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昌齡之嶺南

《送王昌齡之嶺南》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寫的一首送別詩。詩從洞庭秋意寫起,給人以蕭瑟之感。接著用羊祜、賈誼作喻,讚嘆王昌齡的政績和才華,對王昌齡遠謫未開化的嶺南,深表同情與憂慮。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送王昌齡之嶺南

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

峴首羊公愛 ,長沙賈誼愁 。

土毛無縞紵 ,鄉味有槎頭 。

已抱沈痼疾 ,更貽魑魅憂 。

數年同筆硯 ,茲夕間衾裯 。

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 。

注釋譯文

詩句注釋

⑴羊公:晉時鎮守襄陽的官吏羊祜。愛:憐愛。

⑵賈誼:漢代文學家,善寫辭賦。

⑶土毛:土地上生長的五穀雜糧。縞紵(zhù):白色生絹及細麻所制的衣服。

⑷槎頭:也日查頭鯿,一種味道鮮美的魚。

⑸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⑹貽(yí):贈予。魑魅(chī meì):指古代傳說中生活在山澤中的山神、鬼怪。

⑺同筆硯:指在一起學習或者共事。

⑻茲夕:這晚上。衾稠(qīn chóu):衾,被子;稠,夾被。此泛指被褥等。

⑼鬥牛(dǒuniú):星宿名,指二十八星宿的斗宿和牛宿。

白話譯文

洞庭銜山遠遠近近。楓葉如丹先報寒秋。

峴首山贏得羊公愛,長沙城曾使賈誼愁。

嶺南風俗衣無絲麻,家鄉特產魚多查頭。

我已患重病難以醫治,又增添你遭魑魅的擔憂。

幾年間在一起共事,今晚起卻要各渡長夜天各一方。

情投意合的景況將何在?解相思只有向南望鬥牛。

創作背景

王昌齡,孟浩然好友,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後任秘書省校書郎,後改任汜水尉,約在開元二十七年秋(739),獲罪被謫嶺南。開元二十八年冬(740),任江寧丞,天寶六載(747)秋,又被貶為龍標尉。安史亂後,他避亂於江淮,被濠州刺史聞丘曉殺害。該詩約作於王昌齡被謫嶺南途經襄陽時。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這首是王昌齡被貶嶺南時的送別詩。詩從洞庭秋意寫起,給人以蕭瑟之感。接著用羊祜、賈誼作喻,讚嘆王昌齡的政績和才華,對王昌齡遠謫未開化的嶺南,深表同情與憂慮。最後寫二人友情之深,現在要天各一方,懸想以後相思時只能以“望鬥牛”來解,用無可奈何,寫盡遠別之苦。

詩人與王昌齡同為盛唐的詩人,詩風雖迥然相異,但互為知己,且“數年同筆硯”。詩的前四句既有眼前所見之景,又融合了想像中的征途之景,四句詩出現了三個不同的地名,行人的顛沛流離之苦不言而喻,“愛”和“愁”兩字鮮明地刻畫出分別時的依依不捨。中間四句如述家常,“無”和“有”點明詩人的傾其所 有來款待遠道而來的友人。“已”和“更”是詩人常用的手法,知天命之年,悲愁卻接踵而來,層層相壓。後四句直接敘說兩人的友情,分別之後將是漫長的懷念。

全詩語調低沉,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厚情誼。

名家點評

明代李夢陽《孟浩然集》::“王孟略相亞,不愧同學。”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