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形成的,集巫術、自然崇拜、動物崇拜及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於一身,並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一門宗教。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倡導的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逐小形成 辦有教理、教義、教規的一種人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與龍崇拜有不解之緣。先秦時代的乘龍周洲四海、乘龍升天,以及以龍溝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盤繼承。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子孫都繼承其業,均稱"天師",並傳達室說與龍有緣。傳說第三代天師名魯,傳說他有十個兒子,號"張氏十龍"。另有一則傳說稱:張魯的女兒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霧繞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恥,便自殺身亡。死前留下遺言,務必剖屍看腹中為何物。結果,腹中有兩條雙胞胎小龍,婢女把它們放進漢水。其後的許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說成與龍有神秘的關係,如南朝時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傳說其母夢龍而生,他是一個龍種。
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溝通鬼神。龍被認為是"三轎"之一。這裡所指的"三轎",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道教的三轎主要是作為其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張光直先生認為:"濮陽第45號墓的墓主是個仰韶文化社會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師,而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乃是他能召喚使用的三轎的藝術形象。"他把蚌殼龍、虎、鹿與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轎相聯繫,認為二者有淵源關係。
傳說有法力道行的天師、真君還能召龍、驅龍。《酉陽雜俎。怪術》稱:在一個名叫雲安的地方,江邊有十五是險灘,舟楫若不靠人拉縴,無法通過。瘦代天師翟乾佑念商旅之勞,結壇作法,召來群龍,共14條,均化作老人。翟天師讓它們夷平險灘,以利舟行。群龍領命而去,一夜之間,風雷震擊,十四里險灘都變成平潭,惟獨剩一里依舊如故。翟天師一看便知是一條龍昨日未到,於是再次登壇作法,嚴敕神吏召它前來。三日之後,方有一女女子來到,原來是一條雌龍。好申辯說:乘船過這條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賈,給他們拉縴的,都是雲安的貧窮百姓,他們一向靠拉縴過活。倘若險灘沒了,舟船通行無阻,他們靠什麼吃穿呢?寧可要險灘以贍縴夫,不願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師聽後連連點頭,於是又召諸龍一切恢復原樣。
在道教中,龍並不是自然之龍,而是蛇化成的龍。《黃白篇》有:"蛇之成龍,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緣由,皆自然之感致。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龍王信仰也隨之傳入。道教亦引進佛教龍王並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龍王信仰,稱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等。後來,凡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塘井均有龍王,職司該地水旱豐歉。於是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成為中國龍崇拜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