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通城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之幕阜山北麓。東南界江西修水縣,西與西北毗鄰湖南省岳陽縣、臨湘市,北與東北與本省崇陽縣相鄰。通城的位置決定了她的文化是三省融合的結果,不屬於真正的湖北文化。其語言也不同於湖北大部分地區通行的西南官話,而是贛語和湘語的混合語言。
中國語言可分為北方語系和南方語系,北方語系占據了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隨著北方向南方的入侵,北方語言與當地方言融合,行成官話,共有8大官話,
東北官話,北方官話,膠遼官話,北京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這些官話之間基本能相互聽懂。且其地區大部分是平原或平原,易於入侵。原始的南方語系只能在山區等難於入侵的地區發展。南方各種方言大部分由古楚語演化而來,包括湘語,贛語,吳語。這些方言中有不少相通之處。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是上世紀30~40年代漢語方言地區性調查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趙元任編著。將湖北方言分為4區:1、占主導的西南官話區,2、楚語區,3、贛語區、4、湘語區。並且描繪了圖片。這是當代研究的結果,分法是有錯誤的,應該來說,古楚語已經不存在了,楚語區應該是各種方言相交的地方。
這些研究都將通城方言歸於贛語,並且將附近湖南的岳陽、臨湘、平江方言都歸於贛語。通城方言與贛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絕不屬於贛語,臨近的鹹寧方言屬於贛語,但通城人與鹹寧人根本無法用方言溝通,鹹寧話是贛語與西南官話的衍生物,而通城話是湘語贛語的衍生物。贛語與湘語的最大不同在於演化過程中濁音清化的不同,贛語的共同點是:古代的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為送氣的清音,無論平仄;而湘語則相反,全部或大部分演變為對應部位的不送氣清音。通城方言則在這兩者之間選擇,部分取於贛語,部分取於湘語。但取於湘語的更多。
一:所屬語系
通城話大體上可定為是贛語方言的一種,屬於贛語大通片。以通城話為母語的人分布在湘鄂贛三省交匯地區,使用人數在40—80萬之間,主要流行於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境內及周邊地區。是贛語與湘語交匯現象最明顯的地區之一。通城話有17—20個聲母,72個韻母,6(7)個聲調,保留有古漢語的入聲(有的地方分陽入、陰入,但有的只有入聲)。
形成及背景
通城話是數千年來由居住在通城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孕育而成的社會現象。由於通城地處湘語、贛語和北方話的結合部,加之又是歷史上人口遷徙頻繁的地域,使通城話的成分顯得古老而又複雜,造成了講通城話的人在與外地人的交往時產生了嚴重的障礙。正因為如此,通城話早已受到國內外語言學界的重視,並稱之為“研究古代文化歷史的活化石”。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東南部是楚國的邊境,與東邊的越國接壤。雖然處於楚國境內,但通行的卻不是楚語(今湘語的前身)。早在唐代,時人就已經察覺江漢平原中部以東地區並不通行楚言,誤稱之“吳語”。到了北宋時期,張耒就在《齊安行》寫道:“黃州楚國分三戶,葛蔓為城當樓櫓。…客檣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來湖湘。”這裡的“湖湘”是指黃州附近的長江西南岸,即湖北的東南一帶。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鎮亦言“村姑語帶蠻”。箇中的“夷言”、“蠻”俱是指不同於當時官話系統的贛語了。 但由於靠近古楚語的發源地,同時與湘語區接壤,使得通城話有很多楚語的特色辭彙。如“受周(受氣)”(古楚語)、“堂客(妻子)”(湘語)、“伢(孩子)”(湘語)、“崽(兒子)”(湘語)、“娭毑(老婦人)”(湘語)·······
語言的關係
雖然贛語是南方漢語中互通性比較高的語言,但由於此地的特殊的語言交匯特點,本地語言的互通還是比較難的。 以湖北東南境內的語言為例,除了官話化明顯的蒲圻話(今赤壁)比較易懂外,其他語言基本不能互相交流。 1949年中國基本統一之後,中國大陸開始加大中國語言統一工作的力度,贛語作為一種地方語言因而處境堪憂。中國大陸政府為了“推廣國語”而嚴格限制在公眾場合中使用地方語言。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際之間的聯繫越來越頻繁,以及廣播 、電視等媒體的快速發展,贛語受到北方話的衝擊越來越大,以致現如今年輕一代有一部分人已經不能使用純正的贛語,甚至不再會使用贛語。另一方面,中老年一代因為未受過國語訓練,通常在說國語的場合會夾雜濃厚的贛語腔調,從而形成饒有趣味的“塑膠國語”。近年來中國各地要求保護本土語言文化的呼聲越來越大,贛語也逐步走上大眾傳媒。 通城話是中國語言的活化石。是集湘語、贛語、於一體的綜合語言。
語言特點
通城話在外地人看來確實有些複雜難懂,40乘40公里大的通城縣,你在南邊聽到的通城話會跟西邊北邊的或許有一些明顯的不同。究其原因還是地處交界,受周邊口音影響。而且歷史上的通婚也對此會有很大影響。
從總體上來通城話按鄉鎮之別可分出三種不同的口音:雋水、五里牌、樊店、楊部、雙龍等地基本為同一種口音(稱為通城聲);北港 、大坪、 石南、程豐等地為基本同一種口音(稱為湖南聲);塘湖、 麥市、 沙堆 、馬港、關刀、四莊等鄉鎮為同一種口音(稱為崇陽聲)。 這三種口音大同小異,相比之下北港 、大坪、 石南、程豐等地打“湖南聲”和塘湖、 麥市、 沙堆 馬港、關刀、四莊等地打的“崇陽聲”差別較大。比如 “水”“車”“豆”“後”等等,在發音上有很明顯的區別。 塘湖、 麥市、 沙堆、 馬港、關刀、四莊等地打“崇陽聲”(受崇陽話的影響);“水”讀“悔”,“豆”讀“忒”。 而“通城聲”應該是:“水”讀“許”,“車”讀“差”(或“且”),“豆”讀“挑”、“口”讀“咳”,而“通城聲”是讀“巧”。北港 、大坪、 石南、程豐等地因為打“湖南聲”(受湖南巴陵話、臨湘話的影響),只是通城話有三分之一文字讀音“聲調”不同,其它基本一致。但不管是北港 、大坪、 石南、程豐等地打的“湖南聲”,還是塘湖、 麥市、 沙堆、 馬港、關刀、四莊等地打的“崇陽聲”,它們相比真正的“湖南話”(是指帶有臨湘話、巴陵話)和“崇陽話”,又更有“通城話”的成分和特色,所以儘管存在一定的差異,總的來說都是以“通城聲”為基準,也都屬於“通城話”。
聲母表
通城方言聲母有17個(不計零聲母)。與國語相比較(此處僅指大致上的對應關係而不是等同關係),通城辭彙幾乎沒有捲舌音,缺少zh,ch,sh,r,k,n,等6個,另增Ŋ,ŋ兩個,總數還是比國語少四個。如表中所述,統一到國際音標之後的通城方言聲母總體上擁有與其對應的漢語拼音符號(即為括弧里的對應關係聲母),但括弧里的缺項則為漢語拼音的缺項。
通城方言聲母表 | ||||||||
發音方法 發音部位 | 雙唇音 | 唇齒音 | 舌尖前音 | 舌尖中音 | 舌面音 | 舌根音 | 喉音 | |
塞音 | 清 | P(b)波 | t(d)得 | k(g)革 | ||||
濁 | B(p)坡 | d(t)特 | ||||||
塞擦音 | 清 | ts(z)茲 | tc(j)及 | |||||
濁 | dz(c)出 | dᶽ(q)期 | ||||||
擦音 | f(f)合 | s(s)斯 | c(x)習 | h(h)喊 | ||||
鼻音 | m(m)么 | n(l)了 | Ŋ()牛 | ŋ()額 |
五:通城話示例
通城人說話叫打港,哇事。通城人說人煩人叫討嫌,通城人說人綜合素質低叫二丐貨忒,通城人說人玩世不恭叫搞忒戲,通城人吃了虧叫做去了貨(知道人不是很多,但通城一中的一位領帶在一次廣播講話中引用過後在一中校園廣為流傳。)有的通城人說別人長得漂亮叫碩麗,通城說形容長得壯或胖的人叫愣壯,通城人說偷情叫撈人(偷人) 通城人說雞巴叫卵,通城人說母豬叫草豬者 通城說南瓜叫北瓜(北瓜和南瓜是一樣的),通城人說稀飯叫菊 通城人說天黑了叫米暗特, 通城人說天亮了叫天光,通城人罵好吃懶做的人吃飯叫搓鴨 調皮搗蛋的人叫畈伢鬼特,聰明叫外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叫嗲嗲,通城人娶媳婦叫接姑特,通城人茅房叫茅屎,通城人解攙叫打牙幾(打牙祭),通城人談戀愛叫哇姑特,通城人要飯叫討米各,通城人紅薯叫茴駝,通城人鬧新房叫叼新假假,通城小孩滿周歲叫媽周(就是抓周的意思),通城人傻瓜叫縮把,通城人毛巾叫服特,通城人老婆婆叫挨家,通城人老頭子叫老腳 。
通城人年輕人叫後生噶(就是後生仔),通城人老公也叫老腳,通城人老婆叫姑特,通城人把傻子的叫二該貨特,通城人大便叫把把,吃早點叫過棗
通城人爆米花叫米婆,通城人說是真的嗎叫身猛哪,通城人膝蓋叫舌條跟特,通城人回家叫切魚或切歸,通城人接吻叫捉幾,通城人虱子叫色婆,小孩子叫嘜戲,通城罵睡懶覺的人叫攤屍,通城人辮子叫頂帶
通城人長得漂亮叫長得排子,通城人姐姐叫假假(鄉下把姐姐叫哥哥,哥哥也叫哥哥) ,吃飯叫宵夜, 通城人非常有錢叫點把有錢,通城人學校叫殼堂,通城人欺負叫惦念。(還有很多不一一舉例了,總之我覺得通城方言保留了中國古代的很多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