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皮質

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衝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

簡介

1.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若一側中央前回損傷,可造成對側肢體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並出現病理反射.
2.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該區損傷可以引起性格的改變和精神症狀.
3.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3,1,2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覺和本體感覺衝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區)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4.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當一側視皮質損傷時,出現兩眼對側視野偏盲.
5.聽覺皮質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接受來自雙耳的聽覺衝動產生聽覺,當一側聽覺皮質損傷時,只出現聽力減退.
6.語言運用中樞:
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該區損傷後,病人雖然能發音,但不能組成語言,稱為運動性失語.
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成語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此中樞損傷後,只能聽到聲音,卻不能理解,不能正確地與別人對話,稱此現象為命名性失語,也稱感覺性失語.
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若此區損傷後,病人雖然有視覺,但不能理解所視對象的意義,稱為失讀症.一般尚伴有計算功能的障礙.
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受損後病人喪失使用工具的能力.
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此區損傷後,雖然手的一般動作無障礙,然而病人不能進行書寫,繪
現在按Brodmann提出的機能區定位簡述如下:
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衝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
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皮質眼球運動區:位於額葉的8區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
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衝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額葉聯合區: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係。
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衝動,並形成視覺。返回
聽覺皮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衝動產生聽覺。
嗅覺皮質區: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衝動。
內臟皮質區: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語言運用中樞: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它們分別是: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成語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⑤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
切除猴的4區,身體對側發生弛緩性癱瘓,肌張力明顯下降,腱反射消失。只切除4區不產生對側肢體的痙攣性癱瘓。切除4、6區,則產生對側半身的硬癱
PeterDuus的定位診斷學:
毀損4區使對側身體相應的部分產生弛緩性癱瘓,相鄰的6區同時受損,錐體外系纖維被阻斷,產生痙攣性癱瘓。6區是額葉的反轉區切除41只有6區損傷,會打破初級運動區、運動前區和小腦借額橋小腦束、齒狀核、丘腦和運動皮質組成的反饋環路,導致平衡障礙、易於跌倒。
錐體交叉處不僅有4區纖維,也包含6區的纖維。4、6區同時損傷為痙攣性癱瘓。
區或切斷其與6取得聯繫,刺激6區會引起肢體的總體運動等。
1953年Fulton總結:

錐體與錐體外系皮層區病變的鑑別

4區6區4+6
肌無力+++明顯癱瘓
肌張力降低增高+增高++
深反射降低增高+增高++
腹壁反射消失?消失
Hoffmann-+++
Rossolimo-+++
Babinski+-++
Chaddock+-+
Gordon+?+
強握反射-++
在靈長類,主要運動區(primarymotorarea,M1)和運動前區(premotorarea,PM)與丘腦有廣泛的解剖和功能聯繫[1]腹外側核的嘴側部(ventrallateralnucleus,oralpart,VLO)腹後外側核的嘴側部(ventroposterolateralnucleus,oralpart,VPLo)、中央中核(centralmediannucleus,CM)M1主要接受來自丘腦的VLo,VPLo和CM等亞核的投射PMd主要來源於丘腦VPLo亞核的投射.
額葉運動前區病變(至反射異常),對側出現強握反射、摸索反射、犬反射及早期出現對側緊張性反射,對側上肢勒李(Leri)氏反射強握反射:多見於額葉病變:尤其見於運動的前區病變。一側存在時意義較大,提示對側額葉病變。兩歲以下的兒童有此反射為生理性的,無臨床意義。強直性跖反射多見於病變對側,偶見於同側,此反射屬原始反射。強握反射:用移動著的物體(如叩診錘柄)或手指接觸患者手掌時,引起該手持續的握持,即為強握反射陽性。兩歲以後此反射消失。或此反射持續存在,是錐體束受損症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