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僑鄉,凡有人出洋或者華僑回國後又要返回僑居地,親朋好友、鄰居贈以糖果、餅食等禮品,祝願離家者一路順風平安到達南洋,俗語稱“送順風”。出洋前他們要到祖宗牌位焚香,祈求先人的庇護。要到親朋好友各家登門辭行,接受他們贈送的茶葉、龍眼乾等土特產品,有的親友特地備辦酒席餞行,謂之“送順風桌”。在這種宴會上如果有全魚做的菜,吃完上面後不能將魚翻身,否則會觸犯“翻魚身就是翻船”的忌諱,視為不祥。家人為其打點行裝時定會附上一小包家鄉的泥土和一小瓶井水,以示到南洋後不忘故土。有的還讓其將“香火”———一種用紅布縫製的、約有寸半見方,上面有毛筆寫上的如“觀音菩薩鎮安”等字樣的護身符隨身攜帶,能在旅途中得到神明的保佑。臨行前,家人必定煮一碗麵線,上有兩個染紅的熟雞蛋,象徵平安長壽和吉祥,寄託著家人的良好祝願。
早期華僑多從事苦力,採挖錫礦、木材加工、開荒植橡膠甘蔗、開發港口,帶去了中國的技術和文化,為開發僑居地作出了卓越貢獻。後來部分華僑經營有術,克勤克儉,事業有成,促進僑居地的經濟繁榮。 華僑回鄉,親友為其洗塵接風,這就是另一風俗———“脫草鞋”。早期閩南城鄉的勞苦大眾,在山野間勞作和長途跋涉均是穿著草鞋。這種用稻草、黃麻和棉線編織的鞋子十分耐磨和輕便。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回鄉的一般華僑是否穿著草鞋不得而知,後來回鄉的華僑肯定不會是如此的模樣,不管如何,海外親人風塵僕僕、勞累困頓,在千里跋涉後回到故鄉溫暖的懷抱,親人必是先為其脫去鞋子和塵衣,說上安慰祝福的話語。這時親友、鄰居等前來探望,便是“脫草鞋”了。來“脫草鞋”的,往往帶著雞、豬腳、面線、酒等土特產品,關係親密的還要設宴洗塵接風。華僑一一回贈相應的禮品,如布料、日用品與南洋特產等。“脫草鞋”這一禮俗增進了華僑和鄉人的感情聯絡和信息交流。華僑感謝鄰里對他們家屬的關照幫助,鄉親想要出洋的來打聽南洋情況並請攜帶他們“過番趁食”。在海外往往有同一籍貫的華僑相對集中僑居某地的現象,就是這樣形成的。 僑鄉的“送順風”和“脫草鞋”相沿成習,至今依舊流傳,不過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其形式和內容與往日已是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