50年代
1941年,塞克移居至美國,他在美國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是1943年的《希特勒的瘋子》(Hitler's Madman)。1949-1950年間他試圖回到德國的努力未獲成功,在好萊塢經歷最初十年的動盪波折後,他以“家庭生活片導演”的身份在環球電影公司(Universal International Pictures)站住了腳。在整個50年代,Sirk開始了他事業的繁榮時期,有多部重要作品問世。
1954年,《天荒地老不老情》Magnificent Obsession 他的御用女演員簡·惠曼(Jane Wyman)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提名。
1955年,《天堂所允許的一切》All That Heaven Allows 是他最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1956年,《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獲得奧斯卡3項提名。
1957年,《沙場壯士赤子心》Battle Hymn贏得金球獎。
1958年,《無情戰地有情天》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或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1959年的《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 是塞克後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2位女配角都獲得奧斯卡提名。
1959年塞克已是環球公司最成功的導演。而當此正可大展宏圖之機,他卻離開了美國和電影事業,與他的妻子Hilde移民瑞士,從事過短暫的教學工作,1987年病故。

作品特點

——題材和類型:
道格拉斯·塞克的作品多為娛樂愛情文藝片,以抒情和描寫音樂氣氛見長。他曾經說過:“事物是辨證發展的。高雅藝術和垃圾藝術之間僅一步之遙,那些偏執的垃圾藝術便十分具有接近高雅藝術的特質。”1955的《天堂所允許的一切》就屬一種被當時評論界忽視的好萊塢類型片種,該片種的構想客群便是那些整日無所事事的“深閨怨婦”(也可稱為美國版的“瓊瑤電影”)。時過境遷,現如今該電影被公認為最接近塞克那種辨證式藝術理念的作品,是他個人生涯中的一部代表作。
——影像:
據傳塞克擅長美術,他在色彩上算個大師,《天堂所允許的一切》、《苦雨戀春風》還有《天老地荒不了情》基本都是彩色電影(Technicolor)的教科書。塞克還經常採用不自然的打光方式,這是為了提醒觀眾電影不是現實,只是電影而已,他把德國寫實主義劇場“間離”的概念,透過風格化的手法把思想表達出來。
——隱性文本:
對於“作者論者”和“結構主義者”而言,塞克大師級的電影語言運用使其超越了好萊塢的片場體制;“女性主義者”們因其電影中的女性主角(地位突出),以及富於情慾、私人化場景和家庭空間的劇情,稱其為“生活片導演”。他的作品風格為各國電影界模仿。
遠在巴黎的《電影手冊》評論員們將道格拉斯·塞克的作品肯定為一種新的美學標準。他們高度評價“電影化的語言高於縝密的情節,明星的象徵性高於其複雜的角色性格,通過場面調度傳達的意義高於劇本的文學品質。”以《苦雨戀春風》為例,塞克為表征其角色和之間的人物關係,精心設定了色彩符碼:當露西從喜歡凱爾轉而移情別戀於米奇後,他的服裝從與凱爾相稱的藍灰色調變成了與米奇搭配的棕色調;而瑪麗里從她鮮紅色的跑車到奪目的粉色睡衣,亦是該片中最具暴露性的鏡頭。在電影的一個關鍵段落,她在臥室上演了一段狂放的帶有反抗性質的獨舞。因她的喧鬧的爵士風格音樂充斥了房間,她的父親便攀上寬大的樓梯,不料卻失足而亡。仰賴塞克在情節推動方面的天賦,他在父與女此二段落間的互動性剪輯催生了一種於好萊塢體制來說罕有的並且極具創新性的節奏性蒙太奇。
《天堂所允許的一切》電影開始段落,Cary正在梳妝檯前為參加Stoningham的社交晚宴打扮,桌邊的花瓶中插著早些時候Ron贈她的樹枝,以此表明在先前段落便體現出來的Cary被喚醒的情慾。在一個精心設計的鏡頭中,孩子在鏡中出場,並繼而橫亘在母親和花瓶間,隨著攝影機的後拉,Cary向後朝她的孩子們走去。此一鏡便暗示了Cary即將在影片接下來部分中必須面對的兩難境地,此亦即塞克的典型風格。
五十年代在美國實行嚴格的電檢制度,並且受限於社會道德觀的規範,所以有很多問題是不能放在檯面上來討論的,例如黑白種族問題、階級問題以及物質對人心的腐化。塞克把這種種的禁忌,轉化成為情緒性的東西;以象徵的手法(或可說是抽象性,神化性的)把人的特質放置其中;經過這種壓縮之後,即成為某個角色人格上的特點。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五十年代弗洛伊德的學說在歐美大量流行,他的象徵主義在影片中也大量地出現:把潛在的壓抑,轉換成符號。作為一種替代,所以塞克在《苦雨戀春風》中,精細地運用不同的色彩來表達不同的情境;同時他也利用鏡子的反射來傳達意涵;當然對“性”的解釋是少不了的。

佳片賞析

《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Ø 本片是國家影評人協會100部推薦必看佳片之一
Ø 《苦雨戀春風》是Sirk的經典作品,影片中充滿了大膽,突兀的Sirk風格,使觀眾不只看到劇情,更充滿了視覺的奇觀。人們的情感通過視覺的得到外顯,作出一種神話式的結構。塞克把現代主義的感性放在了流行文化當中。
Ø 好萊塢為了與電視爭奪江山,開始發展新藝綜合體和彩色技術,電影開始以色情為賣點進行反攻。迫於壓力,海斯法典不得不略微放寬限制並作適量修正,而這些都發生在《苦雨戀春風》發行的時候。《苦雨戀春風》在1956年時展現的這些性內容比之今日那些露骨的性場面有過之而無不及。隨後報刊便刊登出如是標題:“《苦雨戀春風》是迄今為止最為率真的電影。”在《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中,失敗和挫折是導致片中主角Kyle Hadley用酒精麻醉他的性恐懼心理,以及他的妹妹Marylee忘乎所以地愛上那個隨隨便便的Mitch Wayne的原因;Kyle對於性無能的恐懼進而演化為他與Lucy Moore(Lauren Bacall扮演)婚後對於不育的恐懼並拒絕生養孩子。影片用大量顯性的弗洛伊德式及表面化的光效、色彩和場景堆砌的畫面來影射這些“失敗和挫折”。Sirk將Kyle和Marylee置於影片的情感漩渦中心。他們高度風格化的表演,造作地陳述那些古怪且有點冗長的台詞的方式,為生活片——也為他們自己贏得了學院提名(Dorothy Malone還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盃)。
Ø Sirk既是一位高超的電影風格主義者,也是將場面調度與其角色緊密結合,用畫面表現難以言喻之情感的大家之一。他解釋《苦雨戀春風》的結尾第二幕鏡頭道:“Marylee失去了一切。我便在這場中了這樣一個標誌——Marylee孤獨地呆坐在那握著那口該死的油井模型。而那口油井在我看來,便是美國社會一個極其令人生畏的象徵。”形式主義者認為:外在的環境是內在心理的反應.因此Sirk在影片中把顏色系統作了以下的分配:紅色代表愛情,熱情,欲望,暴力,危險;所以Marylee的房間是紅色的,她在爐火中點菸,她像豐麗的火鶴,一段狂舞,充滿了欲望;最後卻也玩火焚身。Lucy Moore也和紅色有關,例如大量出現的玫瑰,還有床也是紅色的,這其中隱喻了到後來愛情轉變成了暴力。另有一個細節頗堪玩味,那就是Mitch Wayne在酒吧露出了一小節的紅襪子,這似乎傳達了一段隱藏的愛情。Kyle Hadley則和白色相連線,這和疾病,死亡有關,象徵了他身體的孱弱,意志力的薄弱以及對“性”的無能為力,這些都造成了他高度的挫折感和焦慮,最後則是走向死亡一途。至於象徵家族的廳堂大柱子也是白色的,這或許代表著一個家族的沒落吧,至於父親的顏色則是土色,就連房間裡也是充滿了篤實的木頭和木製書架,還有聳立在大地之上的油井鐵塔。德國大導演法斯賓德(Werner Fassbinger)就曾說過:Sirk的畫面結構,顏色是多么的出色!
《天堂所允許的一切》All That Heaven Allows 1955
Ø 影片立意明確,表現人生觀、價值觀與愛情的矛盾衝突。首先是階層矛盾。上流人士與下等平民共存於世,看似和諧發展,卻各自形成生活圈,他們之間的關係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差別。其二是倫理矛盾。年長女士愛上年輕男士在世人看來是有悖倫理的。
Ø 這是Sirk在其多舛生涯最終轉折點的標誌性作品。因有往年的《天老地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成功在先,所以環球公司便給了他足夠的資金和自由度使其能更好地將其成熟的風格發揮極致。《天堂所允許的一切》包含所有Sirk式作品的特徵:光、影、色、鏡頭角度,加之那些招牌性的用以分割畫框的鏡子運用。
Ø 當時,環球公司對於將Jane WymanRock Hudson這對搭檔置身於這個老婦少男版的愛情故事中心存顧慮。Wyman已經過了鼎盛時期,新近與Ronald Reagan(後來成為美國第40任總統)的離異,加之擔心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將在那些肥皂劇中度過,因此她十分樂意與Hudson合作。
Ø 今天的批評家在Sirk的御用男主角Rock Hudson身上讀解出了一種蘊涵雙性取向和含混的曖昧情緒的遠勝於表象的隱性文本。雖然《深鎖春光一院愁》表面上是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但這個“團圓”交織著更多的是“Sirk式諷喻”的表征性筆觸。
《地老天荒不老情》Magnificent Obsession (1954)
可以說是Sirk在好萊塢第一部成功的個人化風格作品。

作品年表

導演:
春風秋雨 / 生活的摹仿 Imitation of Life (1959)
污點天使 / 碧海青天夜夜心 The Tarnished Angels (1958)
無情戰地有情天 / 生與死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1958)
苦雨戀春風 / 寫在風中 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沙場壯士赤子心 / 軍人本色 Battle Hymn (1956)
愛爾蘭英雄傳 Captain Lightfoot (1955)
深鎖春光一院愁 / 春閨情愁 / 天堂所允許的一切 All That Heaven Allows (1955)
天老地荒不了情 Magnificent Obsession (1954)
Sign of the Pagan (1954)
鳳還巢 All I Desire (1953)
廣為流傳 Take Me to Town (1953)
誰見了我的女兒 Has Anybody Seen My Gal? (1952)
山丘怒吼 Thunder on the Hill (1951)
A Scandal in Paris (1946)
哈巴涅拉舞 Habanera, La (1937) .....(as Detlef Sierck)
最後的和弦 Schlußakkord (1936) .....(as Detlef Sierck)
四月,四月 April, April! (1935) .....(as Detlef Sierck)
-----
編劇:
最後的和弦 Schlußakkord (1936) .....(screenplay) (as Detlef Sierck)
-----
演 員:
馬丁斯科塞斯美國電影之旅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 (1995) .....Himself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