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運河街道的前身是運河鎮, 成立於2001年8月,由原亭趾、博陸、五杭三鎮合併而成。運河街道歷史悠久,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文化淵遠,人才輩出,明有鍾化民、清有沈近思、近代有姚虞琴、現代沈虎根等人士。現在的運河街道,風景秀麗,文化繁榮,建於隋朝的慧日禪寺經過重建,初具規模,寺內古樸典雅,法相莊嚴,是一大旅遊勝地。
區位區劃
運河街道地處平原水鄉,水上交通四通八達,運河北上可直抵南京、上海、天津、北京。陸路交通發展迅速,全鎮14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由於區位優勢明顯,運河鎮自古各業發達,在秦漢時期就有了手工繅絲。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04年原運河鎮工業產值達到101.5億元,成為餘杭區首個百億鄉鎮。開發區體制調整後,輕紡、搪瓷成為運河街道兩大主導產業,輕紡行業不僅產業規模大,更因街道內兩家企業生產2001年上海APEC會議“唐裝”面料而聞名中外。
經濟發展
2010年,原運河鎮緊緊圍繞鎮二屆三次黨代會和二屆五次人代會確定的“推進城市化、建設新運河”總思路,堅定信心,紮實工作,保持了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2010年原運河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6.29億元,同比增長17.7%;其中規模工業產值30.7億元,增長26%;三產增加值3.6億元,增長17.3%;外貿出口5300萬美元,增長100%;工業投入6743萬元,其中限額以上投入6140萬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1億元,增長37%;農民人均收入16052元,增長15.7%。
運河街道域屬水網平原地帶,鎮內河港交錯,灌溉便利,農業發達,自古為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以甲魚和黑魚為主的特種水產品養殖是運河鎮的農業支柱,榮獲了浙江省“甲魚之鄉”、“黑魚之鄉”稱號。2002年,原運河鎮建立了生態鱉養殖、黑魚養殖等特色農業園區,積極發展都市型效益農業,走特色農業產業化之路,使得以“兩魚”養殖為主的特種水產穩步發展。2006年,甲魚特色農業園區獲國家級“高科技示範園區”。2007年,原運河鎮獲浙江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強鎮稱號。2008年,生態甲魚養殖面積達7370畝,產量3924噸;黑魚養殖面積達1972畝,產量5818噸。獲杭州市農業產業狀元鎮(水產)稱號。農產品深加工勢頭較好,紅燒羊肉、黑魚果肉、黑魚皮等具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暢銷省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