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父母暴斃後,哥哥奧斯卡 (內森奈爾·布朗飾)帶著妹妹 琳達來到了東京,奧斯卡以販賣毒品為生,而琳達 (帕茲·德拉維爾塔飾)則在夜總會裡跳鋼管舞。雖然生活狀況很不理想,但哥哥奧斯卡仍然對未來充滿希望,而且十分盡職盡責地履行著保護好妹妹的承諾。但一天晚上,奧斯卡被突然襲擊的警察開槍擊中,在一步步接近死亡的過程中,奧斯卡的靈魂出竅讓他無法離開這個世界。奧斯卡的的孤魂在城市裡遊蕩,生前生活的種種酸甜苦辣一直困擾著他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奧斯卡 | 內森奈爾·布朗 |
琳達 | 帕茲·德拉維爾塔 |
維克托 | 奧利·亞歷山大 |
Alex | 西瑞爾·羅伊 |
Young Linda | 艾米麗·阿琳·林德 |
Young Oscar | 傑西·庫恩 |
Mario | 丹野雅仁 |
Customer in dance club | Edward L. Papazian |
Suzy | Sara Stockbridge |
Bruno | Ed Spear |
Tito | Nobu Imai |
Saki | Sakiko Fukuhara |
Victor's Father | Stuart Miller |
Carol | Emi Takeuchi |
Father | Simon Chamberland |
Club Customer | Federico Aletta |
職員表
製作人 | Philippe Bober、Olivier Delbosc、Nicolas Leclercq、Vincent Maraval、加斯帕·諾、Suzanne Girard、Pierre Buffin、Susanne Marian、Georgina Pope |
導演 | 加斯帕·諾 |
副導演(助理) | Hideaki Jimbo、Michael Williams |
編劇 | 加斯帕·諾、Lucile Hadzihalilovic、Valerio De Paolis |
攝影 | Benoît Debie |
剪輯 | 加斯帕·諾、Marc Boucrot |
選角導演 | Helene Rousse、Kathryn Taylor、Desmond Hamilton |
藝術指導 | 太田喜久男 |
服裝設計 | Nicoletta Massone |
視覺特效 | Yann De Cadoudal、Geoffrey Niquet、Loris Paillier |
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參考資料來源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導演加斯帕·諾關於人死亡以後的思考。由於加斯帕·諾對宗教問題產生了興趣,於是就看了一些關於轉世和來生的書。在看了雷蒙德·穆迪編著的《死後的生活》後,斯帕·諾就開始思考死去之後的生活。在看了電影《世紀末暴潮》以後,他就決定拍攝一部關於死後世界的電影。此外,他還從藏傳佛教經書《中陰聞教得度》中獲得了靈感。在藏語中,“中陰”是指死亡和再生之間的狀態。於是,加斯帕·諾就把片中主角的經歷設定成死亡和再生之間的狀態 。
角色設定
在最原始的劇本里,加斯帕·諾把片中的兩個主角寫成普通的人。在聽取了別人的意見後,加斯帕·諾把男女主人公分別寫成毒販和舞娘。加斯帕·諾之所以把男女主角安排成兄妹關係,是因為在年齡相仿的情況下,他們之間的這種聯繫能讓加斯帕·諾更方便地闡述其對生和死的觀點。加斯帕·諾把影片男主角的名字寫成奧斯卡,是因為在法語裡奧斯卡這個名字和加斯帕·諾的名字發音很像 。
取景拍攝
2007年10月19日,影片正式開始拍攝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在安第斯山脈拍攝,後來加斯帕·諾原本打算在美國紐約拍攝電影餘下的鏡頭。然而,當加斯帕·諾來到日本東京以後,他認為東京這座城市的氣氛更合適該片的拍攝工作。於是,加斯帕·諾就把劇組帶到了東京。影片也幾乎全程在東京拍攝 。
製作發行
主創單位
名稱 | 備註 |
Wild Bunch | 製作公司 |
Fidélité Films | |
Films de la Zone Les | |
BUF | |
Essential Filmproduktion GmbH | |
Wild Bunch Distribution | 發行公司 |
Cinema Mondo | |
Comstock Group | |
IFC Films | |
Tornado Film K.K. |
上映日期
時間 | 國家 | 時間 | 國家 |
2009年9月12日 | 加拿大 | 2010年3月30日 | 捷克 |
2009年10月8日 | 西班牙 | 2010年4月10日 | 土耳其 |
2009年10月15日 | 英國 | 2010年5月5日 | 法國 |
2009年11月19日 | 瑞典 | 2010年5月29日 | 芬蘭 |
2009年12月2日 | 愛沙尼亞 | 2010年7月14日 | 瑞士 |
2010年1月22日 | 美國 | 2010年7月14日 | 比利時 |
2010年2月19日 | 愛爾蘭 | 2010年8月20日 | 德國 |
2010年3月20日 | 日本 | 2011年1月13日 | 斯洛伐克 |
影片評價
《遁入虛無》具有前衛而迷幻的影像風格。影片集顏色濃烈而極 具表現主義色彩,飄忽的運動鏡頭以及古怪的頻閃效果於一體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片中有關視覺性追求的鏡頭少之又少,甚至少到只能說明該片運用了前衛的表現手法 。 (時光網、網易評)
雖然《遁入虛無》在選材上很大膽,然而冗長而乏味的內容卻占據了過大的比數。影片在故事開篇體現了敘事的完整性,不過這種敘述顯然是以羅伯特·蒙哥馬利的黑色電影《湖上艷屍》為模板進行完全主觀的效仿。但是在開篇的敘事結束之後,影片的影像畫面便開始無節制地到處遊走。在影片的結尾,影像畫面又在號稱愛情旅館的地方胡亂遊蕩,一系列毫無遮掩的做愛鏡頭宣告著影片高潮的到來。因此,這部電影可以用其片名來形容——一開始“遁入”,然後慢慢走向“虛無”。影片另一個結構上的敗筆在於片中許多倒敘的畫面並非根據男主角吸毒或死後誘發的聯想來安排,而是導演加斯帕·諾個人意願的體現,用以彌補單薄的敘述。至於該片的英語對白,除了非常陳腐之外,還給觀眾一種專為國際化展映而設計的感覺 。 (網易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