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逍遙一詞原出道家。逍遙,被視著一種清靜無為,精神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逍遙遊》里集中闡述了這一思想。莊子認為:真正的逍遙在於任其自然。只有憑藉天地的正道,駕御陰、陽、風、雨、晦、明六氣的變化,以遨遊於無窮者,才是無所待的至人。至人無我、無為、無名,與天道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就有了絕對的自由。逍遙遊是莊子哲學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
黃山始建於道教。逍遙亭這一亭名便是道教的一個產物了。黃山山中的一些景點名稱一樣有道教的意涵在里,,如:光明頂、天都峰、玉屏峰、道人峰、煉玉亭、逍遙亭、洗藥溪、煉丹源、逍遙溪等等。
歷史沿革
《黃山志》亭閣篇在“湮沒古亭一覽表”中有逍遙亭的簡況:逍遙亭在湯口去溫泉的山道途中,距湯口1.5公里,山道從亭中穿過。亭何時所建?何時被毀?書上均未記載。
古時的“逍遙亭”,建在“逍遙溪”畔的一個小山坡上。背靠桃花峰,面對是硃砂、紫雲二峰。站在逍遙亭上,春有山花,夏有涼風,秋有紅葉,冬有瑞雪,腳下逍遙溪終年水流淙淙。風光無限,好不逍遙!逍遙亭下的逍遙溪是桃花峰與硃砂峰兩谷澗的一條溪流,續桃花湯泉溪之水,盤旋迂迴於峰谷澗,下注於香溪。逍遙溪又名錦魚溪。舊傳溪中有錦鱗魚。相傳軒轅黃帝曾在煉丹峰下煉丹,大臣容成子則在溪畔垂釣。古人有詩:“錦魚溪上煉丹峰,軒後當年此豢龍;一夜寒風濤忽涌,曉來鱗爪是蒼松。”
明代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兩次游黃山都是經逍遙亭而上。從徐霞客的日記可得知,第一次公元1616年二月:“初三日-----過江村。二十里,抵湯口,香溪、溫泉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漸上,雪且沒趾。五里,抵祥符寺。湯溫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湯池------”;第二次公元1618年,九月:“初四日,十五里,至湯口。五里至湯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徐霞客第一次游黃山在初春,冰雪封凍,登山異常艱難,未能遍游黃山。兩年後的秋季,特地再次重遊,這一次飽覽了黃山美景,嘆為“薄海之內無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給後人留下2篇黃山遊記傳誦至今。這位旅行家兩次登山都途經“逍遙亭”,不知當時在亭中可感受到了那份逍遙?
1970年代逍遙古亭的基石仍在,1980年代初建黃山管委會大樓時埋沒。現在的逍遙亭地名,是黃山風景區的辦公地和職工宿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