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濟寧位於魯西南腹地,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東鄰臨沂,西與菏澤接壤,南面是棗莊和江蘇徐州,北面與泰安交界,西北角隔黃河與聊城相望。
濟寧是是孔孟文化、運河文化、水滸文化的發源地。濟寧因濟水而得名,與濟源,濟南,濟陽共同創造了輝煌的濟水文化。
由來
一、運河之都今安在
京杭運河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歷史上的兩項偉大工程。她貫穿京、津、冀、魯和江、浙6個省市,聯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5大江河,巨龍般地綿亘於祖國的東部、世界的東方。在其全線貫通和全面通航的600餘年裡,在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中華文化和人類文明作出了極大貢獻。
面對浩浩運河和其巨大歷史貢獻的事實,人們不禁要問,運河的開鑿、疏浚、管理和營運是如何實現的呢﹖尤其是她南北縱貫6省市,竟然一脈相承數千里,繁忙暢盛數百年,實可謂“人類歷史的奇蹟”。勿庸諱言,元明清三代的朝廷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但是,僅有來自京城的朝廷御旨是不行的,必定有一個如人們常說的“管理處”或“指揮部”之類的專門機構進行統一謀劃和實施督理,還必須有沿運各地方官府的密切配合。否則,是很難奏效的。那么,這個“指揮部”究竟設 在何地呢﹖
據統計,歷史上沿運河的較大城鎮有通縣、天津、德州、臨清、東昌、張秋、濟寧、徐州、淮安、揚州、杭州等10餘個。這些較大城鎮及其官吏在運河的開鑿、漕運和管理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這些城鎮的地位和作用也決不是平行和平等的。除了有路、州、府、縣之分外,就運河的開鑿、漕運和管理而言,必定存在著一定的統屬和主從關係。
隨著運河文化研究活動的深入開展,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這樣一個問題:在上述沿運各城鎮中,有沒有一個對其他城鎮存在著統屬關係的都市呢﹖換句話說,如果把由北京至杭州的沿河地帶看作一個多邊行政區域的話,在這個多邊行政區域裡有沒有一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並且可直接稱為運河之都。那么,運河之都今何在﹖
二、運河之都的形成
一般來說,在舊中國落後的自然經濟狀態下,都市多是因時因地而自然形成的。特別在運河流經的多行政區劃的狹長的帶狀地域裡,都市的形成靠的更是自然的力量,或者說是因通水、通航的需要而自然形成。進一步說,這個都市應形成在通水、通航的關鍵河段上。這個關鍵的河段就是濟寧。
濟寧地處京杭運河的中段,堪稱全線的“老大難”。其原因:一是濟寧段為運河全線的至高點,城北的南旺號稱運河的“屋脊”,其海拔高度為39米,比北部的臨清和南部的沛縣高出30餘米,通水十分困難;二是因地勢高亢,水源嚴重不足,逢乾旱之年則是有河無水;三是濟寧段處於運河與黃河的交匯處,黃河泛濫,泥沙淤運,兩河一直處在你死我活的糾葛中,其地位之險要。因此,濟寧河段備受歷代王朝的關注,作為治運的重點認真對待。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丞相伯顏統軍南征,議立水運驛站,即委派郭守敬勘察汶、泗、衛相鄰地區之水道。漕運副使馬之貞這時建議於濟州城南汶、泗合流處至大清河開鑿新河,引汶、泗諸水以通漕。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顏攻占南宋臨安,以江南水運發達,主張廣開漕運。他上書朝廷說:“江南城郭郊野,市井相屬,川渠交通,凡物皆以舟載,比之車乘任重而力省。今南北混一,宜穿鑿河渠,令四海之水相通。遠方朝貢京師者,皆由此致達,誠國家永久之利。”正式向世祖忽必烈提出了開鑿南北溝通的大運河,受到忽必烈的重視。此後,元朝廷即籌備資金、徵調夫役。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二月,世祖詔差奧魯赤和劉都水及精算術之人往濟州確定開河夫役,又令大名、衛州新附軍赴濟州助役。工程從至元十九年十二月正式施工,至次年八月竣工,開鑿自濟州至須城安民山長達200餘里的運河河道,並築壩遏汶、泗水入運河行運。濟州河通航後,設都漕運司的管理機構。
濟州河開通後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後來,朝廷採納漕運副使馬之貞的建議,於兗州立閘壩約束泗水西流,於堽城(位今山東寧陽境)立閘堰導汶水入洸河,使二水合於任城之會源閘,以閘堰調節水勢,啟閉通放舟楫。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將金口壩改為滾水壩,增建黑風口三孔引水閘,濟水上建杏林閘、土婁閘、孫氏閘以節制水勢。至元二十七年於河上建吳泰閘、官村閘,引水入濟河。次年,再於引汶斗門上築土壩,擴大引水量。此後又建濟州上閘、安山閘、石佛閘等以調節水勢,保證了運河暢通。濟州河鑿通不久,又鑿通了安山以北的運河,與濟州河通稱為會通河,並由元世祖親自賜名。會通河的鑿通,標誌著京杭運河的全線貫通。
元中期以後,會通河諸閘多有毀壞,為此,至治元年(1321年)都水丞張仲仁奉朝廷之命疏浚整修由臨清至彭城(今江蘇徐州)的700里河道,修建小橋98座、大橋58座,以通纖道。又沿河修石涵洞排兩岸積水入河,並於河岸兩旁種馬藺草以固潰沙,河兩側還多植樹木。這是對運河一次較大的維護浚修。但後來由於疏於管理,加上黃河潰決侵犯會通河道,遂使會通河陷入日漸加重的淤塞難通的境地,終患淺澀,不勝重載。故終元一代,若漕糧北運仍以海運為主。到元朝末年,會通河竟廢棄不用。明王朝為了實現南糧北運,決定重新啟用京杭運河。為此,在元代運河的基礎上,著重對重要河段大加整治,會通河便是重點整治河段之一。
明代對濟寧河段的整治,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項:一是為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工部尚書宋禮採用白英老人之策,以“四水濟運”,並創造了與都江堰工程相媲美的南旺水利樞紐工程,也是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同時還採取了導泉濟運等措施;二是為解決水源豐枯不均和水位太低的問題,人們在河上層層建節制閘,隨時調節水位,“以六閘樽節水勢,啟閉通放舟楫”。因此,濟寧河段向被稱為閘河。三是為避黃保運,人們開挖或利用馬場、馬踏等湖泊(又稱水櫃),澇時蓄積黃河之水並沉降泥沙,旱時放水濟運。由於多種有效措施的實施,最終治好了濟寧河段的“腸梗阻”,使之“南通江淮,北達幽燕”;“南引吳楚閩粵之饒,北壯畿輔咽喉之勢。”至此,溝通南北地區的大動脈——京杭大運河始貫通定型。
清王朝為實現南糧北運,繼續啟用京杭運河。它擔負著每年數百萬石漕糧運輸任務,是清皇朝的一條名副其實的生命線。因而,備受統治者重視,不惜耗費巨資全力經營,對包括濟寧河段在內的河道及水源等大加整治,使大運河和漕運進入一個全盛時期。
由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濟寧河段在運河全線的位置與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史籍稱濟寧為“南控江淮,北接京”;“處漕渠之中,襟帶四方”;“閉則為鎖鑰,啟則為通關”。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濟寧通則全河通,濟寧不通全河停”。正是因為濟寧獨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才使得濟寧有了發展成為運河之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元明清三代的濟寧,朝廷關注,重臣駐節,百官聚集,千軍防守,萬馬奔騰,當然地成為運河全線的政治中心;一水關南北,百里萬夫吼,千帆競發,萬民匯聚,人口和城市日益擴張,使濟寧成為具有關鍵性的沿運重鎮。如此之下,商賈雲集,百業俱興,極大地促進了濟寧商貿業的興盛和經濟繁榮。總之,正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人為力量的作用下,濟寧才得以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三、運河之都的標誌
對濟寧河段的重點整治,是在元明清三朝的重視下進行的。正是由於濟寧河段所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元明清三朝都把治運最高機構設在濟寧,在重點整治濟寧河段的同時,負責對運河全線進行整治和督理。據考,元代在濟寧初設開浚大臣,後設都水監、行都水督和總治河防使,其官階最高為正一品。明代在濟寧設總理河道、總督河道、經理河漕、總漕兼河道、巡撫兼河道等,簡稱總河,均由朝廷欽命署理,為運河最高行政管理機構,是朝廷六大部外增設的一個部院級的朝廷直屬機構,秩正二品,但不乏正一品、從一品大員充任。清朝派駐濟寧的司運機構多襲明治,設總河部院,欽命署理,秩正二品。據雍正《清會典》載:“順治初,僅設河道總督一人,又稱總河,綜理黃河、運河兩河事務,駐濟寧州。”直到雍正七年(1729年),分河道為三:南河總督駐清江浦;河南、山東河道總督駐濟寧州,稱東河;直隸河道總督駐天津,稱北河。其建制一直延續到清光緒罷河停運。據考,自順治元年至光緒二十八年的258年間,朝廷欽命河道總督119任,共有101人充任,其中正一品大員近半。其間,總河除移駐清江浦27年(共4人充任5任)外,其餘年份均駐節濟寧。
河道總督衙門是運河、黃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同時,他又擁有或掌管著自己的軍隊,並主要依靠軍隊來實現其總督職能。因此說,河道總督衙門是一個軍政合一的機構。據《元史》載,運河貫通後,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增濟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二千人。”當時,經漕運京都的糧米約百萬擔,其中通過濟寧所運漕糧達30萬擔。為管理漕運,朝廷在濟寧城南的魯橋設立了都漕運司使。至正十年(1350年)設濟寧兵馬司,駐紮輔漕兵士1.2萬人。至正十六年,置濟寧樞密分院。明代駐濟寧的司運軍事機構為總理河道軍門署,下設道、衛,負責節制南北直隸和河南、山東各道。濟寧駐軍最多時達1.3萬人。除固定的道、衛、署、衙外,還有其他的軍司。永樂十八年(1420年),行軍司馬樊敬受命提兵10萬鎮守濟寧。正德之後,朝廷每年均遣尚書、都御史等大員兼理運河軍事。隆慶四年(1570年),朝廷為總河加提督軍事職銜。一時間,濟寧成了朝廷不可一日疏忽的軍事要地。清代,朝廷為河道總督加兵部侍郎、右都御史銜,秩正二品。順治初年,總河楊方興奏請設河標中軍副將署,作為河道總督衙門的直屬機構,也是運河全線的最高司運軍職衙門,駐節濟寧州。河標中軍副將署為總河副職、河標兵丁主帥,從二品,其職責為總理運河營防,催調糧草,護衛漕船,沿河治安等。河標中軍副將署下轄駐守沿運河各城鎮的河標營和衛。
由於朝廷把治運司運的最高行政機關和最高軍事機關設在濟寧,其下屬的各級各類機構自然很多,總督河道衙門僅在濟寧設定的機構就有運河道署、運河同知署、泉河通判署、管河通判署、鉅金嘉管河主簿署等;河標中軍副將署在濟寧設定的軍事機構有運河兵備道署、運河標營署、守備署、衛署等;此外,還有朝廷派駐的巡漕使院、撫按察院、布政司行台、按察司行台、治水行台等機構。再加上省道府州縣的行政機構或由其派駐的機構,元明清三代駐濟寧的各級各類治運司運以及行政監察機構比比皆是,不可勝記。因而,濟寧故有“七十二衙門”之說,這是除北京、天津之外的沿運各城市所無法比擬的。
我們不妨從有限的資料中,再看一下河道總督衙門權力究竟有多大。總督河道衙門為朝廷在六大部外特設的一個部院級的專門治運司運機構,其充任者多為一品或從一品大員,如明代的宋禮就是由工部尚書直接來充任總河的。由此即可看出河道總督衙門所處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河道總督衙門坐落在濟寧州衙東,占地5公頃,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設有大堂、二堂、三堂,有書院、射圃、演武廳等,其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氣派威嚴。那么,總督河道衙門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史載,嘉靖二年(1523年),“遣都御史提督河道,山東、河南、南北直隸巡撫皆受節制。”又載,明代駐濟寧的兩個兵備道下設布政司、按察司,各設官一員,敕行事代管河道,所屬府州縣官皆受其節制。由此不難看出,不僅省里的巡撫大人要在總河的節制之下,沿河各州府縣也要在總河下屬的兵備道的節制之下。由此,足見河道總督衙門的權力之甚大,超乎常人所想像。故而,沿運省份的巡撫大人無不對總河崇尚有加,上任須來濟寧拜謁總河,謝任須來濟寧向總河辭別,至於各州府縣官衙無不仿效行事,不敢怠慢。另外,在濟寧市博物館現今仍保存著一門清代的鐵炮,炮筒上赫然鑄有“河道總督署造”,這門鐵炮也是總河權力之甚的有力證據。
由上述可以看出,元明清三朝治運司運的最高行政機關和最高軍事機關設在濟寧,是濟寧作為運河之都的最好標誌。濟寧雖然在行政區劃上同其他城市沒有統屬或主從關係,但是,運河之水把濟寧同南北眾多的城鎮連線了起來,是運河總督衙門的駐節,才使得濟寧同沿運城鎮有了統屬或主從關係,沿運各地無不聽命於來自濟寧的指令,無不受制於駐在濟寧的河道總督衙門,使濟寧的地位凸顯,成為京杭運河這塊狹長地帶的大都會。
四、運河之都的風采
全河一統,眾星拱月,濟寧日益彰顯出運河之都照人的風采。
濟寧原為不起眼的濟州,治於巨野。1150年巨野水災,遂移濟州於現址。元滅金後,巨野水患頻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府治,因濟水南會泗、北會汶,州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故名“濟寧府”。此時的濟寧,雖為府治,但名聲平平,一般城鎮而已。
元代至元年間,途經濟寧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為濟寧的崛起帶來生機,平平濟寧由此而逐步走上繁榮昌盛之路。
首先,濟寧因河興商。濟寧“居運道之中”,不僅成為“水陸交匯,南北衝要之區”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帶,同時又成為漕河管理中心和魯西南政治、經濟中心,出現了“官舸商舶鱗集,麻擁於濟城之下”的興旺景象。曾有詩人描述道“日中市貿群物聚,紅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館相喧闐。”到明代中葉,濟寧就已發展成一個“車馬臨四達之衢,商賈集五都之市”的繁榮商業城市。此時,城區定居之民已不下數萬家,“商賈之踵接而輻輳者亦不下數萬家”。經明至清,濟寧商業已臻鼎盛。州城內外,通衢要道,運河、越河兩岸行棧店鋪林立,各地商賈雲集,百業興盛,市場繁榮,年營業額高達白銀億元以上,市場輻射達周圍地區近百縣,成為明清時期全國著名的33座工商業大城市之一。
次之,濟寧因商興市。商貿業的空前繁榮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使人口與消費俱增,進而促進了城市的發展。明代以前,濟寧地區的人口並不多,晉代的任城國,只有1700戶;北魏的任城郡,只有8050戶、21789人;元代的濟寧路也只有10545戶、89818人(此數字在濟寧運河文化,齊魯風情濟寧卷上都是這個數字,該數字錯誤,續文獻通考卷十三,戶口考戶口丁中,應為59818)。明末,濟寧城區人口已達10萬人。在歷經明清戰亂和重大自然災害之後,清代在工商業恢復發展和繁榮的基礎上,城區人口又逐漸達到10多萬人,遠遠超過明代規模。因此,濟寧城區不斷擴大。明末清初,城區街巷98條,其中,城內45條,城外53條。清道光年間,街巷增加到290條,其中城內達到107條,城外達到183條,城區街巷增長近兩倍。鑒此,濟寧之治也在不斷地升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濟寧由府升為路(元代沒有省的實際建制,所說的中書省為虛稱,路為基本行政建制,由朝廷直轄。),轄三州十六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濟寧路為府”,十八年,“置濟寧州領三縣”;清代沿用明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濟寧由府轄州升為省轄直隸州。
第三,濟寧因市而榮。由於商貿業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生產和農業商品化生產的發展,使廣大城鄉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時,蓬勃興起的手工業近20個行業。
濟寧的繁榮和興盛,還可以用以下幾組數字來佐證。據《元史·食貨志》載,元文宗(1328—1329年)時,在中書省(轄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和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稱為“腹里”。)21路和7個直屬州中,上繳國庫商稅額超過l萬錠銀子的只有晉寧路、嘉定路、濟南路、濟寧路等7路,其中濟寧路的商稅額為12403錠4兩l錢,居第4位。《明史·食貨志·商稅》載:由於國庫虧空,朝廷下令“於京省商賈湊集地,市鎮店肆,門攤稅課,增田凡五倍。”這種商賈湊集的大城市共33個。另據《大明會典·鈔法》載:“(宣德)四年,令順天(北京)、應天(南京)、蘇州、松江、鎮江、淮安、常州、揚州……山東濟南、濟寧、德州、臨清……共三十三府州縣,市鎮店肆門攤稅加五倍,候鈔法通行止”。由此,足見濟寧商貿業的發達繁榮程度及其在全國城市中的位次。
另據有關資料記載,濟寧在明清時期曾是運河全線的7個對外商埠和重要碼頭之一。
濟寧,正是在運河之水的潤育下,在凸顯的政治地位的作用和影響下,人口激增,城市崛起,工商業興盛繁榮,創造了歷史的輝煌,以莫辯的事實展現著運河之都的風采。
新生
2013年,濟寧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501.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1.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18.93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1789.75億元,增長11.6%,其中工業1613.82億元,增長11.8%;第三產業1292.86億元,增長12.1%。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4.3%、58.3%和37.4%,結構比例為12.0:51.1:36.9,與2012年相比,第一產業提升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1.0個百分點。
農業
2013年,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418.9億元,比2012年增長4.3%。其中,農業增加值270.4億元,增長4.3%;林業6.0億元,增長8.8%;牧業104.8億元,增長3.9%;漁業27.2億元,增長4.7%;農林牧漁服務業10.6億元,增長4.7%。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比例為64.5:1.4:25.0:6.5:2.6。
工業
2013年,營業收入過百億企業9家,比2012年增加1家,4家企業上榜中國企業500強。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5%。從工業門類看,製造業增長18.6%,實現增加值占規模工業的58.2%;採掘業增長4.1%,占30.5%;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9.4%,占11.3%。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9.6%,集體企業增長14.9%,股份合作制企業增長43.4%,股份制企業增長12.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20.5%,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8.7%。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9.8%,重工業增長10.3%,輕重工業比為26.0:74.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00.4億元、增長12.6%,利稅560.1億元、增長8.3%,利潤343.6億元、增長8.1%。企業虧損面為6.7%、下降1.3個百分點,虧損額17.2億元、下降15.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41.9%、下降14.9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09.4%,下降4.1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63.0%,提高4.3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2.1次,減少0.27次;全員勞動生產率22.4萬元/人,下降7.1%;產品銷售率99.0%,下降0.9個百分點。
固定投資
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56億元,增長21.7%,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188.3億元,增長23.0%。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從區域看,城鎮投資完成1876億元,增長24.6%;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44.0億元、增長16.7%,第二產業1156.1億元、增長25.6%,第三產業988.2億元、增長18.2%。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2012年的2.7:48.8:48.5調整為2.0:52.8:45.2。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完成214.5億元,增長20.6%,占全部投資的9.8%。
其他
2013年,濟寧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75.9億元,增長13.5%。
2013年,濟寧市完成進出口總額52.3億美元,同比增長2.2%。
2013年,濟寧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02.2億元,增長13.3%。
2013年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3561.1億元,比年初增加368.9億元。
2013年,濟寧市累計保險金額達到21688億元,增長125.5%。
2013年,濟寧市區居民生活消費價格(CPI)總水平上漲1.5%,低於2012年漲幅0.6個百分點。
科技教育
2013年,濟寧市實施科技計畫項目399項。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99項。濟寧市申請發明專利1450項,授權發明專利509項。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99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示範聯盟4家,市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示範聯盟22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6家、企業技術中心1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達68家,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4處。院士工作站42家。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國家級1處,省級3處,市級17處。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達到135萬平方米。
2013年,新引進創新創業團隊5個、國家千人計畫專家5名,2013年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408人,引進國內高層次人才人2953人。[6]
2013年,濟寧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214所,在校生141萬人。其中,普通高校7所,在校研究生3502人,本專科生8.9萬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2.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5所(不含技工學校),在校生6.5萬人;普通高中36所,在校生13.5萬人;普通國中250所,在校生27.3萬人;國小1184所,在校生57.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3所,在校生1281人;學前教育幼稚園1697所,在園幼兒24.9萬人。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99%以上,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5%。新改擴建公辦幼稚園864個,竣工校安工程1374個,市城區新改擴建中國小幼稚園17所,濟寧一中太白湖校區投入使用,創建"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4所。發放助學金1.9億元,資助經濟困難學生16萬人次,實施學生營養及飲水就餐改善工程,發放學生營養餐補助資金1.0億元,受惠學生40萬人次,完成119所農村中國小食堂建設任務。
文化事業
2013年年末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1個,藝術表演場所10個,公共圖書館11個,民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2個,博物館與紀念館15個。其中,國家一級圖書館5個、一級文化館5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6處,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314處,文物保護機構26個。
孔孟文化
以孔子誕生地曲阜和孟子誕生地鄒城為主,代表景點有被稱為中國書法藝術寶庫的孔廟、“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孔廟、孔府規模宏大,文物薈萃,是全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鄒城代表景點有孟府、孟廟、孟林、孟母林。
運河文化
京杭大運河從濟寧穿過,自元代開始,管理運河的最高衙門就設在濟寧,因而,濟寧被譽為“運河之都”作為國家運輸動脈的運河。汶上南旺鎮為“運河之脊”,建有號稱“北方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堪稱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蹟。
始祖文化
文獻記載,炎帝曾在曲阜建立國都,因而,濟寧一帶曾是炎帝部族活動的區域。後經大禹劃九州歸兗州管轄。
佛教文化
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塔宮出土的佛牙、舍利子等佛教聖物,震動了國內外佛教界,每年舉行的汶上太子靈蹤文化節享譽海外。中都博物館、供奉殿、大雄寶殿、汶上縣城市規劃展覽館、禮佛大道等建築氣勢宏偉。汶上縣寶相寺景區為中國國家AAAA級景區。
水滸文化
水泊梁山因《水滸傳》而聞名天下,忠義堂、斷金亭、黑風口、水滸寨、一關、二關等景點構築了梁山大寨的雄姿,宋江寨牆、扭頭門、宋江井、疏財台、試刀石等遺蹟訴說著英雄故事,左寨七英、雙雄鎮關、花榮射雁、逼上梁山等巨型石雕再現了好漢的風姿,大型唐三彩壁畫《水滸英雄聚義圖》、三十六天罡星雕像、大型摩崖石刻《水泊梁山記》並稱當代三大水滸藝術珍品。其中的《水泊梁山記》是著名書畫大師範曾2002年專門為水泊梁山風景區撰寫。形成了南有《岳陽樓記》、北有《水泊梁山記》的文化格局。
梁祝文化
梁祝故里在今微山縣馬坡一帶,郭沫若根據清人焦循《劇說》中有“嘉祥縣有祝英台墓碣文,為明人刻石”的記錄,曾派員來濟寧嘉祥了解情況,但因《劇說》中所記的祝英台墓地點不準確,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尚未設定微山縣,墓碑所在地屬濟寧縣與鄒縣交界帶。1952年,修浚白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見天日,並由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在當地保存。1976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又一次復出。梁祝墓碑立於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
山水文化
微山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總面積1395平方公里。
醫療衛生
2013年年末共有各類衛生機構6805個,其中,醫院14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6510個(含村衛生室、門診部、診所、衛生所、醫務室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25個,其他22個。共有各類衛生人員7549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52497人。醫療床位44728張。
社會保障
2013年年末濟寧市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29587張,收養人員20645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325個,社區服務中心1401個。2013年接受社會捐贈4112萬元。新增養老服務床位0.4萬張,累計達到3萬張。
濟寧市城市低保對象21272戶、44521人,發放低保金18047.5萬元;救助農村低保對象124115戶、241016人,發放救助金37804.8萬元;供養農村"五保"19044人,年投入供養資金8736萬元。城鄉低保持續擴面提標,新增農村低保對象61304萬人。
2013年,濟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56元,增長9.8%;人均消費支出18502元,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11348元,增長13.5%;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262元,增長15.2%。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4.0%、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7.4%、下降1.9個百分點。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4.9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0.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3平方米,增加1.8平方米。
2013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08.9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245.5萬人,工傷保險108.9萬人,失業保險245.5萬人,生育保險67.0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447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630.3萬人。各項社會保險基金(不含新農合)收入合計127.9億元,同比增長12%。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城鎮職工居民醫療費最高報銷額度均提高到25萬元,新農合醫療費最高補償額度達到15萬元,生育保險政策範圍內醫療費用實現個人零負擔。
城市建設
2013年,濟寧市城鎮化率為48.33%,較2012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順利實施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合併市中區、任城區,設立新的任城區;撤銷兗州市,設立兗州區。濟寧市區行政區域面積由884平方公里拓展到1534平方公里。濟寧市實施的重點項目共247個、完成投資369.5億元。市區兩級新修城市道路45公里,面積238.6萬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238.6萬平方米。濟寧市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16座,同步建設配套管網1565公里,運行規模79萬噸/日,全部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3%。2013年城區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57.9萬㎡,供熱採暖總面積達到2400萬㎡,集中供熱普及率62%;新增天然氣用戶1.2萬戶,城區燃氣居民用戶達到24萬戶,燃氣普及率96.6%;供水普及率100%。
大運河申遺,濟寧遺產點最多
大運河山東段申遺預備名單已公布,濟寧市26處遺產點、4段河段入圍名單。作為運河之都,大運河濟寧段沿線分布著眾多和大運河息息相關的代表性遺產點,濟寧市入圍的遺產點和河段數量,在運河沿線五座城市中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目前濟寧市正在編制《遺產點保護和維修規劃方案》。
申遺預備名單
濟寧曾是“南通江淮、北達幽燕” 的運河名城。大運河濟寧段申遺辦主任張驥介紹,大運河濟寧段沿線分布著眾多和大運河息息相關的代表性遺產點。
預備名單中分為立即列入項目和後續列入項目,立即列入項目包括立即列入遺產點和立即列入河段,後續列入項目包括後續列入遺產點和後續列入河段。張驥說,濟寧市有21處遺產點列入立即列入遺產點,有4段河段列入立即列入河段,另外還有5處遺產點列入後續列入遺產點。
這項遺產點包括運河沿線的閘壩、文物遺蹟、河道遺蹟以及濟運的水系。閘壩包括負有盛名的金口壩、戴村壩、天井閘、仲淺閘等。小府河也曾是濟運的水系之一,浣筆泉遺址作為補充小府河的水源也列入預備名單。
濟寧市已邀請相關的專家現場考察這些遺產點,《遺產點保護和維修規劃方案》正在編制中。
河道總督府遺址是申遺關鍵
濟寧河道總督府遺址既是管理運河的最高行政機構的標誌,也是大運河申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當地百姓知道河道總督府遺址的位置,歷史資料中也有確切的記載,但是由於沒有現存的遺蹟,也沒有實物證明其完整性,它遺憾地被列入後續列入項目。
張驥介紹,濟寧市文物部門通過實地探測,證明地表下面曾存在明代建築,在沒有考古發掘的情況下,沒有辦法證明這些建築的規制、布局等詳細情況,因而也沒有辦法運用歷史資料印證它的真實性。
河道總督府遺址是在積極爭取的情況下才入選預備名單的。張驥認為,如果這個遺址不入選,將是大運河申遺的遺憾。
被占壓的遺產點或重見天日
被占壓的歷史遺蹟不止河道總督府遺址一處,位於微山縣的師莊閘同樣被民房占壓著。
如果不拆除占壓遺蹟的民房,文物部門就不能進行測繪,遺產點的保護和維修規劃方案更是無從談起。
南旺樞紐遺址也曾被占壓,汶上縣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順利拆遷了占壓遺蹟的建築物。目前南旺樞紐遺址公園正在穩步建設中。運河沿線的三大國家級運河博物館也將落戶遺址公園內。
張驥表示,這些遺產點是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考古發掘後,再配建一些綠地、休閒設施等,也能變身為一處居民休閒場所,這本身也是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一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