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解

《道德意解》是道家敬軒子用白話文總結的《道德經》全文,此文成文與1995年,學界影響很深,道德經智慧之文,每個學習道學的人在學習的收穫都是不同的,那要取決於一個學習道學的人對道理解的程度,如果只知道銘刻古本,沒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那也是一個學道者最大的遺憾了

第一章
天地之間從人悟出道理以後,關於道的解釋是非常自然的一個說法,道是通過講道的形式傳播道的思想,無論你用什麼樣的講道方法,什麼樣的語言去宣傳這種道的思想,就象一個人的名字一樣,用任何的名稱代表自己一樣的自然,但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不能改變自己的姓氏,道也是一樣,決不能脫離它最基本的思想,天地出現最早的時期應當是萬物沒有名字和沒有文字記載的,有名以後,是人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語言、文字,給萬物規定了自己的稱呼,使後人了解有名的這個物體及思想,名就象萬物的母親一樣,孕育了天下的萬物,人的思想是最不容易命名的,因為好的思想和壞的思想,能共同誕生在一個人的腦子裡,好的思想可以認清人世間的真理和道德的思想,壞的思想只能看到很狹小的一個理論,更不可能去了解道德的意思,無論是好的思想還是壞的思想,都非常的充滿玄機,讓人不容易理解,只要理解了這兩種思想的玄妙,就可以輕鬆的了解世間的萬物循規的一個真理,也就打開了世間未知的大門,你就可以進去了解這個世界的萬重玄機。
第二章
人們都知道美是好的,因為是人先了解了惡,當知道不善的時候,就會認識到善的本質,有了有,就出現了無。事情會有從難到易的一個過程,有長就有短,有高就有低,象細緻到聲和音、前和後,真正的一個好人做一件好事的時候,就不可能和私利有牽連,教導別人學習道德,不能光靠講述,也要用自己的道德行為去影響別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掉自己的行為和做的好事,不是為的自己,一定要有功成身退的道德情操,千萬不要以做的好事為本錢,去炫耀自己,更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感覺,這都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應有的思想境界,一定要還自己最自然的本質。
第三章
在治理國家的方略上,教化人群的理論基礎,要有最基本的價值觀,如果社會的價值原則沒有用名利去教導人,那人就不會去想方設法去爭奪這個與眾不同的名或利,不推崇物質利益價值觀的話,就不可能出現竊賊,如果人和人之間在物質上和社會地位上沒有很大的不平等,不出現階級分化人民的思想會空前的安定,只有這樣才是永遠安定的治國大略,利用道德教育使人民變的謙虛,叫老百姓安居樂業吃飽肚子,培養眾人的遠大志向,才是正確的思想方針,用維心的思想愚化人民,不拿老百姓當回事,絕不是聰明的治國者選擇的道路,只要通過道德教育,價值觀的教育、人生觀的教育、使人民都理解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的標準,那時國家就是不治也會非常安定的。
第四章
道的標準,永遠不可能把它用到極致,因為它的內涵是非常的淵博,就象能容下天下萬物那么的寬廣,我現在真找不到比道德更英明的一個思想,它好象是天下唯一的真理思想,任何的思想,都離不開道的根基,離開道德的思想基礎,這個思想就會禍害天下。
第五章
如果大自然失去他的道德標準,將把萬物視作最下賤的,不可能尊重在他的呵護下的萬物生靈,這個天地之間只有黑暗、狂暴、罪惡。如果一個統治政權的思想,忽視了道德標準的建議和失去對自身道德行為的約束,那時的天下老百姓。會失去很多人的權利,天下就會出現大亂,這個統治思想就會被另一個英明的思想取代,天下人的思想意識就象一個大口袋,只有裝滿真理和道德,才會永遠的壯大,國家才會富強、民族才會興盛,如果掏空遺忘了道德,這個國家就象癱軟的不口袋一樣的衰敗,這種真理的思想又象一個竹蕭,只要還有信仰道德的人去演奏,道德美妙的思想,就會被人接受,如果現實這個時代充滿了罪惡、自私、貪慾,道德標準已不被統治政府接受的話,那只有等待一個英明的統治出現時再去演奏和倡導道德,只有靜下來等待時機。
第六章
道德思想的空間,好象寬闊的深谷,道德的意識象展翅的雄鷹一樣,翱翔在天地之間,真理與道德永遠是團結萬眾的最好辦法,他的文化理論永遠的讓讀懂道德的人享用他的思想精華。
第七章
在世上,變化最小的和永恆的只有天地,為什麼天地能永恆,是因為他的永恆是為了世間萬物,並不是為了自己,就象懂得道德的人,一定要有天地一樣的品格,為天地之間的美好而奮鬥,如果說有私心的話,你就把造福人類、使人能在天地之間幸福的生活作為自己的私心吧!!
第八章
如果有人想知道是什麼,我的認為道就象水一樣,他可以潤澤萬物,沒有什麼能離開他,每天每時都離不開他,但你又感覺不到他對你的重要性,應屬無名英雄思想,為人不圖利、為國不圖名,實際道的思想也沒有什麼太與眾不同的地方,只不過人類自身對自己思想的改造,使他的意識行為受到一個標準的規範,在治理天下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了一個正確的價值標準,只有通過道的思想去轉化,使人們有一個良好的思想狀態和環境,做到心地善良、淳樸仁義、君子行為,也是衡量一個人的最基礎標準。
第九章
人的價值觀的心態一定要擺正,要有一個最起碼的價值標準,就象杯中的水一樣,太滿的時候,就會象外溢,不可能盛天下的水,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的殘酷是不能用語言講述的,一生再多的金錢死後也帶不走一分,富貴到達極限的時候,實際是危運的開始,圓則缺、極則反的道理,既然是這樣不如尊重自然,功成身退、大道忘我,才是道的真諦。
第十章
精神的思想嚮往,是永恆的,任何的一個意識和想法,都有他的長處,不可能用一個長處和一個短處相比較,如果除去一個人的短處,他的長處也不可能顯得明顯,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也是如此,一定要保持一個平常心態,不要認為沒有缺點,能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是一個人真正的了解了道的思想,只要有了這個思想,就不要愁這個思想荒廢,做任何事一定樹立一個正確的目的,做人一定不要居功自傲,飄飄然忘掉了自己也是一個最為普通的人。
第十一章
一個道德的思想的宣傳和利用,必須有認可這個思想的前題,如果沒有當時政治體制的認可,是行不通的,就象一堆木頭,經過匠人的認可,可以把他改造成車,將散爛的泥土經過加工,轉變成人們用的器皿,用工具經過開鑿,最後就有窯洞可供人們居住,沒有形成的事實理論,需要認可去實現,如果沒有人去認可,那么這個思想就不會發揮他的作用,一個人的智慧,一個人的創造、一個人的革新思想,也應該在人們認識他以後,才會被認可和利用。
第十二章
利用哲學的思想去認識世界,用客觀的思想去了解事物,在了解世界或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一定有一個最基本的標準,用道的標準去約束自己的思想行為,一旦失去一個基本的約束,一個人的思想就會處於一個無知的黑暗世界,用辨證的方法更能說明問題,在你的眼前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時出現五種顏色你看到的是一片白色,好象瞎子一樣,利用客觀的事物和思想影響一個人,一個人的思想和意識也會被外界的文化氣氛所感染的,只有了解這樣一個道理,人的思想才會有進步,在觀察或判斷的能力上才會更更明智,在適合一個社會環境的思想基礎上,確定一個共同遵守的唯一的一個標準,才是一個有智慧的思想,無論這個思想多么的荒誕或真實。
第十三章
這是一個辨證人生觀的一個話題,從討論一個人一生得失的嚴肅問題,對自身品德意志的一次暴光的解釋,事業的成功、物質的追求,真正的目的只是為了自身榮貴的一種炫耀而已的這群人,得到和失去同樣會震驚,因為他們是沒有得道的人,因為沒有得道,使他們的思想沒有到達一種境界,(有道德的那個境界)計較個人得失的人,是得不到道的,一個沒有道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的為天下人謀利益,實際他關心的只有他自己,雖然表面上裝出一副得道君子的樣子,越是這樣,這類人的品質越是低下,如果把治理天下的工作交給這種人,會把國家治理的亂七八糟的,因為他們也是萬眾的一員,注重對萬眾道的教育應該是有多么的重要啊。
第十四章
對道的追求不能運用呆板的思想意識去理解,一定要擺正心態,做到大道君子的風範,把聽到的、看到的、所付出辛苦勞動的,不要報有任何的私慾,因為這種私慾可以使你的意志混亂,不要刻意的追求,順自然而行事,了解事物的根本,透察事物的本質,細心的去了解自己不清楚的一個道理,用前人的道德標準與現實的做一個比較,觀察他們的分歧和不同點,只有這樣一個正確的、適合這個社會的、符合這個環境的一個道的標準就會制定出來為民眾造福。
第十五章
什麼是道?從古至今有很多的對道的感受,可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個很絕妙的巧合,那就是道的貫穿思想是和善的思想相左右,從古至今主要的道的思想基礎是善,關於對道的感受有人說象永遠探索不到底找不到邊際的宇宙一樣,看不清道的真面目。有人說就象一個人獨立在冬天的山川之中,清冷寒色。還有很多對道的感覺的描寫,就不一一形容,但關鍵道的作用是非常的大,他的思想能平衡天下萬物,能使天下萬物在自然的規律的思想引導下,充滿祥和和太平。
第十六章
道的思想形成有一定的發展規律的,一個平和的自然心態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沒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能完全的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認識過高,就會出現不安定甚至狂燥的思想情緒,只有清楚的認識自己,在處理問題上才會從理智的角度出發,避免出現與自然向背的決定,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也有一定的規律,最基本的要有一個平常心,這樣在認識意識上才會有一個正確的判斷能力,只有具有這樣的思想品質,才會理解認識道的思想宗旨,道才是永遠公正長久不變的思想,修道的人一定要堅持這個原則。
 
第十七章
如果在人的思想意識裡面,不知道有最顯赫的名利,只有人與人之間的讚揚和稱頌,那種稱頌就是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現,信譽。做了壞事,都是利用輿論來衡量的,也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在道的世界利用的手段只有講道理來解決,人群真正通過道德的洗禮後,人人都會感到,為社會做一些事情,再好的回報也比不上大夥對你的讚揚,使人們都能接受這種有道的方法,這也是我們人與動物的區別。
第十八章
人世間最長久的思想只有道,如果道的思想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話,只能依靠仁義的思想去管理約束這個社會,仁義思想的社會往往會出現大的假仁假義,一個思想領域的問題,是與偽、會共同的出現,就象人們認為的、有好才有壞、有忠才有奸、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也是道教思想的理論精華。
第十九章
在國家的治國方針路線上,從道學的角度是有更為創新性的觀點,不要挖空腦子想怎樣治理老百姓的方法,如果放棄這種思想,那才是真正造福老百姓,不提倡你對我忠心,我對他忠心的話,人們的思想自然變的更加的淳樸,如果社會生產中每一個人都看輕物質的占有,社會就不會有犯罪,用任何的講教也不可能將道德的好處說清楚,但社會的價值觀是以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大公無私、樹立崇高為中心的一個價值環境。
第二十章
如果真正的了解道的思想真諦,一個人的思想會變的非常聰明,就是遇到什麼事情都能應付自如,這只能體現在自己的思想領域,可能因為一個社會價值觀的不同,會有很多不同的思想與道德思想牴觸,有時也會出現孤軍奮戰的尷尬,好象道德的思想變的怪異,違背道德的思想倒堂而煌之的被人接受,修道的人一定要用意志戰勝著短暫的逆境,去崇尚真正的道德,在逆境中戰勝自己才是道的最為使人振奮的一種思想。
第二十一章
道是無形的,但又是所有思想的基石,從了解道的思想角度不同,出現了最為接近道學思想的儒文化,他把道的圖騰點給實物化,他的思想已經有別於道了,如果把道實物化,就不可能看清楚,道出現在萬物萬理的境界,其中實中見虛,精中見氣;只有這種大無畏的思想,才能永遠被人理解,每個人對道的感悟都是不一樣的,也不能要求修道的人,一定要有一個統一一致對道的意悟。
第二十二章
社會的思想現象,是和事物的自然相呼應的,任何事物不可能從根本上違背這個規律,尊重自然的法定選擇是最明智的選擇,不去刻意的追求就不會有追求的煩惱,人的一生不應該在煩惱的環境中,產生煩惱的原因是違背了自然。
第二十三章
如果能尊重自然,是最好不過了,自然的魅力是無法效仿的,我們擁有接近自然的一種思想,這就是道。一個思想隨著社會的變遷,也會出現變化,沒有不停的風、不停的雨、大自然都不可能例外,何況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在萬物生靈的世間,學道的人會得到道,信德的人會有德的認識,無論什麼思想不是重要,關鍵是能理智的認識到自己的信仰,和用崇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最為重要。
第二十四章
修道的人不能惟利是圖、損人利己、孤芳自賞、成為永遠修不成道的人,也不是修道人應有的想法。
第二十五章
萬物的運行規律都有一個自然消亡的規律,只有道周而復始、無窮無盡,可成為天下思想的基石,在人們認識到他的時候,只知道這種想法是高尚的,為了方便掌握這種思想,我們用文字的形式給這種思想冠名,從此就有了以道為標準的一個思想,或者說人類有了一個最起碼的行為標準,這種思想的核心是推崇自然的理論法則,這種自然的法則又是以人類對本身尊重為中心的一個思想,任何做作的思想也沒有溶於自然的思想更高尚。
 
第二十六章
人性,有失就有得,特別是以我為中心的時候,就會有高處不勝寒的淒涼,如果一個人的人性處於大無為的思想環境中,這個思想會變的極不安定,只有知道了道,這個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都會用平常之心,去對待自己和處理事情,會非常自然的迎合自然的規律,不去打破那種平衡。
第二十七章
道的行為準則是以善為中心的,真正的善充滿玄妙,如果把善比做車,真正的善決不會留下輪跡,講話善良就不會有對立的語言,善良的思想是修道的人始終尊崇的一個思想,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背叛這種原則,只有不善的人才會說自己有多么的善,而且教導別人學善,甚至把善做為行使非善的資本,只有常行善事而不只,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去行善的時候,甚至從表面上看都有些象少心眼似的,只有達到這個境界,只有這種心境的人,才會理解,道善的奧妙思想。
第二十八章
做人的標準,要分是非、知榮辱,做到擁有遠大的志向,寬廣的胸懷、淳樸的性情,只要有高尚的品質你還有什麼可缺少的。
第二十九章
治理天下的方法,不是必須奪取天下,只有在非常不得已的時候,才能奪取,但這個奪取也是錯誤的,如果是運用軍隊去奪取治理天下的權利,更是不行的,在爭奪的過程中,無非勝者王侯敗者賊,但這場爭奪除了禍害了天下的老百姓,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如果是修道的人,決不會使用這樣沒有道德的手段,寧可選擇天下的然,就是取天下,也要通過道德思想的教育,得天下不傷一叟的思想。
第三十章
治理天下要採用道德自然的思想,千萬不要依靠軍事武力作為國家興衰富強的標準,如果在處理天下事務的時候,不運用聰明的腦子去想辦法解決,而總是用武力鎮壓,這樣禍害老百姓的下三爛思想早晚會受到報應,任何事情都存有兩面性,不要違背自然的原理,才是道的思想。
第三十一章
在人類社會中,不可能避免戰爭,但一定要了解為什麼而戰爭,這種戰爭是否有意義,有沒有避免戰爭的方法,軍隊是人類社會的禍害,不能整天的研究怎樣去打勝仗和如何殺人,那時的人以變成了野獸,如果戰爭無法避免,取得勝利後,應該感到慚愧而不是沾沾自喜,不要推崇武力征服的思想,要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
第三十二章
一個真理的思想,一個英明的統治,如果能象道一樣的樸實,不知該有多好。用道的思想治理國家,這時的國家一定非常的穩定與和祥,擁有寬大的胸襟去包容世間萬物,就象大海一樣,雖然他處的位置很低,但他可容下白川之水,因為他的寬廣,萬源之水都會投奔他的,如果運用道的思想治理國家,天下太平、五湖歸一的那一天會到來。
第三十三章
用道的理論去分析一個人,那會分析的特別透徹,一個了解別人的人,才算得上聰明,只有真正的了解自己,這個人才活的不糊塗,能夠戰勝別人表明有勝人的力量,戰勝自己的意志才算得上堅強,減少貪慾會生活的特別滿足,逆流求進、自勉不息的人,是有志向的。樹立一種信念,確定一生的追求是修道人的大志。
第三十四章
道的遠大主要體現在他的平常,就是他的平常的思想確定了他凌駕思想顛峰的地位,只有忘我的思想境界、無欲的人生追求、造福萬物而不知的奉獻胸懷,更能體現出道的思想與之不同於其他思想的區別,輕名利、淡忘虛榮、志高無私是道人一生的最高修為。
第三十五章
實際道學思想的追求境界,無非願天下太平、以順自然而生,用道的理論感染天底下所有的人,讓他們認識到道會給他們帶來無限的幸福,雖然道是無形的,因為他只是一種馴化人群理智的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關係,用基本的道去約束一個人的品質意識,才能使道的思想發揮他的作用。
第三十六章
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個標準的品質,要了解得失之間的關係,不能以主觀意識去處理問題,要用道的思想去為天下的大事,用心去感受自然,最後的存亡規律是不可逆轉的,一個自然規律更不可能改變,就象魚不可能離開水的理論一樣,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一定要追隨一個不變的原則,不可無度的炫耀國家的軍事力量和使用強權暴力,那樣會招來毀滅國家的災難。
第三十七章
用道的思想治理國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它是人們都認可的一種標準,雖然治理國家的方法很多,但如果使用的是道的思想內涵,世間的萬物將自然的安定,但不會影響萬物自然的發展,老百姓會變的樸實,所有的私慾也會隨著道德的信念而淡化,只有實現人心的平穩,天下也就自然的安定了。
第三十八章
人們討論道德的時間很長了,道德到底是什麼,不可能有人說的特別清楚,它只是一種人類自身規範的標準,這種標準也只有靈性人擁有約束自己的意識,就是不用道德的名義來講述一個人的行為規範,也應具備知書答禮、守信重義,如果忽視了道德的準則標準教育,社會會被貪慾、愚庸、無社會責任感的意識情緒取代,這應是人類最大的悲哀,一個堂堂的人,做人先以厚道、實在、淳樸、善良為最基本的為人標準。
第三十九章
萬物萬生,在道的思想影響下,在若干年後,它的優勢就會逐步的體現出來,用辨證的方法足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如果人類去破壞自然環境,必定有自然帶來的災害。人類統治政權的手段如果不追尋自然大道的統治意念為中心的話,勢必會給政權帶來動盪,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做到言實語謙,什麼時候都不能脫離最普通的人民民眾,一個社會形成階段是違背道的理論標準的,還是要著重一個話題[只有社會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也是道的倡導宗旨,違背這個標準就是歷史的退步,人民民眾就是政權的自然。
第四十章
道的本身也脫離不了基本的自然法則越沒有道德的社會,道就會自然的出現來規範社會的自然的人性行為,如果整個社會特別注重道德或人的自然行為都是以道德的思想意識為標準的話,那時的道德思想反而會被遺忘的。足永遠感覺不到缺,只有失去方之擁有的珍貴。越是擁有道德的社會,更要注重道德的普教。
第四十一章
道德思想不是很容易被人領會的,因為道的原則思想是背叛了原始的獸性,用思想的升華淨化人本身的意識,有智慧的人認識道的時候,一定會積極的學習道理中的思想和實踐道的方法,一般的普通人,了解到道的思想,他不可能反對,也不可能積極的擁護,可說是跟著感覺走,自私頑固的人,了解道的時候,一準會恥笑這種思想,如果自私的人不加以恥笑的話,就不足以證明道德思想的淵深。道的淵深,越認識道,就越感到無法了解,越感到明白,實際對道一無所知。
第四十二章
用哲學的思想認識世界,你會感到多么的渺小,任何的事物都是從無到有,從強到弱,從少到老的一個過程,既然是一個生生滅滅永遠循序的一個規律,又何必不順其自然。
第四十三章
底下最堅強的實際是最柔軟的再硬的東西都有方法把他打開,但是柔軟就不同了,所以柔軟是世間最堅硬的,也就是說刻意的思想永遠不可能不朽。
第四十四章
為人的原則也要尊重事實,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有得必有失,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規律,知足常樂,樂又不丟人,只有知足的心態,方可以享樂人生,沒有不必要的煩惱。
第四十五章
任何思想到達一種極高的時候,反而顯得更加的普通,只有這種普通,才能不朽你的極高,那就是一種超越自我的一種境界,只有保持清淨的心態,雖與眾不同但自己不認為自己與眾不同,才是真正的與眾不同。
第四十六章
治理天下,主要向老百姓宣傳一定有一個自然的心態,樹立知足常樂的價值觀,世間最大的災難莫過於人們的心態長時間處於一種不平衡的思想意識當中,最大的不知足的心態,又是個人自私主義的原始本性,一定要克制這種本性,最起碼統治政權不應鼓勵這種思想,這種思想一旦蔓延,社會的階級必定形成,會給社會的穩定埋下隱患。
第四十六章
治理天下,主要向老百姓宣傳一定有一個自然的心態,樹立知足常樂的價值觀,世間最大的災難莫過於人們的心態長時間處於一種不平衡的思想意識當中,最大的不知足的心態,又是個人自私主義的原始本性,一定要克制這種本性,最起碼統治政權不應鼓勵這種思想,這種思想一旦蔓延,社會的階級必定形成,會給社會的穩定埋下隱患。
第四十七章
了解道,是需要深厚的生活積澱,只要經歷的事情多了,自然也就真實的了解到一個高尚的思想,但這個思想是通過經歷去悟道這個真理,不可能聽別人說教,明白一個道理,只能是知道了一個道理。
第四十八章
人不停止的追求學問,能使一個人變的更聰明,學道就不同了,道只有達到無欲、無為的境界,才會客觀的對事物進行正確的分析,如果為了達到公正而用心使自己公正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思想因為處於一種不公正的狀態,每個修為道德的人一定要注意這類思想的萌生。
第四十九章
統治政權一定要知道普通的老百姓在想什麼,一定要處理好和人民民眾的關係,如果和老百姓的關係的確象一家人,又怎么擔心自己的政權不穩定呢,如果一個政府老擔心政權出問題的時候,說明你的心離老百姓太遠了,這個政權已不是人民的政權了,應引起重視。
第五十章
天下的安定,要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這個前提是先解決基本生存問題,消除戰爭、沒有利益引誘,使人的思想狀態永遠處於安定安定的社會環境中,到那時人們沒有可打破的階級,有何必去打破呢。
第五十一章
道是約束人的一個標準,但在人的生存過程中,德是最應為之倡導,只有人的心境被打亂的時候,道才能起到作用,他好象是一個想法,但德確實是實現這個想法的實際行動,如果只有想法而沒有行動,這個想法永遠不會被實現,如果沒有想法,那就更談不上如何行動,道德不可能被某種思想分割,失道的同時,德也會不復存在,這就是道德的玄妙之處,用之自然的互補,決念萬物的自然。
第五十二章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自然,這個自然的形成是道的思想源泉,保持一個心境,自然泰安。
第五十三章
一個社會給人們提供一個公平的社會生存環境,自然這個政權就會受到愛戴,真正的威脅就是使人民怕失掉這種公平,這種公平永遠是統治政權安邦定國的上佳國策,在經濟分配上主張提倡多勞多得、安居樂業、對非創造性的行業一定要加以限制,如果不限制,鼓勵[強盜]行業是發展國家的最大忌諱,這樣會形成非自然的經濟生存概念,決不是道德思想所推崇的。
第五十四章
對道德的講教,是從最基層的單位抓起,會影響到他的子孫,道德對一個家庭的影響它會間接的影響到鄰居,依次類推自然天下太平,民心安定。
 
敬軒書於一九九五年五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