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逝去的時光:女囚

追尋逝去的時光:女囚

《追尋逝去的時光》(又譯為《追憶似水年華》)是20世紀法國偉大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名:追尋逝去的時光(第5卷)女囚/周克希譯文集
作者: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
譯者:周克希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1-01
頁數:464
定價: 42.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周克希譯文集

編輯推薦

★“愛情,也許無非就是一陣激動過後,那些攪得你的心翻騰顛動的旋流的餘波。”普魯斯特刻畫嫉妒型愛情的 細膩之作,與《追尋逝去的時光》卷一《去斯萬家那邊》在主題上遙相呼應。
★首度由翻譯名家周克希獨力譯出。歷時四年全面修訂,打磨史上最精緻譯本。
★“世界最美的書”的獲獎者、裝幀名家朱贏椿精心設計和製作,以獨特質感全面升級閱讀體驗。
★王安憶、陳村、趙麗宏、孫甘露、陳子善等傾力推薦。

內容提要

主人公如何將女友阿爾貝蒂娜囚於家中,直至某一日醒來,發現她已逃之夭夭。故事取材於作者生活中的一大感情波折。1907年始,普魯斯特每年去諾曼第濱海卡堡消暑,經同學比才引薦,摩納哥汽車出租公司的阿戈斯蒂耐里(Agostinelli)成為隨身司機。兩人感情彌篤,1913年夏季至歲末,在巴黎度過一段非常的封閉型戀情生活,此後阿戈斯蒂耐里因無法忍受普魯斯特的專制,突然不辭而別,遠走南方,1914年5月30日在地中海海域駕習飛機失事身亡。悲痛之餘,普魯斯特對亡者身前行跡明察暗訪,同時又反躬自省。

作者簡介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出生在巴黎一個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20世紀法國小說家,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代表作《追憶逝水年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五年中完成,是20世紀西方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由七部互有聯繫又各自獨立成篇的小說組成,超越時空概念的人的意識、潛意識活動在小說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現代小說在題材、技術、表現方法上開闢了新途徑。

譯者簡介

周克希,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在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任教期間赴法國巴黎高師進修黎曼幾何。回國後一邊從事數學教學,一邊業餘從事法語文學翻譯。1992年調至上海譯文出版社任文學編輯。主要翻譯作品有:《王家大道》、《不朽者》、《三劍客》、《包法利夫人》、《小王子》、《追尋逝去的時光·第一卷》、《追尋逝去的時光·第二卷》等。

精彩書摘

繼《追尋逝去的時光》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和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之後,周克希先生又獨力完成了該書第五卷《女囚》的翻譯。這是普魯斯特漢譯的一件可喜之事。周先生曾經表示,他立志翻譯《追尋逝去的時光》,無非想嘗試看看,能否“走上一步,兩步,甚至三步”。《女囚》新譯的竣工,為這“三步曲”畫上了一個完美的休止符。
《女囚》在全書中的地位較為特殊,這煌煌七卷巨著中的第五卷,發表於1923年,即普魯斯特去世後的第二年,可稱第一遺作。這一卷的醞釀,後於《追尋》的原初計畫。1913年首卷《去斯萬家那邊》自費付梓時,小說遵循的是《逝去的時光》和《尋回的時光》這樣首尾相應、兩極均衡的構架。首捲髮表以後,普魯斯特才想到擴充中間部分,由此充實了大量新的材料。《女囚》因此而誕生。
《女囚》的情節簡之又簡,主要內容是主人公如何將女友阿爾貝蒂娜囚於家中,直至某一日醒來,發現她已逃之夭夭。故事取材於作者生活中的一大感情波折。1907年始,普魯斯特每年去諾曼第濱海卡堡消暑,經同學比才引薦,摩納哥汽車出租公司的阿戈斯蒂耐里(Agostinelli)成為隨身司機。兩人感情彌篤,1913年夏季至歲末,在巴黎度過一段非常的封閉型戀情生活,此後阿戈斯蒂耐里因無法忍受普魯斯特的專制,突然不辭而別,遠走南方,1914年5月30日在地中海海域駕習飛機失事身亡。悲痛之餘,普魯斯特對亡者身前行跡明察暗訪,同時又反躬自省。幾經熔鑄,阿爾貝蒂娜(Albertine)這一人物脫穎而出。儘管阿爾貝蒂娜在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業已出現,但到了此卷,才栩栩如生,卓然特立,成為貫穿第五卷《女囚》與第六卷《失蹤的阿爾貝蒂娜》的中心人物,甚而延續到末卷《尋回的時光》。《追尋》為之補敘千頁,增幅達三分之一強。學界將此新增的內容稱為“阿爾貝蒂娜系列”。
毋庸諱言,普魯斯特極力倡導“深層自我”。小說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是剝離的,與生活原型截然不同。同性交往已變為異性相戀,男友的空難也演化成女友的墜馬。情節處理早已使生活經驗面目全非。更應指出的是,虛構改寫,使《女囚》成為阿爾貝蒂娜系列的核心,作為《追尋》的一個有機部分而融入整部小說,對其主題和形式建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簡化的故事包含著深厚的主題信息。阿爾貝蒂娜從入住到出走,時間壓縮在六天之內。空間也呈封閉狀態。主人公偶爾出門參加韋爾迪蘭夫人沙龍音樂晚會,除此之外,與阿爾貝蒂娜廝守巴黎寓所,寸步不離。這種濃縮的時空,頗具古典悲劇的氛圍。正如拉辛的《貝蕾妮絲》(Bérénice)和《菲德爾》(Phèdre),其時空窒息,讓人切身感受到嫉妒的強烈壓迫。嫉妒介於愛情與痛苦之間,叔本華哲學的生之痛苦,在此找到了印證。但普魯斯特似乎更進一層,他對這一現象採用了近乎生理心理學的剖析。愛情和痛苦並蒂蓮生,嫉妒為其表征。究其原因,是戀愛者永遠無法占有戀愛對象。肉體可以占有,心思卻難以測度。阿爾貝蒂娜昔日的行蹤,眼下的所思所想,都是解不開的疑團。人近在咫尺,卻若隱若現,永遠是一個稍縱即逝,難以捉摸,無法企及的“遁避的生靈”(etre de fuite)。鑒於阿爾貝蒂娜的蛾摩拉前科,主人公將其軟禁家中,斷絕其與一切女友的來往。就此而言,這一卷卷名( La Prisonnière)似亦可譯作“囚女”。意即身系樊籠,卻難得其心,及至不告而別,銷聲匿跡,始終是花非花,霧非霧。戀愛雙方互為陌生人,但又渴望了解對方,這就必然嫉火中燒。普魯斯特在自傳體小說《讓·桑德伊》中已有定言,“最可怕的是不諳底細”。《女囚》對這一心態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主人公事事過問,因知情而生痛苦,而越痛苦就越想知情。他對阿爾貝蒂娜,欠纏綿繾綣,多刨根問底。

目錄

女囚
梗概
附錄:著譯親和:文學的感召與天賦(張寅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