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貼年畫習俗是中華民族久遠的文化生態習俗,這種習俗遍布於我國的大江南北,最著名的年畫三大產地是山東的濰坊、楊家埠,河南的朱仙鎮,天津的楊柳青。近幾年我國的文化遺產工作者又在陝西的鳳翔縣,湖南的隆回縣,廣東的佛山縣相繼發現了中國木版年畫的作坊和傳人。可是東北地區一直沒有關於木版年畫作坊和傳人信息的出現。2008年以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和中國民協文化遺產搶救辦公室給吉林民協以明確指示,在東北尋找中國木版年畫的傳承走向和線索,以便了解和掌握民間這一重要文化形式在民間民俗生活中的傳承力和藝術生命力。
據吉林省白城博物館館長宋德輝介紹,在滿族入主中原後,清朝統治者便把包括白城在內的嫩科爾沁草原大片土地劃給蒙古族王爺管轄。這一是為感謝蒙古族貴族協助清朝推翻明政權建立新政權的功績,同時也是為採取分地和聯姻等政策,解決清入主中原身單力薄的內心憂患。但是到了道光和鹹豐年後,清王朝感覺自己已經羽翼已豐滿,特別是僧格林沁與八國聯軍交戰敗下陣來,他們就開始採取對蒙古族貴族逐漸疏遠的對策,這使得東北科爾沁草原上的蒙古族貴族也開始對朝廷喪失了信心,於是開始大量出賣荒地和草地,吸納中原破產農人進入科爾沁沙地從事開荒和耕種。大批中原農人闖入這裡並長期地生活下來。
傳承
通榆木版年畫的傳承系統以劉長恩、劉佩行、朱家安、李向榮和高靜等人為核心傳承主體。劉長恩(1931年-1996年)主要作品有《打豬草》等;劉佩行(1953年-2006年)主要作品有《過年》《上壽》等。如今這些作品均收藏在白城博物館。他們都是山東濟南府歷城縣千佛山人,曾祖父那輩闖關東到白城、通榆一帶生活。朱家安(通榆中學美術教師)、李向榮(民間木版年畫家)、高靜(民間剪紙藝術家)的爺爺和太爺輩都是山東登州人,也是曾祖父帶領家人闖關東來嫩科爾沁草原向蒙古族王爺買地開荒生存下來。 以中國三大木版年畫產地之一山東為重點的中原木版年畫傳承系統早期在山東均開有民間木版年畫作坊和畫店。這批人落腳東北吉林後,便在嫩科爾沁沙地上的通榆生存下來,從此開始了他們的藝術生涯。他們作品的藝術題材早期依然是中原一帶的傳統題材,如鬥神、灶王、觀音、戲曲人物、歷史人物、鍾馗、桃符、回頭鹿馬、喜鵲登枝、童男童女祝壽、送福、招財進寶等等。而藝術手法依然是紅紙(染紙)、藍紙(染紙)等等。後來結合東北民間生活、農耕與科爾沁草原沙地上的自然環境和民俗風情,產生了一大批既有中原傳統內涵又帶有東北生活元素與自然元素的木版年畫,如《打豬草》《過年》《童子磨寶》等等,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民國期間和建國初期,通榆中國木版年畫曾經風靡一時。據《通榆縣誌》記載,每逢大年,縣內人有祭祖、祝壽、貼年畫習俗。就連周邊的包拉溫都、瞻榆、糜子荒一帶蒙古族村子也有這種風俗。但到了"文革"時期,通榆年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運,一批畫家被批為封建迷信,許多傳承人遭到迫害,大家紛紛轉行。著名通榆木版年畫傳人李向榮也將自己幾百幅珍貴年畫"木版"忍痛劈掉當柴燒了。通榆中國木版年畫從此絕跡。2004年通榆木版年畫曾經申報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於其淵源和來歷分析中年限不夠而沒有入選。
"童子磨寶",高95公分、寬56公分的鑄鐵藝術品。上面是一童男童女正在推磨,磨盤上有元寶流出。一隻小狗立臥一旁,對磨觀看。人物和動物形象十分生動可愛。整個人物穿戴和造型完全是一幅中國木版年畫的藝術形態和藝術構造。這是一件當地某酒作坊或油坊,豆腐坊的字號的幌子,意在"水中取財"。正是年畫所表現的題材,這也說明了通榆木版年畫久遠的傳統思想延續和藝術風格特徵。
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組長曹保明說:"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重要收穫在於我們以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尋找到了中國木版年畫的傳承路線和傳承歷程,填補了中國北方沒有木版年畫的空白,為中國和吉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又增添了一項珍貴的內容。我們將儘快把通榆木版年畫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記入世界文化遺產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