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版本一
平克是一名搖滾歌手,他把自己反鎖在洛杉磯某個賓館的某個房 間裡看電視,故事就是這樣開始了。泛濫的演出,泛濫的麻醉藥品,泛濫的讚譽,構成了令他身心俱疲的“事業”。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戰爭影片在電視螢幕上閃爍著,與此同時,平克開始沉思。時間和地點在不斷變換,現實和夢魘之間的界限在消失:我們在平克那痛苦的回憶中冒險。每一段回憶都是一塊磚,那磚砌在“牆”上,那牆是由他自己一段段砌起來的,把他自己真實情感禁錮起來的牆。慢慢的,他從現實滑向了越來越深的夢魘中。他幻想自己是一個希特勒一樣的政治鼓動家,在成千上萬狂熱的追隨者前發表演說;而這種感覺很快離他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他自己和他周圍世界中所有可憎暴行的高潮和結局。他不斷的審視自我,發現從前的那個“他”——也即促成那堵“牆”的簡建成的元兇——正走向前來,宣告了對現在的平克的徹底的背叛 。
版本二
平克從剛一出生就面對著如履薄凍的人生《TheThinIce》;平克的童年是被蒙上陰影的,他在公園孤獨的尋找父愛,影片轉到了他孩提時代對在二戰中陣亡父親的回憶《AnotherBrickInTheWallpt.1》;他在學校不得不面對刻板嚴格的填鴨式的教育制度《TheHappiestDaysOfOurLives》以及《AnotherBrickInTheWallpt.2》;在家裡,母親對他過分的看護讓他極度反感,使他絲毫感受不到任何家庭溫暖《Mother》。童年不幸的遭遇讓平克的性格孤僻絕望,他不由得自問到:“我該相信政府嗎?他們會把我送上火線嗎?我是否該修建一堵牆?”(牆的第一次淺意識存在)。太多的疑問過後,平克看到的回答卻是這個世界依舊充斥著漫天而降的炸彈和奔向掩體的平民。他不知道該何去何從《EmptySpaces》。於是他更加絕望了,他終日墮落,對任何事情毫無興趣。在他的心裡他渴望愛和被愛,他在對愛欲的憧憬和渴望中《YoungLust》高喊著“Ineedadirtygirl”;然而在現實的無奈和空虛中,他只得假裝一切都好,他對自己偽裝。但是日復一日,愛變得灰暗不再美麗,他的心開始變得蒼老並得不到任何快樂《OneOfMyTurns》,他感到的只是剃刀般的冰冷和葬禮的鼓聲,以及對女友離去後所發出的悽慘的哀鳴《Don'tLeaveMeNow》。此時的平克已經完全絕望了,他已經不再相信任何人,他覺得他就像一塊牆上的磚頭被強行禁錮在其中迷失了自我《AnotherBrickInTheWallpt.3》 (牆的第二次潛意識存在)。在他的結束曲《GoodbyeCruelWorld》中,他徹底將自己和周圍的世界隔離開。平克已完全建立起來的自我封閉的牆,它表明他已深深地陷入精神失落的旋渦里。
Pink還是在找尋自我解脫的方式的《HeyYou》,但是現實帶給他的傷害讓他一次次絕望下去,他愈來愈孤僻甚至走向極端。音樂在此刻又響起,美妙的吉他協奏曲《IsThereAnybodyOutThere》以及低沉的管樂曲《NobodyHome》更加顯現出平克的悲傷和孤獨,音樂不同於前面的激烈反而讓人更加對平克內心的悲涼感到同情並深思。而現在的平克已經從憤怒發泄變得更加陰鬱。精神憂鬱的他終日面對電視,電視中反映二戰時期的電影又喚起了他童年時悲傷的回憶,他不由得發出痛苦的哀鳴《Vera》。隨後在一片鼓樂齊鳴的古典彌撒風格的頌歌合唱中,引出了《迷牆》的核心曲目《BringTheBoysBackHome》,這首歌曲也唱出了他強烈的反戰心聲。
面對電視的憂鬱的他終於還是被人強迫的拉到外面的世界,當他的唱片公司使用藥物誘惑他完成《ComfortablyNumb》後,他不由得開始想逃避,但是他已經早已沒有退路,他不得不將這場表演繼續下去《TheShowMustGoOn》。在演出現場,Pink的憂鬱壓抑最終異化為一種莫名其妙的憎惡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的發作《InTheFlesh》。他孤獨無助卻不想隨波逐流,他不願意被這個骯髒的社會將靈魂腐化,他寧願《RunLikeHell》。在混亂的顫慄中,他的心在流血,他的精神早就疲憊不堪,但他無機可施只能《WaitingForTheWorms》。終於,平克發出狂吼“stop!”,結束了這場可笑的表演。而Pink似乎也意識到精神上的枷鎖。他躲在陰暗的角落反覆低吟:“stop,stop,stop……”。通過對自己在精神上的審判《TheTrial》,平克終於走出了牆外《OutsideTheWall》重新聚集在人群里 (牆的第三次潛意識存在)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平克 | 鮑勃·蓋爾多夫 |
平克的母親 | Christine Hargreaves |
平克的父親 | James Laurenson |
平克的妻子 | 埃里諾·大衛 |
Young Pink | Kevin McKeon |
Rock and Roll Manager | 鮑勃·霍斯金斯 |
Little Pink | David Bingham |
American Groupie | Jenny Wright |
Teacher | Alex McAvoy |
English Doctor | Ellis Dale |
Lover | James Hazeldine |
Playground Father | Ray Mort |
Teacher's Wife (as Marjorie Mason) | Margery Mason |
American Doctor | Robert Bridges |
Hotel Manager | Michael Ensign |
Spanish Maid | Marie Passarelli |
Security Guard | Winston Rose |
Groupie | 瓊妮·威利 |
Groupie | Nell Campbell |
Groupie | Emma Longfellow |
Groupie | Lorna Barton |
Roadie | Rod Bedall |
Roadie | Peter Jonfield |
Roadie | 菲利普·戴維斯 |
Roadie | Gary Olsen |
Minder | Eddie Tagoe |
Minder | Dennis Fletcher |
Registrat | Jonathan Scott |
Dancing Teacher | Joanna Dickens |
Dancing Teacher | John Scott Martin |
Teacher | Marilyn Thomas |
Teacher | Brenda Cowling |
Teacher | Michael Burrell |
Teacher | Malcolm Rogers |
Teacher | John Broughton |
Housekeeper (as John Paul Morgan) | John Paul Morgan |
Janitor | Albert Moses |
Paramedic | Vincent Wong |
Paramedic | Mark Newman |
Smash & Grab Lady | Lucita Lijertwood |
Smash & Grab Lady | Betty Whelan |
Man on Station | David Fleeshman |
Wedding Witness | Joanna Andrews |
Wedding Witness | Diana King |
Wedding Witness | Roger Kemp |
Pink's Friend | David Smythe |
Pink's Friend | Keith Wray |
uncredited | Alan Bowyer |
Pink's Best Man | 羅傑·沃特斯 |
職員表
製作人 | Alan Marshall、Stephen O'Rourke、Garth Thomas |
原著 | 平克·弗洛伊德 |
導演 | 艾倫·帕克 |
副導演(助理) | Ray Corbett、Steve Harding、Kieron Phipps、Gerald Scarfe |
編劇 | 羅格·沃特斯 |
攝影 | Peter Biziou |
配樂 | 平克·弗洛伊德、Robert Ezrin、David Gilmour、Roger Waters |
剪輯 | Gerry Hambling |
藝術指導 | Chris Burke、Clinton Cavers |
造型設計 | Brian Morris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 1 | In the Flesh | The Thin Ice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1 | 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 2 | Goodbye,Blue Sky |
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 | Mother |
What Shall We Do Now? | Empty Spaces | Young Lust |
One Of My Turns | Don’t Leave Me Now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3 |
Goodbye Cruel World | Hey You | 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
Nobody Home | Vera | Bringing the Boys Back Home |
Comfortably Numb | The Little Boy That Santa Claus Forget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在片中音樂會上的民眾都是新納粹分子。他們有可能是PinkFloyd的歌迷,但選中他們的理由並不是因為他們對PinkFloyd的喜愛,而是因為他們白人的霸權。
穿幫鏡頭
•在小平克坐上旋轉木馬之前,旋轉木馬的方向改變了。
•在服用藥物過量的場景中,有好幾次可以看見把錢塞滿劇院經理的外衣口袋時,時而出現時而消失。
•當小平克在母親的房間找出他父親用的左輪手槍並且裝上彈藥的時候,可以看到彈藥有一個金屬外套。他在鐵路旁邊拿給朋友看的時候,這些子彈上並沒有被黃銅包裹著。
•“像在地獄中奔跑”這段中,在過道上平克的追隨者向一個無辜的男人放了一條攻擊性的大狗,很明顯可以在這個犧牲者的胳膊上看到泡沫塑膠制的防護手套 。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禮/電影節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1983 | 第3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音效 | James Guthrie、Eddy Joseph、Clive Winter、Graham V. Hartstone、Nicolas Le 、Messurier | 獲獎 |
電影獎-最佳原創歌曲 | 羅傑·沃特斯 | |||
1983 | 第36屆土星獎 | 最佳還白設計 | Gerald Scarfe | 提名 |
(以上資料來源)
製作發行
幕後公司
公司類型 | 公司名稱 | |
製作公司 | 米高梅 (美國) | Goldcrest Films Ltd. (英國) |
Tin Blue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西班牙) | |
發行公司 |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Vídeo Arte (巴西) |
MGM/UA Entertainment Company (美國) | Sony Music Video (英國) | |
Sony Music Video (SMV) Enterprises (美國) |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法國 | 1982年5月23日 | 英國 | 1982年7月14日 |
美國紐約 | 1982年8月6日 | 美國 | 1982年8月13日 |
西德 | 1982年10月1日 | 瑞典 | 1982年10月1日 |
芬蘭 | 1982年11月19日 | 大利亞 | 1982年12月2日 |
阿根廷 | 1998年8月13日重新發布 | 韓國 | 1999年5月22日 |
日本東京 | 2002年4月26日 | 捷克 | 2004年9月16日 |
波蘭華沙節 | 2005年10月15日 |
(以上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迷牆》由動人心魄的音樂和光怪陸離的聲光效果組合而成,迷幻 色彩濃厚,敘事手法前衛大膽、超越傳統,被視為是MTV的開山鼻祖,而其中深刻的哲學理念更是在現在都為樂迷所津津樂道,更被和平主義者們視為圭臬。導演對場景的支配和調動出神入化,令該片成為音樂片中的經典之作。整部電影沒有出現一句對白,也毫無任何貫穿全面的情節線索可言。影片只是不斷的切換畫面,在一個一個鏡頭中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作者意圖傳輸的精神意識。畫面和音樂的完美結合使得這部影片獨具魅力,兩條平行運行的線強烈深刻的剖析了意識的各個層面與思維的各類形式,體現了人物的複雜情感,讓人印象深刻。
影片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導演通過音樂和畫面的結合將一個個情節穿插來表達思想。凌亂的交錯中卻更加體現了弗羅伊德的意識流思想。影片中加以的動畫效果也重要的展現了這部影片的思想。戰爭的破壞、人性的善惡、精神的摧殘在動畫效果中完美的體現了美與醜、神聖與骯髒的人性。《迷牆》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東西,戰爭、人性、教育、家庭、兩性關係乃至兒童心理障礙和毒品的危急無不一一在影片中被談及被關注。尤其是片中的反戰意識更是結合了越戰後年輕人的思想,他們無法逃避現實的殘酷,只得給自己建造一堵牆以求解脫。該片編劇沒有採用一般編劇的教育式手法,而是在淋漓盡致的紕漏中讓觀眾去探索其中所蘊涵的獨特思想,使得該片成為了一部心理意識探索影片。
影片將平克的孤獨比喻成一堵牆,在牆的世界裡平克完全的將自己封閉。這牆其實並非平克僅有,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給自己建造的牆。牆是在他們人生歷程的每一個階段形成的,這種精神上的構成將他們封閉起來,變得麻木極端,並隨他們的人生成長日益增長,到最後變得決裂。《迷牆》便是向我們展示了牆的形成全過程。它以內心的沉思為主,以“牆”比喻人性的枷鎖,在經歷種種挫折和失敗後,不再沉淪,不再逃避,勇敢地打破“牆”的枷鎖走向新的天地,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以上為新浪娛樂評)