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兄

送兄

《送兄》這首詩出自《全唐詩》,是一個七歲女童寫的一首五絕。全詩二十字,表達了小作者送別哥哥時依依不捨的深情。詩中寫景的氣氛和離別的心情相應,兄妹不忍分離與雁行齊飛對照,顯得自然、誠摯,藝術技巧相當高妙。 詩中以肅殺的秋景襯托兄妹離別時的心情,以雁群齊飛抒發了作者不能同哥哥同行的感慨。表達了妹妹對哥哥依依不捨的深情。

基本內容

【名稱】

《送兄》

【年代】

初唐

【作者】

七歲女子

【體裁】

五言絕句

【出處】

全唐詩》

詩歌簡介

小豆豆二人轉【樓台會】之送梁兄【下】姚軍 小豆豆《送兄》是一個七歲女童寫的一首五絕。全詩二十字,表達了小作者送別哥哥時依依不捨的深情。詩中寫景的氣氛和離別的心情相應,兄妹不忍分離與雁行齊飛對照,顯得自然、誠摯,藝術技巧相當高妙。

作品原文

送兄⑴

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稀⑵。

所嗟jiē人異雁,不作一行háng歸⑶。

注釋譯文

【注釋】

⑴題下原註:武后召見,令賦送兄詩,應聲而就。

⑵離亭:驛亭。古時人們常在這個地方舉行告別宴會,古人往往於此送別。

⑶歸:一作“飛”。

(4)稀:形容樹葉稀疏寥落的樣子。

【譯文】

哥哥啊!這就是我們要分手的大路了。雲彩飛起,路邊有供人休息送別的涼亭。亭外,是秋葉在飄墜。而我最悲傷嘆息的就是,人,為什麼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總是排得整整齊齊,一同飛回家去的啊。

詩詞格律

這首五言絕句的用韻方式是首句不入韻仄起式。其韻腳是:稀歸;韻部是:上平五微(

平水韻)。

別路雲初起,

●●○○●,

離亭葉正稀。

○○●●△。

所嗟人異雁,

⊙○○●●,

不作一行歸。

⊙●●○△。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送兄

原詩:

《送兄》

別路雲初起,

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

不作一行飛。

作者:唐 七歲女。

關於這首詩,所傳甚少,獨在《全唐詩》方見之,對作者的介紹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實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無從考證,唯能全憑《全唐詩》註解了。《全唐詩》寫到:“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見,令賦送兄詩,應聲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斷,詩人是南海人,此詩出自唐武則天時代。

也許真是時請造就吧,一個七歲女童,大堂之上,面對武后和群臣,應聲做詩,且情態如此逼真,字數如此儉約,不得不另後人仰目。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首詩吧。

一:情深

第一層:“別路”、“離亭”,相當於驛站,是古代送別、餞行的處所。點明地點,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鋪開;“雲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後天開。但一切景語亦為情語,一語雙關,亦指心中“愁雲初起”。“葉正稀”,結合下句中詩人觸景生情聯想到的“雁”來推斷,應該是在一個秋風蕭瑟的季節。秋風緊,黃葉飄零,“離亭”前的落葉,為秋風掃蕩,漸次稀疏,著實蒼涼,著實沉重。

第二層:古人送別有折柳相送,寓“留”於“柳”的習俗。那么,此處的葉,若是柳葉呢?前面不斷有人送別,使得柳條折盡,漸漸稀少,一條柳枝一片心啊!而現在,儘管柳條稀少,但她還是要再折一枝贈與兄長,此中惆悵怎能叫人消受?至此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詩人靜靜地站立,眼望兄長漸去漸遠,馬蹄聲終於被重疊的山巒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對於人生、對於命運的自憐嘆惋。“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雁的遷徙,總是結隊成行,同出同歸。可是人呢?迫於環境所限、條件所囿(yòu),而不能與兄隨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單,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誠為可嘆!並且,從一“歸”字我們可以做兩種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啟程外出。那么,這裡的“歸”便是“同出同歸”的意義了,詩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長身上,是對他一路風塵、外行兇吉的牽掛;一者:兩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籬下,或是流落他鄉(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其兄送女童入宮為宮女,或是其他什麼的。然後送兄。這樣可能更是合情合景吧。)。此時兄長啟程,回返故里,而獨留妹一人不與同歸,此間便更生出對故土、親人的思念,對身如浮萍、命如蟬翼的慨嘆!

二:簡潔

濃濃情誼,如訴如泣,盡融於字裡行間。而全詩寥寥數語,僅二十二字。用字之儉約,另人折服。 題目“送兄”,點明主旨,定下全詩的基調,是送別兄長,而至於上面推測的種種情況,全去交代,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而與此相比,後來大詩人李白的《送程劉二侍御兼獨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單父主薄凝攝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橋卻回棲霞留飲贈之》等很多這樣的詩標題則就大為失色了。首、頷兩聯表明了地點和大致的時間,大肆渲染了送別的場景。心中的惆悵、離別的情懷躍然紙上,如江如河,翻湧不息。卻僅用了十個字;頸、尾兩聯也是十個字,突出了“雁”、“一行”、“歸”,使得感情再次升華到一個相當高的層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對人生的慨嘆,對身世的質問,情長紙短,惜墨如金。

三:精巧

後來的江淹在《別賦》中說過,“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從古至今,離別詩一直都在詩篇中占到了相當大的比重,在表現手法上也是各具風格、各至一家。而這一首呢?我們也做一簡要的分析。“別路”、“離亭”形成對舉,一詠三嘆。在克儉如金的字數中,這算是潑墨如雲、大肆渲染了。為的是以景襯情,為下兩句做好鋪墊。而且詩人善於選取特景:“別路”、“離亭”、“雲”、“葉”等等,暗藏離愁別緒之情。緊接著,筆鋒陡轉,採用了電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將鏡頭對準天上的“雁”。當然,這裡也許是虛寫。由“雁”的特性聯想到人,將二者緊密地聯繫起來,形成鮮明的對照,由此生髮哀情。並且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也為讀者將全詩刻畫成了一幅雋永的畫面,印入我們的腦海中,其意境深遠,空間開闊,且滿目皆蕭然,滿腔皆哀傷,滿腹皆愁緒。實在不能不說是詩人的高妙之處。且詩人時齡七歲,且為女子。在古代輕視女子,滿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她能如此善用這樣的藝術技巧,實在讓人費解,驚異。

我們再回到全詩,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璣,語言簡樸、明白如話,意境高妙。這樣的詩篇,在中國古詩詞中實在不可多得。難怪有人稱她為“神童”、“奇女子”,於情於理,都是當之無愧。

作者簡介

七歲女子

唐代武則天時期南海(今廣東一帶)人。其真實姓名、生卒時間皆無從考證。幼年即能詩,被後人稱為“女神童”“奇女子”。存世作品僅《送兄》詩一首,載於《全唐詩》。

解說

詩中以肅殺的秋景襯托兄妹離別時的心情,以雁群齊飛抒發了作者不能同哥哥同行的感慨,表達了妹妹對哥哥依依不捨的深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