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義德醫院護士學校
民國3年(1914年),美國基督教會在海州西門外舉辦的義德醫院建立後,為擴大教會的影響和醫院業務的開展,由美籍醫師慕庚揚負責籌辦護士學校。
民國5年(1916年),在基督教會創辦的海州崇真中學學生中和從徐州教會選送的數名青年教徒中選出12人作為首批學員。
教學方式是結合工作實踐邊乾邊學,以乾為主。學員每天均在醫院年資較深的醫護人員帶領和指導下從事護理及其他各項工作。理論課一般按醫院工作忙閒情況隨機安排,由醫師、護士長授課,每次2小時,課程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產科學、內科學、外科學、細菌學、飲食學、藥物學、護士學、英語對話等,學制5年。學習期間不考試,待期滿後由中華護士學會命題由醫院負責組織進行考試,試卷寄中華護士學會批閱,合格者由該會頒發畢業證書。學員畢業後大部分留醫院工作,少數外出自謀職業。首屆學員畢業後又陸續招收數批新學員,一般每隔1-3年收一批,每批2-10人不等,學員主要來自海州教區,此外來自灌雲、沭陽、贛榆、邳縣、宿遷、銅山以及山東的臨沂、滕縣、棗莊等教區,入校學員必須是基督教徒,具有國中文化程度,且考核合格,但也有不經考核而由教會長老、牧師介紹入學者。學員生活費用由院方負擔。抗日戰爭前每位學員每月發一元銀元補貼費,供購買衣服、手巾、肥皂、牙刷等日用品,抗日戰爭勝利後,因國民政府幣制貶值物價波動懸殊,補貼費改為每月每人1斗(30斤)小麥實物發給。
義德醫院護士學校自民國5年(1916年)至民國37年(1948年)11月新海連解放共收10批學員,計90餘人,其中男生70餘人,女生20餘人。因當時國內政局動盪,日偽統治等原因僅有40餘人學成畢業,尚有40餘人沒有達到畢業,但都陸續在海屬地區從事衛生醫療工作。
護士學校開辦初期校長為慕庚揚,後為美籍護士白露德女士,民國31年(1942年)後為中國籍護士長周窈貴女士。
新海連市衛生學校
1949年11月,新海連市成立,義德醫院更名為新海連市人民醫院。
1957年5月30日,經新海連市人民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批准將新海連市市立醫院改建為新海連市海州人民醫院。
1958年6月9日,為適應地方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培養衛生技術人才,經江蘇省衛生廳批准,重新設立新海連市人民醫院護士學校,校址設在海州西門外(現第四人民醫院內)。本著勤儉辦學、資源共享的原則,利用醫院房屋及設備,在海州人民醫院領導下設校務委員會,9月底開學。
1958年9月,經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新建新海連醫學專科學校,校址位於海州西門街的海州人民醫院。
1959年4月24日,新海連醫學專科學校併入南京醫學院徐州分院並更名為徐州醫學院。
1959年春,學校遷至新浦(原新浦區人民醫院門診部)。
1959年秋,學校遷回海州,在原新海連醫學專科學校留下新建校舍內(位於原海州師範學校對門,現第二人民醫院職工宿舍),學校更名為新海連市衛生學校。
連雲港市衛生學校
1961年,新海連市更名為連雲港市,學校隨市名更名為連雲港市衛生學校。
1962年6月22日,因全國進行國民經濟調整,連雲港市衛生學校停辦。
1971年12月,連雲港市革命委員會決定重辦連雲港市衛生學校。規定不單獨設校址,不配專職教師,由市衛生局領導分別在原新浦人民醫院和海州人民醫院培訓。
1973年,首批畢業生分配到市衛生局所屬醫院和農村衛生院、衛生所等全民事業單位工作後學校工作結束。
1974年,在開門辦學的形勢下,原海州人民醫院在前衛生學校基礎上籌辦衛生學校。當年招生護士專業一個班(20名)。
1975年12月,經省衛生廳請示,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同意學校定名為:連雲港市海州人民醫院衛生學校,校址設在醫院內東南角,教師全由醫院醫護人員擔任。同年,江蘇省衛生廳決定增設“中藥劑士”專業,全省範圍內招生。
1978年7月,江蘇省革委會通知:“以海州人民醫院衛生學校為基礎,建立連雲港市衛生學校”。從此,學校體制由醫院辦校,轉為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
1980年,學校在新浦區選定新址(海連東路校址)。隨著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校方幾經努力,核定占地55.3畝,編制規模,教職工140人,學生600人。
1980年9月,經市委組織部批准,將外貿學校、水產學校、財經學校、衛生學校四所中等專業學校從有關局劃出,黨的組織關係隸屬市領導,日常工作由市委宣傳部分管。
1983年,學校從海州醫院整體搬遷完畢。
1985年,學校在東海縣、贛榆縣衛生職工中專設定辦學點。
1988年,學校在灌雲縣衛生進修學校設定辦學點。
江蘇省連雲港中藥學校
1988年6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連雲港市衛生學校更名為:“江蘇省連雲港中藥學校“。
1996年,學校成為全國中等中醫藥專業教育達標學校。
2001年,學校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11所重點中等中醫藥學校之一。
2001年10月,學校由副處單位升格為正處單位。
2002年7月,經市編委批覆,核定編制規模,教職工168人(其中28人為自收自支編制),學生6000人。
江蘇省連雲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2004年3月,經江蘇省教育廳批准,建立連雲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同年10月正式掛牌並成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雲港中醫藥分院。全省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5年,為大專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
2005年1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2011年6月,學校搬遷至新校區(連雲港市海州區聖湖路38號)。
2013年8月,經省政府批准,學校正式更名為江蘇省連雲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學校簡介
連雲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創建於1958年,是江蘇省唯一一所中醫藥高職校,是全國11所重點中等中醫藥學校之一,是江蘇省高水平示範職業學校。學校位於國家4A級風景區花果山腳下,連雲港市新浦區內,占地467.55畝,採用一次性規劃設計、分期施工建設的方式,能容納6000學生學習、生活。
校徽
校徽設計創意如下:
本校徽圖案圍繞如何充分體現出“連雲港中醫藥學校”的特點而展開,在標識的形體構成設計中融入了形象思維設計元素,整體標識圖案在視覺感受方面似一隻展翅鯤鵬,極富動感和活力,形象生動,朝氣蓬勃。表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發展志勢。鯤鵬喻示連雲港中醫藥學校培養的莘莘學子,翱翔九天、服務社會,振興國藥,志存高遠的崇高境界。也喻示連雲港中醫藥學校飛躍發展的宏偉遠景。
整個校徽圖案在神似鯤鵬的形象設計中,通過色彩和筆法的交匯融通,濃縮成漢字——“中”,突出表現一切圍繞中醫藥的民族特性為辦學宗旨的學校專業特性。在漢字“中”的筆畫取左邊和中間兩豎,用色彩和筆畫的變形,使之形成字母“y”,分別為“醫藥”二字的首個拼音字母,從而集中表現了“中醫藥”核心詞的深刻內涵。
“鯤鵬”、“中”和“y”其外在共同特徵的表現為一種動感,體現學校的教學是創新教學和各學科知識的交融匯聚,而圖右上角的弧線斷切恰是表現這種創意的一種突破,喻示連雲港中醫藥學校不拘傳統、志在突破的開拓理念。
校歌
校歌是學校的形象之歌,也是體現學校特色、凝聚人心、激勵師生開拓創新的精神旗幟。它以藝術形式表達了全體師生的共同理想、意志和精神風貌,是學校精神和文化的載體。一首好的校歌,可以凝聚人心,鼓舞鬥志,樹立形象,遠播聲名。
辦學規模
學校現有教職工226人,各類在校生5300餘人,校內教學設施先進、裝備齊全,擁有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計算機中心,並建立了校園網與網際網路相連;標本室內藏有犀牛角、虎骨等各類海洋、珍禽、蠟葉、浸泡、原藥材標本4000餘種,藥用植物園內植有各類藥用植物400餘種,館藏圖書13萬餘冊,學校還附設有連雲港市中醫藥研究所、校中藥飲片廠、中藥調劑實訓中心、中藥製劑實訓中心、校對外門診部等實踐教學基地。
學校地址:中國.江蘇.連雲港科教創業園區聖湖路38號
專業設定
學校面向全省招生,開設中藥、中藥製藥技術、藥物製劑技術、藥品經營與管理、藥物分析技術、藥學、藥劑設備製造與維修、康復治療技術、護理等9個五年制高職專業及護理、中藥、製藥技術3箇中職專業。其中,高職中藥和高職護理專業均為省級示範專業和省級課程改革專業實驗點,高職中藥還為省特色專業,高職護理為省品牌專業。學校相繼與南京醫科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網路學院聯合開設了護理、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藥劑、中藥、中西醫結合等專業成人專科、本科班。與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有關院校建立了中外合作項目。
學校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適應市場為目的,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改”字上找出路,在“活”字做文章,在“實”字上下功夫,在辦學機制上求新求活,在辦學效果上求實求佳,不斷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畢業生年內就業率始終在95%以上,畢業生對口就業率在90%以上,有的畢業生已成為中醫藥專業的專家、學者,絕大部分畢業生已成為我省醫藥衛生戰線的骨幹力量。
所授榮譽
學校先後獲得了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全民健身周活動先進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家、江蘇省首批辦學條件評估合格單位、江蘇省中醫藥科技教育先進集體、江蘇省實施中醫機構“九·五”建設規劃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 “學陶師陶,教書育人”先進集體、江蘇省“創文明校風,樹師表形象”先進集體、江蘇省“師德教育”先進集體、江蘇省“社會尊師重教、教師回報社會”先進集體、江蘇省先進基層黨校、市文明單位、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市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全校師生員工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正以嶄新的姿態、更高的起點、更快的步伐,為早日建成省示範性中醫藥高職校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