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使我介然有知

道德經·使我介然有知

道德經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戰國時期 這一章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矛盾現象。在《道德經》一書中,有幾處談到這個問題,如三章、十九章、五十七章、七十五章等。本章描述了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尤其是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武力,對百姓姿意橫行,搜刮榨取,終日荒淫奢侈,過著腐朽靡爛的生活,而下層民眾卻陷於飢餓狀況,農田荒蕪、倉藏空虛。這種景況,無怪乎老子把統治者叫做“盜竽”。這一章的內容也可以說是給無道的執政者們——暴君所畫的像。

原文

使我①介然有知②,行於大道,唯施③是畏。大道甚夷④,而人⑤好徑⑥。朝甚除⑦,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⑧,財貨有餘,是謂盜竽⑨。非道也哉!

譯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認識,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雖然平坦,但人君卻喜歡走邪徑。朝政腐敗已極,弄得農田荒蕪,倉庫十分空虛,而人君仍穿著錦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搜刮占有富餘的財貨,這就叫做強盜頭子。這是多么無道啊!

注釋

1、我:我,指有道的聖人。老子在這裡託言自己。

2、介然有知:介,微小。微有所知,稍有知識。

3、施:邪、斜行。

4、夷:平坦。

5、人:指人君,一本作“民”。

6、徑:邪徑。

7、朝甚除:朝政非常敗壞。一說宮殿很整潔。

8、厭飲食:厭,飽足、滿足、足夠。飽得不願再吃。

9、盜竽:竽又作夸。即大盜、盜魁。

引語

這一章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矛盾現象。在《道德經》一書中,有幾處談到這個問題,如三章、十九章、五十七章、七十五章等。本章描述了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尤其是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武力,對百姓姿意橫行,搜刮榨取,終日荒淫奢侈,過著腐朽靡爛的生活,而下層民眾卻陷於飢餓狀況,農田荒蕪、倉藏空虛。這種景況,無怪乎老子把統治者叫做“盜竽”。這一章的內容也可以說是給無道的執政者們——暴君所畫的像。

評析

楊興順說:“‘盜夸’之人過著奢侈生活,而人民卻在挨餓。按照老子的學說,這類不正常的情況是不會永遠存在下去的,人類社會遲早會回復它自己最初的‘天之道’。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統治者,他們永遠渴望著財貨有餘,這就給自己伏下極大的危機。‘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這樣,他們違背了‘天之道’的法則,而‘不道早已’(三十章)。讓早已忘卻先王的金科玉律的自私的統治者不要這樣構想,以為他們的力量是不可摧毀的。這樣的日子是會來臨的:統治者將因自己的一切惡行而受到懲罰,因為在世界上,‘柔弱勝剛強’。老子對於壓迫者的熾烈仇恨,對於災難深重的人民的真摯同情,對及對於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社會政治制度必然崩潰的深刻信念——這些都是老子社會倫理學說中的主要特點。”站在人民民眾的立場上,從社會穩定與發展的角度,抨擊當政的暴君為“盜竽”,這是從老子開始到莊子的道家最為可貴的重要觀點。在莊子外雜篇里,他提出“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是傳統的觀點。事實上那些“財貨有餘”的人才是貨真價實的“盜竽”,“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從被壓迫的勞動者的利益出發而發出的吶喊。從這種觀點中,我們也感到這說明了老子並不是腐朽的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代言人,而是真切地代表了被壓迫者的願望。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老子像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處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